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系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系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沒有概括名稱。由于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44%。室管膜瘤發生于腦室的室管膜細胞。......閱讀全文
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系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系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沒有概括名稱。由于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
關于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病因分析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有兩類。一類由神經系統的間質細胞(即膠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神經系統的實質細胞即神經元形成。由于從病原學和形態學上現在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膠質瘤常見的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也包括在膠質瘤中。神經上皮起源的腫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總數的44%。 室管
關于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簡介
室管膜瘤,兒童組發病較成人高,其發生于腦室的室管膜細胞,好發于后顱窩,室管膜瘤和室管膜母細胞瘤的發病率在兒童后顱凹腫瘤中僅次于髓母細胞瘤和小腦星形細胞瘤而居第3位,每年的發病率為2.19~3.5/100萬兒童,占小兒顱內腫瘤的6.3%~12%,占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的5%~10%,占兒童后
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預后介紹
本病預后較差,在兒童尤為明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的年齡、腫瘤的部位、手術的切除程度、腫瘤的病理類型,術后的放化療等。其中,手術切除程度更為重要。1995年Pollack報道腫瘤全切除組5年期無復發存活率(PFS)為75%~80%,而次全切除組僅為35%。本組術后1年存活率為42.7%,5
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基本介紹
室管膜瘤(ependymoma)發生于腦室的室管膜細胞,占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5%~10%。好發于后顱窩,約60%。5歲以下兒童多見。瘤體多位于腦室內,少數在腦室旁組織內,呈緩慢、浸潤性生長。瘤細胞亦可脫落于蛛網膜下腔產生播散性種植。
關于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表現,應做輔助檢查。 2.其他輔助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以顱內壓增高征象多見,部分可見后顱凹鈣化斑(2.8%)。 (2)CT檢查 第四腦室等或稍高密度占位,部分低密度囊變和鈣化較多見。腫瘤邊界尚清楚易強化,但多不均勻。 (3)MRI檢查 多為信號不
關于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診斷介紹
1、診斷 患兒病程早期即顯現顱高壓癥狀,漸次出現第四腦室底腦神經核刺激癥狀、錐體束受壓征象和小腦受損病癥時,應想到室管膜瘤的可能,結合影像學檢查所見,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診斷較為容易。 2、鑒別診斷 要與小兒小腦星形細胞瘤和髓母細胞瘤相鑒別。臨床癥狀出現的先后及特征性的影像學改變使鑒別診斷
關于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預后介紹
本病預后較差,在兒童尤為明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的年齡、腫瘤的部位、手術的切除程度、腫瘤的病理類型以及術后的放化療等。其中,手術切除程度更為重要。 室管膜瘤的復發率較高,兒童后顱凹腫瘤的預后更差,幾乎所有的病例均在術后不同的時間內復發。室管膜瘤易發生椎管內播散種植,有研究統計各年齡
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癥狀體征
腦脊液循環梗阻時可出現頭痛、嘔吐、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但疾病早期的嘔吐癥狀多與腫瘤刺激四腦室底的延髓嘔吐中樞有關。腦干受壓癥狀出現早且重是本病的特點,可表現為腦橋或延髓內腦神經核受累征(如面癱、復視、吞咽反嗆等)和肌力減弱、腱反射活躍等錐體束征。部分病人可因頸神經根受壓出現后頸部疼痛及強
治療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概述
手術全切腫瘤是治療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首選方案。手術死亡率,幕上室管膜瘤已降至0%~2%,而幕下者為0%~13%。因腫瘤多與腦干和后組腦神經粘連,使手術全切除率降低,術中加強神經電生理監測將有利于更完全切除腫瘤,減少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對于自四腦室底長出的腫瘤不必勉強全切,可殘留一薄層腫瘤組織在
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飲食保健介紹
脂肪:與癌癥關系最大的營養元素 總脂肪、動物性脂肪和(或)飽和脂肪水平高的膳食可能增加肺、結腸、直腸、乳腺、前列腺等部位癌的危險性,動物性脂肪和(或)飽和脂肪水平高的膳食還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膽固醇水平高的膳食可能增加肺癌和胰腺癌的危險性。同時,高脂肪膳食會增加肥胖的危險性,而肥胖會增加
關于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檢查方法介紹
一、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表現,應做輔助檢查。 二、其他輔助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以顱內壓增高征象多見,部分可見后顱凹鈣化斑(2.8%)。 2.CT檢查 第四腦室等或稍高密度占位,部分低密度囊變和鈣化較多見。腫瘤邊界尚清楚,易強化,但多不均勻。 3.MRI 多為信號不均勻
簡述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發病機制
室管膜瘤來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故多發生在腦室系統。第四腦室是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可向背側生長侵犯小腦半球及蚓部;向上可經擴大的導水管突入三腦室的后部;向下經枕大孔突入椎管壓迫頸髓;或經四腦室外側孔(luschka孔)長入腦橋小腦角形成與后組腦神經的粘連。腫瘤常呈粉紅色、結節狀,腦室內生長部分往往邊
用藥治療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簡介
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手段。因腫瘤多與腦干和后組腦神經粘連,使手術全切除率降低,術中加強神經電生理監測將有利于更完全切除腫瘤,減少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對于自四腦室底長出的腫瘤,不必勉強全切,可殘留一薄層腫瘤組織在四室底,以免損傷面丘和腦干,但手術務必使腦脊液梗阻恢復通暢。室管膜瘤對放療中度敏感,應對
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預防護理概述
參照一般腫瘤的預防方法,了解腫瘤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腫瘤的危險。預防腫瘤的發生有2個基本線索,即使腫瘤在體內已經開始形成,它們也可幫助機體提高抵抗力,這些策略如下所述: 1.避免有害物質侵襲(促癌因素) 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或盡可能少接觸有害物質。 腫瘤發生的一些相關因素在發
簡述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并發癥
幕上腫瘤可伴有癲癇及局部腦損害癥狀。幕下腫瘤可有眼震顫、肢體共濟運動差等小腦損害癥狀及低位腦神經(Ⅵ、Ⅶ、Ⅷ、Ⅸ、Ⅹ)損害癥,嘔吐也很常見。可形成播散轉移。
簡述小兒顱后窩室管膜瘤的并發癥
幕上腫瘤可伴有癲癇及局部腦損害癥狀。幕下腫瘤可有眼震顫、肢體共濟運動差等小腦損害癥狀及低位腦神經(Ⅵ、Ⅶ、Ⅷ、Ⅸ、Ⅹ)損害癥,嘔吐也很常見。可形成播散轉移。
概述小兒后顱窩室管膜瘤的臨床表現
腦脊液循環梗阻時患兒可出現頭痛、嘔吐、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但疾病早期的嘔吐癥狀多與腫瘤刺激四腦室底的延髓嘔吐中樞有關。腦干受壓癥狀出現較早且重,是本病的特點,可表現為腦橋或延髓內腦神經核受累征(如面癱、復視、吞咽反嗆等)和肌力減弱、腱反射活躍等椎體束征。部分病人可因頸神經根受壓出現后頸部
關于小兒后顱窩型腦積水綜合征的病理病因分析
本病征是后顱窩的一種先天畸形,病因未明,是胚胎早期的發育障礙。其主要病變是第四腦室Magendie孔與Luschka孔阻塞,也可見于先天性腦積水、腦室內或外儲積腦脊液。
關于小兒顱咽管瘤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剩余學說 這是被人們比較廣泛接受的組織發生學說。Erdheim最早觀察到正常垂體的結節部有殘存的鱗狀上皮細胞,認為顱咽管瘤起源于這些殘余的上皮細胞。在胚胎時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頂向上突起形成一個深的盲袋,稱為Rathke袋,隨著進一步發育,Rathke袋的下方變窄而呈細管狀,即稱之
關于室管膜瘤的疾病病因分析
室管膜瘤多位于腦室內,少數腫瘤的主體位于腦組織內。后顱凹室管膜瘤主要發生于第四腦室的頂、底和側壁凹陷處,腫瘤位于第四腦室者大多起于腦室底延髓的部分。腫瘤的增長可占據第四腦室而造成梗阻性腦積水,有時腫瘤可通過中間孔向枕大池延伸,少數可壓迫甚至包繞延髓或突入椎管而壓迫上頸髓。部分腫瘤起源于第四腦室頂
關于顱中窩腦膜瘤的病因分析
腫瘤以內皮型、纖維型為多,其次為血管型,少數為腦膜肉瘤。腫瘤呈球形或扁平型,沿顱中窩底發展,向內可壓迫頸內動脈與海綿竇,向前到蝶骨嵴,向外可引起顳骨增生,向后可侵襲巖骨尖,并可通過小腦幕進入顱后窩。一般位于硬腦膜內,血運豐富,主要由腦膜中動脈及大腦中動脈供血。
概述室管膜瘤的病理生理
研究發現在室管膜瘤中,50%以上有22號染色體片段的丟失,但尚未能明確所丟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與室管膜瘤的關系較為密切。SV40可在感染細胞內表達“T抗原”(Tag)。Tag可通過與人DNA聚合酶α作用,刺激病毒DNA復制,并可抑制p53蛋白的功能。Bergsa
關于小兒腎母細胞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腎母細胞瘤可能由于未分化形成小管和小球的后腎胚芽異常增生所致。腎母細胞瘤增生復合體(nephroblastomatosis complex)也可能是Wilms瘤瘤前病變。近年來已確認腫瘤抑制基因WT1與WT2的缺失與部分腎母細胞瘤的發生有關。 腎母細胞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有一定的家族性發
關于小兒顱咽管瘤的基本介紹
顱咽管瘤曾有過許多名稱:拉克囊腫病、垂體管腫瘤、垂體柄腫瘤、釉質瘤、表皮瘤等。其起源于垂體胚胎發生過程中殘存的扁平上皮細胞,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顱內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占鞍區腫瘤的第一位,是兒童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本病發生在任何年齡,但70%發生在15歲以下。腫瘤大多位于蝶鞍之上,少數在
關于小兒顱咽管瘤的預后介紹
囊性腫瘤的預后比實質腫瘤或囊性、實質性混合腫瘤好,腫瘤完整切除比部分切除預后好,部分切除的腫瘤若輔以放療,仍能獲得較長的生存期。有人統計完整切除腫瘤10年生存率達24%~100%;部分切除腫瘤僅達31%~52%;若輔以放療則可達到62%~84%。
關于小兒硬脊膜外膿腫的病理病因分析
1.感染途徑 (1)血源性:是膿腫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占26%~50%),多見于周圍皮膚的化膿性感染,如皮膚的癤腫(占15%),靜脈或肌內注射、細菌性心內膜炎、呼吸系統的感染和咽部口腔的局部膿腫也是常見的感染來源。 (2)直接擴散:腰骶部的褥瘡、椎體結核所致的腰大肌膿腫、腹部和頸部的開放性外傷
關于小兒后顱窩型腦積水綜合征的簡介
后顱窩型腦積水綜合征即非交通性腦積水,為后顱凹先天畸形,主要為腦脊液儲積至第四腦室囊腫,而發生神經損害癥狀。又稱Dandy-Walker綜合征、Luschka-Magendie孔(第四腦室孔)閉鎖綜合征、第四腦室側孔、中孔閉鎖綜合征等。
關于小兒大腦半球膠質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腫瘤占據單個腦葉者占半數,以額葉最常見,顳頂葉次之,枕葉少見,侵及2個腦葉者以額頂最多見。Hoffman等1982年報道半球膠質瘤的組織學類型為星形細胞瘤(64%)、多形膠質母細胞瘤(10%)、室管膜瘤(10.9%)及少枝膠質細胞瘤(0.9%),但本組資料統計以膠質母細胞瘤占首位。
關于室管膜瘤的概述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subependymoma)為少見的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1945年由Scheinker首先發現并作描述。以后,陸續有作者對其報道,并發現部分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有家族史,認為其發病可能有遺傳因素。另有作者認為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為室管膜局部發育異常所致的一類錯構瘤,可能有長期慢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