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臺通過潮汐作用修正恒星年齡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恒星物理組近期通過恒星與行星潮汐相互作用,實現對熱木星系統恒星自轉周期的修正,從而由自轉與年齡的關系,得到更準確的恒星年齡。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研究》上。熱木星是公轉軌道極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類木行星,其質量比太陽小很多,表面溫度非常高,可以達到1000至4600攝氏度。近距離熱木星與其主星的潮汐相互作用不可忽略。一方面,熱木星對主星的潮汐作用,可使主星自轉加速;另一方面,潮汐作用會使熱木星的軌道發生衰減,從而向主星遷移。云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郭帥帥在其導師郭建恒研究員指導下,利用恒星演化程序MESA上建立的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在較大參數空間上進行模擬,探討了不同初始參數下熱木星對恒星自轉的影響。研究人員構建了0.8-1.3倍太陽質量和0.1-13.0倍木星質量的恒星-行星相互作用模型數據庫,同時還考慮了不同恒星金屬豐度、初始軌道距離、初始恒星自轉周期和潮汐質量因子的情況。通......閱讀全文
磁性大質量恒星“現身”麥哲倫星系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記者劉霞)德國科學家首次在鄰近銀河系的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內的3顆大質量熱恒星中探測到磁場。盡管此前科學家也在銀河系發現過磁性大質量恒星,但在麥哲倫星系中發現此類恒星尤其重要,因為這些星系內存在大量年輕的大質量恒星。這一發現為研究活躍恒星形成過程,以及恒星質量上限提供
大質量恒星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在恒星形成過程中,原子氣體與分子氣體的轉換以及分子外向流的驅動源是研究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國家天文臺,以及三峽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合作,結合FAST HI譜線數據與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 m毫米波望遠鏡分子譜線數據,利用團隊自主開發的新基線校準算法,在大質量恒星形成研究中
最新樣本庫助力大質量恒星演化研究
據國家天文臺消息,國家天文臺南美觀測站袁敬華博士帶領的國際團隊基于多波段巡天數據,證認出的463例高可信度大質量無星團塊候選體。 大質量恒星是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大質
最亮伽馬射線暴源自大質量恒星坍塌
伽馬射線暴221009A(藝術圖)。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團隊證實,迄今最明亮伽馬射線暴221009A,源自一顆大質量恒星的坍塌和隨后的爆炸。他們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韋布空間望遠鏡發現了這場爆炸。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221009A這場強大爆炸發生在距地球
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與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合作,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該研究由張錢生、Joergen Christensen-Dalsgaard和李焱完成,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研究利用日震學數據和太陽的中微子流量以及一批Kepl
我國科學家為大質量恒星起源提供新證據
中新社南京7月12日電(記者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2日消息,科研人員利用高分辨毫米波等數據,為大質量恒星形成的爆發式吸積理論提供可靠的觀測證據,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大質量恒星起源問題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
我國新發現挑戰“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不變”經典理論
1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超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發揮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超大光譜數據樣本優勢,結合歐洲空間局蓋亞(Gaia)衛星數據,科研團隊發現天體物理學中頗為重要的基礎理論“恒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會隨著恒星金屬元素含量和年齡發生顯著
“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云云碰撞觸發中低質量恒星形...
“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云云碰撞觸發中低質量恒星形成的理想候選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龔龑博士等研究發現星際分子云之間通過“云云碰撞”觸發中低質量恒星(低于8倍太陽質量)形成的理想候選體。研究成果近日以“L1188: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lo
美科學家稱大質量恒星死亡后將孕育新行星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學家近日稱,通過分析美國宇航局“錢德拉”天文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天文學家們基本了解了大質量恒星“死亡”后的情況:它們將孕育出新的行星。? 美國宇航局“錢德拉”天文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 在距離地球約2萬光年的地方,G292.0+1.8是銀河系中已知含有大量氧的3個超新
科學家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與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合作,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該研究由張錢生、Joergen Christensen-Dalsgaard和李焱完成,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研究利用日震學數據和太陽的中微子流量以及一批
科學家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與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合作,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該研究由張錢生、Joergen Christensen-Dalsgaard和李焱完成,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研究利用日震學數據和太陽的中微子流量以及一批Kepler
英專家通過“聽”恒星奏樂找類太陽恒星
宇宙中遙遠的恒星能奏樂嗎?能,但我們一般難以聽到。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說,英國天文學家利用恒星發出的光線中所攜帶的信息,破譯出恒星所奏“樂曲”,并借此發現500顆類太陽恒星。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天文學家比爾·查普林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項成果。查普
科學家發現云云碰撞導致大質量恒星形成的新證據
大質量恒星的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已有的兩種主要的大質量恒星形成模型(競爭吸積和單核坍縮)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競爭吸積不能很好的解釋孤立的大質量恒星的形成,而單個、獨立的OB恒星在星系中卻很常見。單核坍縮模型沒有解釋柱密度大于1gcm-2的致密團塊(核)如何產生。如果形成大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化學遺跡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supernova,?PISN)存在的化學證據。在此之前,理論研究曾預言這種特殊超新星
尋找生命-聚焦恒星
主序星的大小比較。主序星是指那些在位置上處于核心的將氫融合成氦的恒星。圖中顯示的摩根-基南系統根據恒星的光譜特征對其進行分類。太陽是一顆G型恒星。西斯廷2號的探測目標是一顆F型主序星南河三A星。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美國航天局(NASA)的探空火箭將觀察附近的一顆恒星,以了解其
國家天文臺揭示恒星級黑洞到超大質量黑洞的普遍尺度關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從恒星級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普遍尺度關系。該工作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周新霖、袁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黑洞無毛定理認為,黑洞的性質
紫金山天文臺在大質量恒星起源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分子云與恒星形成研究團組利用高分辨毫米波/亞毫米波干涉陣(ALMA)數據,報道了目前唯一有重復爆發式吸積的大質量原恒星M17 MIR以及由重復爆發式吸積引起的間斷式高速分子噴流。相關研究成果以M17 MIR: A Massive Star Is Forming via
云南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恒星死亡前劇烈物質拋射過程
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張居甲團隊和清華大學王曉鋒團隊在超新星閃現光譜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發事件SN 2023ixf中還原了超新星前身星在死亡前猛烈拋出自身物質的過程,為構建大質量恒星完整演化圖景提供了關鍵板塊
新疆天文臺大質量恒星形成區演化階段化學示蹤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恒星形成與演化團組使用CN、HCN、HNC、N2H+、HCO+等分子,示蹤大質量恒星形成區的演化階段,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歐洲《天文學與天體物理》(A&A,2015,576,131)和荷蘭《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Ap&SS,2016,361,191)。 大質量恒星形成過程的化
“恒星的行星食譜”:約8%恒星或吸收了一個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462.shtm
科學家發現恒星活化石-有助理解恒星形成過程
這是一幅由“星系-星系間物質相互作用計算”(GIMIC)模擬生成的圖像,和實際觀測到的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很類似。圖像中可見較冷的氣體(紅色)流向漩渦星系,為那里的恒星形成提供所需物質。這一劇烈的恒星形成過程造成了強烈的外向氣流流動(藍色)。這是一個具備恒星新生區的星系模擬圖像。
首批恒星誕生快于先前預測
在大爆炸后的數億年間,宇宙一片漆黑。大量的熱氫原子與負氫離子遍布在整個宇宙空間。據我們所知,宇宙的形成起始于原子和離子配對生成氫分子,后者將氣體云中的熱量排出,使它們能夠逐漸冷卻,從而形成第一批行星。 然而分子氫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宇宙歷史的這一篇章一直不為人們所知。如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燼”現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54.shtm
宇宙首批恒星爆炸“灰燼”現身
法國和意大利科學家攜手利用歐洲空間局的甚大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爆炸后留下的“灰燼”。他們探測到3個遙遠的氣體云,其化學成分與科學家對第一批恒星爆炸的預期相匹配。最新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揭示第一批恒星的奧秘。相關論文發表于3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與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測
恒星考古:“探”為“觀”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新視野”號深空探測器拍下的柯伊伯帶小行星MU69(綽號“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離將這位太陽系邊緣的遠古鄰居呈現在世人面前。 探尋宇宙的早期歷史,就像尋找人類起源一樣令人著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
最新發現一顆巨大行星圍繞一對大質量恒星旋轉
12月8日,《自然》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圍繞兩顆恒星運行,其質量之和至少是太陽的6倍,這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行星宿主恒星系統,可能會挑戰我們目前關于行星形成的認知。 以往的研究表明,圍繞質量超過太陽三倍的恒星運行的行星很少,甚至根本不存在。這是因為質量更高的恒星會釋放
最近恒星團中發現巖石行星
想象一下,點綴夜空的許多耀眼的星星都距離地球僅僅幾光年之遙。也許你會認為,太陽是否屬于某一個星群,而該星群同時誕生,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束縛在一起。然而,天文學家很少發現行星會圍繞著恒星星群作軌道運行。 現在,觀測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些行星圍繞畢星團中的兩顆恒星作軌道
最新研究:恒星可能“收養”流浪行星
太陽系已知的八大行星都是在太陽系內部誕生的,是生長在同一家庭里的“親兄弟姐妹”。但一項新研究顯示,行星家庭里可能還有被“收養”的成員,銀河系可能有很多恒星從星際空間俘獲了流浪的行星。 根據現有理論,行星由圍繞恒星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它們與恒星的距離不應超過氣體塵埃盤原有的范圍。但近些年來
大部分恒星擁有強磁場
據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官網消息,該大學天文學家率領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強磁場在恒星中很常見,這些磁場對恒星演化及最終命運具有重大意義。這一發現將顛覆科學家對恒星演化的認知。 悉尼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丹尼斯·斯特洛表示,此前只有最多5%的恒星被認為擁有強磁場,因此目前的恒星進化模型缺乏磁場這一基礎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