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球之腎”?他們開出“中國藥方”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四顧則是白鶴起舞、百鳥翔集,葦海搖曳間生機盎然。天畔的晚霞,漸漸由絢麗歸于平淡,恬靜悠閑。 游客們很難想象,這片濕地所在的吉林省白城市,多年來曾有“八百里瀚海”之稱。從歷史上蠻荒富饒的沼澤,到后來遭受人類活動干擾退化,再到通過人工保護重現濕地的綠意盎然,莫莫格濕地的變化恰是我國許多沼澤濕地的縮影。 我國濕地面積位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一,《濕地公約》劃分的42類濕地在我國均有分布。剛剛過去的8月15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如今,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同時,濕地也是全球范圍內退化、喪失速度最快的生態系統。要保護濕地這一“地球之腎”,我們該做些什......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環境指示功能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較罕見。 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員武海濤和博士研究生管強等研究人員,
研究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環境指示功能
??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 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較罕見。 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員武海濤和博士研究生管強等研
中國高寒濕地首次開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
記者7月26日從青海省林業廳獲悉,目前該省已啟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這也是中國高寒濕地首次開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 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廣民介紹,泥炭地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濕地類型,占全球沼澤濕地面積的50%至70%,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而它儲存了全球30%的土壤碳。
中國為泥炭沼澤濕地保護專設法律條款
? ? ? ? ? ? ? ? 秋日,東湖老鼠尾景區。? 11月10日下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系列活動之一,“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重要濕地成果發布”研討會在武漢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舉行。 泥炭地作為一種特殊的濕地類型,面積僅占地球表面的3%,卻承擔了全球約1/3的
東北地理所:青藏高原沼澤濕地固碳研究新進展
青藏高原分布有大面積的沼澤濕地,該地區沼澤濕地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功能參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PP)是衡量沼澤濕地固碳潛力的重要指標。氣候變化顯著影響沼澤濕地植被NPP,進而影響沼澤濕地碳的固定。明確沼澤濕地植被NPP時空動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對于評估青藏
東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多樣性的環境指示功能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人員長期野外試驗發現,沼澤濕地
東北地理所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多樣性的環境指示功能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罕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人員長期野外試驗發現,沼澤濕地
綜合恢復技術體系讓東北濕地重現生機
??作為中國科學院扎根在東北、以濕地科學研究見長的研究機構,東北地理所身上的擔子顯然更重了。尋找原因,研發技術,建立標準……武海濤及其所在的團隊迅速投入沼澤恢復工作,希冀使這塊“東北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石”發揮應有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十年攻關,這支研究團隊開展了內陸沼澤退化特征和關鍵恢復
東北地理所發布系列成果
11月10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期間,東道國系列重要活動之一“泥炭地保護恢復研究與我國重要濕地成果發布”研討會在武漢召開。研討會由國家濕地研究中心和中國林業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等單位聯合承辦。 研討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鮑
東北地理所揭示三江平原泥炭地發育的氣候驅動機制
三江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集中分布區,也是濕地退化最為嚴重的地區。在全球持續變暖和人類活動繼續加劇的環境背景下,為保護和恢復受損的沼澤濕地,亟待了解地質歷史時期濕地生態系統的長期演化過程及其對過去全球變化的響應機制。盡管不同學者對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的現代過程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對其長
長江源頭濕地群土壤沙化速度驚人-亟待保護
長江源頭當曲流域分布著面積達14300平方公里的沼澤濕地群。然而,受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影響,這片海拔在五六千米左右的雪域圣地,正在呈現斑塊狀退化,而且速度驚人。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從2005年起,國家先后組織了數支科考隊對長江源頭的生態環境進行系統調
若爾蓋濕地修復:生態噩夢盼蘇醒
若爾蓋濕地草原是一個被眾多名片包裹著的區域——“中國西部高原之腎”、“中國最美的濕地草原”、“中國黑頸鶴之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曾經,它靠著水草豐茂、鷗翔鶴舞聞名于世。然而,隨著濕地萎縮、湖泊干涸、草原沙化,使它漸漸失去往昔的豐腴與光澤。 為遏制若爾蓋濕地草原退化、沙化,200
東北地理所三江平原草本泥炭沼澤甲烷排放研究獲進展
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貢獻了全球氣候變化約22%的輻射強度,對全球變暖具有重要影響。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分布區,但以往對三江平原沼澤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不同植被類型的潛育沼澤(無泥炭),而對該區泥炭沼澤濕地研究較少。雖然草本泥炭沼澤在三江平原分布面積較少,但其對區域和全
守護“地球之腎”——聚焦新通過的濕地保護法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守護“地球之腎”——聚焦新通過的濕地保護法新華社記者胡璐、周楠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濕地保護法。該法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出臺,標志著我國濕地保護走向法
東北地理所凍融作用影響土壤物質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于曉菲博士在凍融作用影響土壤物質循環的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SBB(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43(6): 1308-1320)上。 該論文研究了凍融作用
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系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干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濕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濕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筑體(biogenic s
泥炭沼澤揭示歐洲最早的鉛污染
?? 泥炭沼澤沉積物記錄顯示,公元前3600年左右,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地區就出現了鉛污染,這意味著該地區既是歐洲冶金業的發源地,也是歐洲最早出現環境污染的地方。 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從位于巴爾干地區的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共和國交界處一個泥炭沼澤里采集沉積物,重建巴
泥炭沼澤揭示歐洲最早的鉛污染
泥炭沼澤沉積物記錄顯示,公元前3600年左右,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地區就出現了鉛污染,這意味著該地區既是歐洲冶金業的發源地,也是歐洲最早出現環境污染的地方。 英國諾森布里亞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從位于巴爾干地區的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共和國交界處一個泥炭沼澤里采集沉積物,重建巴
四川:外來物種入侵加劇-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
省林業廳于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開展了“第二次全省濕地資源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全省現有濕地總面積174.78萬公頃。與2000年第一次調查結果相比,有可比性的25個面積大于100公頃的湖泊濕地斑塊,其濕地面積共減少了617.79公頃,湖泊濕地面積年萎縮速率為0.55%。 四川地處青藏
氣候變化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沼澤管理
到目前為止,恢復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地豐富生態環境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對抗污染物徑流造成的破壞和恢復水的自然流動。但現在,一個專家小組呼吁聯邦和州機構根據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重新評估它們的計劃。 10月16日,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要求大沼澤綜合恢復計劃(CERP)的管理
氣候變化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沼澤管理
到目前為止,恢復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地豐富生態環境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對抗污染物徑流造成的破壞和恢復水的自然流動。但現在,一個專家小組呼吁聯邦和州機構根據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重新評估它們的計劃。 10月16日,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布了一份報告,要求大沼澤綜合恢復計劃(CERP)的管理
三江濕地世界典型潮汐濕地公園
三江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靈江、永安溪、始豐溪三條江的匯合處,不僅是臺州市首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濕地公園。 漲潮時,潮水順著靈江從下游慢慢地向上游涌去,當潮水漲至三江村時,則一分為二,一支潮水與永安溪交匯一起,一直涌到楊杜才歇下來;一支潮水與始豐溪
《濕地北京》:沒有濕地就沒有北京城
有幸讀到崔麗娟女士所著的《濕地北京》一書,收獲頗豐。書中《序》描述了關于濕地與北京的關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與其說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說北京起源于濕地。”這句話精辟地寫出了北京建城與濕地的密切關系。 更精彩的是書中多次用欄目的方式普及了濕地知識,比如,億萬年前北京濕
王學雷:守護濕地“嗖的三十年”
2004年,蔡述明(右二)及團隊在丹江口庫區進行生態調查。受訪者供圖? ?2020年,王學雷(右)考察洪湖洪澇災情及湖泊生態狀況。受訪者供圖 “下面有請王學雷研究員,他是濕地專家。”在11月8日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濕地大會)系列邊會之一——長江大保護論壇上,“濕地專家”
科學家探索全球甲烷排放激增之謎
盡管這種全球變暖反饋回路的規模尚不確定,但如果真是這樣,濕地排放可能最終會成為一個人類無法控制的因素。其中一項研究的合作者、英國愛丁堡大學大氣化學家Paul Palmer說,“我們應該把對地球氣候的控制權更多交給微生物。”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大氣化學與物理》。大多數氣候科學家認為,2006年后大氣甲
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立法-法治守護濕地之美
濕地保護法近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并將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保護進行立法。 為什么專門立法保護濕地?濕地保護法有哪些亮點?如何推動落實? 冬日的江西鷹潭信江國家濕地公園,一片片淺灘濕地引得水鳥駐足棲息。“濕地公園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開闊的水域、大
墨西哥灣泄漏兩周年祭:原油殘留致部分島嶼消亡
兩年前在原油中掙扎的鵜鶘兩年后,依然有鳥類因原油對環境的影響而死去探險隊員在墨西哥灣海底被石油纏身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兩周年祭 2010年4月20日晚,“深水地平線”號鉆井平臺爆炸,11名工人喪命,相當于500萬桶的原油傾入墨西哥灣……兩年后,泄漏的原油仍然是對路易斯
青海立法保護高原濕地;建補償機制明確政府職責
濕地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調節流量、控制洪水、保護堤岸、清除和轉化毒物、保持小氣候等多種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 我省濕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1.3%,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2.67%。由于濕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
青海湖濕地治理項目啟動
由國家專項投資550萬元的青海湖濕地治理項目日前正式啟動,今后兩年時間內,青海湖周邊13萬畝沼澤濕地將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
土壤養分測試儀研究濕地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
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間變異性,無論是大尺度還是小尺度,都是存在土壤空間異質性的。采用定量方法對向海濕地土壤養分的空間異質性進行了初步探討。但是,不同濕地類型,土壤肥力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濕地內,土壤肥力也不均一,具有高度的空間異質性。土壤養分測試儀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揭示梁子湖濕地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特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