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25日晚間發表聲明說,它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宇宙中一顆中子星及其伴星的觀測,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內容。 這項研究以中子星PSR J0348+0432及與之相伴的白矮星為對象,通過觀測雙星軌道周期的變化驗證廣義相對論。這顆中子星與其伴星相距83萬公里,軌道周期為2.5小時。 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雙星相互繞轉會發出引力波,導致能量損耗,使雙星之間距離縮小、軌道周期縮短。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雙星輻射變化,測得它們的質量,進而按廣義相對論計算求得能量損耗及軌道周期變化。隨后,研究人員借助全球最大的三個射電望遠鏡密切觀察雙星,通過輻射信號變化測得雙星軌道周期的實際變化值。 “到2012年底,我們已經測得雙星軌道周期變化值為每年8微秒。這與愛因斯坦理論的預期值完全吻合,”馬普所科學家保羅·弗賴勒說。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末期超新星爆發后的產物,體積極小而質量極......閱讀全文
又是一年七夕時。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詩里說“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自有一番浪漫與清雅。牛郎與織女的愛情神話我們早已熟知,但是神話畢竟是神話。在天文學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有16.4光年,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跑100公里,也要跑43億年時間才能與織女相
2月1日下午,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和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在儀式上分別致辭,并為中心揭牌。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中科院各天文研究單位以及智利國家科委、智利大學、智利天文學會、智利駐華使館的代表出席揭牌儀式。 詹
“天文學人才現在依然非常缺乏,每年天文臺和各天文館都招不夠人!”在日前舉辦的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上,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向記者直言。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計劃如火如荼推進的當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專業科研與科普人才的雙短缺 “當下天文學人才的匱乏主要在兩方面,一
“現代天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絕大部分依托重大天文觀測裝置,這種大科學、大規模、大協作、大統籌的科研組織形式,保障了現代天文研究綜合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和全新創業鏈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說,現代天文觀測對極微弱信號、極高空間、極精確空間導航定位、極精密的電子、超級計算等方
空間天文學家在北京說,中國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間站將為空間天文提供重要平臺,進行黑洞、暗物質、暗能量等天體物理研究,認識宇宙基本規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期間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計劃于2014年發射的空間實驗室“天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重點專項項目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政府間重點專項評審工作安排,茲定于2020年7月22日組織開展政府間重點專項項目評審。此次評審采用視頻與書面相結合的答辯評審方式,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136人。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
日食帶里最佳觀測點在自家陽臺 主持人:剛才您也講到了處在陰影帶(日全食帶)里面,如果陰影帶(日全食帶)非常狹窄,日全食的時間當然會比較短這一次大日食的(日全食帶)在中國境內覆蓋的省市有沒有一個簡單的統計? 張燕平:日食帶首先從不丹國西邊進入我國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隨后掃向四川和重慶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中國科學報》4月4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中國巨型望遠鏡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對部分學者主張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發展中國天文大設備的觀點給予了詳細報道。對這個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天文大設備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鐵道部總工程
7月15日上午,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育基地奠基儀式在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石河子牧場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爾肯江·吐拉洪、自治區副主席靳諾出席奠基儀式并講話。 詹文龍指出,自治區黨委與政府十分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對新疆奇臺天文觀測及科普教
4月5日,泰國公主詩琳通訪問“中國天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并見證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一手拿著筆記本和筆,一手拿相機或手機拍照,這是詩琳通公主出訪的“標配”。在FAST總控制臺門口剛一下車,詩琳通便拿起
《中國科學報》4月4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中國巨型望遠鏡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對部分學者主張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發展中國天文大設備的觀點給予了詳細報道。對這個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天文大設備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鐵道部總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造光源的使用,對夜空的純凈度和能見度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在第28屆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的特別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特別強調了對于天文臺站所在地夜空的保護,以及在教育方面需要提高全球公眾的抵制光污染的意識。光污染不僅僅是天文學家們面臨的問題,也涉及到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方
中國天文數據中心于10月25日正式通過了CoreTrustSeal國際認證,成為亞洲首個獲得該認證的數據中心。截至目前,世界范圍內目前共有33個數據中心通過了該認證,其中21個在歐洲、9個在美國、2個在澳大利亞、1個在中國。 據介紹,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是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中國天文界面向
10月11日,第八屆東亞天文會議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好望角學術活動中心召開。東亞天文會議于1990年主要中國和日本天文研究機構發起的。此前已經舉行7次,主要參加會議的地區有日本、中國大陸、臺灣、韓國。第8次會議由上海天文臺承辦、會議的科學委員會主席由上海天文臺臺長洪曉瑜研究員和國際天文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國南極天文的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7月28日至8月1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在烏魯木齊市舉行雙邊合作交流研討會。雙方參會專家學者共78人。 本次會議內容豐富,首先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和中國科大天文學系執行主任袁業飛分別介紹了各自單位情況。隨后,與會專家通過30個報告充分展示了雙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內容涉
10月11日,第八屆東亞天文會議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好望角學術活動中心召開。東亞天文會議于1990年主要中國和日本天文研究機構發起的。此前已經舉行7次,主要參加會議的地區有日本、中國大陸、臺灣、韓國。第8次會議由上海天文臺承辦,會議的科學委員會主席由上海天文臺臺長洪曉瑜研究員和國際天文學會副主席、日
24日,來自貴州省科技廳的消息顯示,截至目前,FAST已發現44顆脈沖星,其中18顆獲得國際認證。隨著19波束L波段饋源接收機的投入使用,以FAST為引領,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貴州省射電天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天文臺·貴州大
11月25日至28日,由云南天文臺和昆明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虛擬天文臺2010年學術年會(China-VO 2010)在云南舉行。來自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昆明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麗江師專、南京天光所、清華大學、上海天文臺、天津大學、天
日前,經國際天文學會(IAU)批準,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得第33屆國際青年天文學者研討班主辦權,該研討班定于2011年3月31日至4月20日在我國麗江舉行。 國際天文學會為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天文事業,每年舉辦一屆國際青年天文學者系列研討班。每一屆研討班都將在舉辦國及周邊國家招收50名左右的
浩瀚宇宙,群星璀璨。 人類所處的銀河系中,有上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以及上千億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而整個宇宙中則有上千億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這些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人類的未來在哪里?”這是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彭影杰(上圖。資料照片)每天都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其實天文科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震,也可以為人類尋找未來的家園,還能啟迪人類尋找新的能源。”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近日走上“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的講臺,暢談天文科技進展與人類的未來生活。 以“中國的最新天文科技”為講演主題,葉叔華用了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人們常用“痛苦”一詞來泛指不適的感受,可以指代身體上的疼痛,也可指代精神上的折磨。不過,在腦科學的研究范疇內,“痛”與“苦(指心里難受)”或許是由截然不同的神經通路所驅動的感受,并能夠表現為不同的行為。而在鎮痛藥的早期研發中,人們卻往往只關注“生理痛”而忽略了“心里苦”的緩解。 實驗室
你聽說過太赫茲嗎?你能想象到比手機信號的頻率高出1000倍是什么概念嗎?這么高的頻率波段究竟有什么用呢?2016年12月13日凌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新創辦的子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正式上線,其創刊的首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等在南極的最新觀測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 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臺工作回國當LAMOST項目“敢死隊長”,到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崔向群把為國奉獻作為一種
8月18日至21日,“南極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Antarctica)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議由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主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等贊
在現場,天文愛好者們紛紛向記者表示,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這幾百年不遇的天文奇觀,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和興奮。 8點35分,市民在科技館觀看日食。 市民科技館熱觀日食 上午8點22分,日食初虧在之前預測時間范圍內準時出現。在山東省科技館天文圓頂,記者看到來自濟南市的百余名天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