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Gli1標記的“警戒”狀態肌肉干細胞促進骨骼肌再生
11月1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趙允研究組與廣州國家實驗室胡蘋研究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Gli1 marks a sentinel muscle stem cell population for muscle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以Gli1為標志物的肌肉干細胞亞群。該細胞群處于“警戒”狀態,可以快速響應外界刺激,具備強大的再生潛能,在骨骼肌損傷修復中具有關鍵作用。骨骼肌是人體最主要的運動器官、最大的蛋白質儲存庫以及重要的代謝與內分泌器官。急慢性損傷和衰老均導致骨骼肌的結構和功能異常。肌肉干細胞(muscle stem cells,MuSCs)對骨骼肌的損傷修復起到決定性作用。良好的骨骼肌再生能力可以維持肌肉穩態、促進損傷修復;反之,再生障礙將導致肌肉萎縮和功能減退。局部損傷和環境應激可導致MuSCs向中間狀態轉化,被稱為GAle......閱讀全文
Redox-Biology-:-DNA修復代謝產物可以治療骨骼肌損傷
骨骼肌重塑是維持肌肉內環境平衡和運動能力的關鍵。在小鼠和人類中,肌肉重塑反應在體育鍛煉后迅速開始,從而產生ROS,而線粒體是骨骼肌收縮期間ROS的主要來源之一。體育運動導致的ROS氧化蛋白質、脂肪和核酸;然而,ROS被認為有利于肌肉適應,包括增加血管生成、提高線粒體生物合成和氧化還原平衡。 運
骨骼肌細胞損傷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江蘇第三制藥廠,批號000706) ;RPMI - 1640?培養基(GIBCO ,USA)(每升含10 %小牛血清、L-谷氨酰胺0. 33mg、青霉素100u、鏈霉素100u、pH-7. 4) ; 胰蛋白酶(Difco ,Lot :12885655) ; 四甲基氮
骨骼肌細胞損傷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江蘇第三制藥廠,批號000706) ;RPMI - 1640 培養基(GIBCO ,USA)(每升含10 %小牛血清、L-谷氨酰胺0. 33mg、青霉素100u、鏈霉素100u、pH-7. 4) ; 胰蛋白酶(Difco ,Lot :12885655) ; 四甲基氮
SOS修復系統修復DNA損傷的介紹
是SOS反應的一種功能。SOS反應是DNA受到損傷或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受阻時的一種誘導反應。在大腸桿菌中,這種反應由recA-lexA系統調控。正常情況下處于不活動狀態。當有誘導信號如 DNA損傷或復制受阻形成暴露的單鏈時,recA蛋白的蛋白酶活力就會被激活,分解阻遏物lexA蛋白,使SOS反應
DNA損傷修復的切除修復方法介紹
又稱切補修復。最初在大腸桿菌中發現,包括一系列復雜的酶促DNA修補復制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核酸內切酶識別DNA損傷部位,并在5'端作一切口,再在外切酶的作用下從5'端到3'端方向切除損傷;然后在 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損傷處相對應的互補鏈為模板合成新的 DNA單鏈片
醫源性輸尿管損傷的外科修復
術中醫源性輸尿管損傷,如果在手術中發現,應立即進行修復。術后發現的輸尿管損傷需要延遲手術修復。在開腹或腹腔鏡腹腔鏡,**和腔內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輸尿管損傷。輸尿管損傷是盆腔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占手術的比例的1%至10%,具體取決于手術的復雜程度。預防是理想的,早期識別是最好的方法。盡管采取預防措施(
關于DNA損傷修復的簡介
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后恢復結構的現象。 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于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微束技術與應用室在
關于DNA損傷修復的重組修復方法介紹
重組修復從 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開始,在嘧啶二聚體相對應的位置上因復制不能正常進行而出現空缺,在大腸桿菌中已經證實這一DNA損傷誘導產生了重組蛋白,在重組蛋白的作用下母鏈和子鏈發生重組,重組后原來母鏈中的缺口可以通過DNA多聚酶的作用,以對側子鏈為模板合成單鏈DNA片斷來填補,最后也同樣地在連
關于DNA損傷的修復方式暗修復的介紹
是指照射過紫外線的細胞的DNA,不需要可見光的反應而修復,使細胞的增殖能力恢復的過程。 與此相對應的需要可見光的DNA的修復稱為光修復。暗修復的機制有去除修復、重組修復和應急修復。去除修復是經過一系列酶的作用將由紫外線照射作用所生成的嘧啶二聚體從DNA上除去,產生的縫隙通過修補合成而得到填補,
艾灸修復胃黏膜損傷機制探明
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對潰瘍病具有肯定的療效,實驗研究證實針灸對胃黏膜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但針灸究竟通過何種途徑產生上述影響尚未徹底弄清。 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主要完成單位的“艾灸足陽明經穴誘導熱休克蛋白修復急性胃黏膜損傷機制的研究”證明艾灸修復胃黏膜的機理是通過
JCB:胚胎損傷修復的分子機理
延時攝影就好像一部科幻電影一樣,可以幫助揭示果蠅胚胎的傷口如何自我愈合,但是觀察到的圖像并不是真的,因此研究者就提出問題,是否這種方式可以改善人類機體的傷口愈合呢?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細胞
細胞療法修復角膜損傷取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015.shtm
細胞療法修復角膜損傷取得進展
美國麻省眼耳醫院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革命性的干細胞療法的Ⅰ期試驗結果,這種療法稱為培養自體角膜緣上皮細胞移植(CALEC)。試驗表明,該療法短期內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上。經歷了化學燒傷和其他眼部損傷的人會出現角膜緣干細胞缺乏癥,即角膜周圍組織細胞不可逆轉的損失。患者的受
Cell-Rep:脊椎損傷修復新突破
脊髓損傷會破壞大腦與脊髓之間的通訊,進而破壞大腦對身體某部分的控制。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損傷部位下方的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反饋在早期恢復和維持恢復的運動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新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繼續使用受影響的身體部位對于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成功的重要性。 “在脊髓損傷后,破壞的神經通路不再能
機體損傷修復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機體損傷修復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RT:間充質干細胞可用于修復器官損傷 doi:10.1186/s13287-018-1103-y 在成人中,間充質干細胞(MSC)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它們在受損器官的修復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由弗萊
簡述DNA損傷修復的發現簡史
1949年A.凱爾納偶然發現灰色鏈絲菌等微生物經紫外線(UV)照射后如果立即暴露在可見光下則可減少死亡。此后在大量的微生物實驗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并證明這是許多種微生物固有的DNA損傷修復功能,并把這一修復功能稱為光復活。1958年R.L.希爾證明即使不經可見光的照射,大腸桿菌也能修復它的由紫外
關于DNA損傷修復的類型介紹
DNA分子的損傷類型有多種。UV照射后DNA分子上的兩個相鄰的胸腺嘧啶(T)或胞嘧啶(C)之間可以共價鍵連結形成環丁酰環,這種環式結構稱為二聚體。胸腺嘧啶二聚體的形成是 UV對DNA分子的主要損傷方式。 Χ射線、γ射線照射細胞后,由細胞內的水所產生的自由基既可使DNA分子雙鏈間氫鍵斷裂,也可使
DNA損傷修復對衰老的作用
從DNA修復功能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壽命長的動物(象、牛等)修復功能較強;壽命短的動物 (倉鼠、小鼠、鼩鼱等)修復功能較弱。人的DNA修復功能也很強,但到一定年齡后逐漸減弱,同時突變細胞數也相應增加,所以老年人癌的發病率也比較高。檢測各年齡組正常人的染色體畸變率和 DNA修復功能證實了這一點。人類中
關于DNA損傷的修復方式暗修復的過程介紹
暗修復又稱切除修復(excision repair)是活細胞內一種用于對被UV等誘變劑損傷后DNA的修復方式之一,這是一種不依賴可見光,只通過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體,隨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鏈的核酸修復方式,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共有四種酶參與: ①內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體的5‘一側切開一個3
激活內源干細胞可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李曉光教授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國際著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兩篇論文。論文顯示,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中首次證明,應用生物活性材料激活內源性干細胞,可修復脊髓損傷。他們采用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方法闡明了修復機理,為攻克截癱這一世界性
揭秘古老蛋白修復損傷DNA的機制
通過對用于制造啤酒和面包的酵母進行研究,來自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揭開了一種新型機制,即古老蛋白修復DNA損傷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還揭示了修復過程發生功能障礙引發癌癥的機制,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或為開發新型的抗癌療法帶來希望。 在人類機
開發出修復脊柱損傷的新療法
青蛙、狗以及鯨魚都可以實現機體損傷后神經再生,而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卻不行,近日,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就發現,一種小分子可以促進損傷的神經再生,并且可以有效形成神經回路,這就為開發治療嚴重脊髓損傷以及癱瘓個體的新型療法提供了新的希望,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之PLoS Biolog
DNA損傷及修復機制謎團解開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解開了一個數十年之久的謎團。他們揭示了如何識別DNA損傷并啟動其修復的基本機制。這項研究使用尖端的成像技術來可視化DNA修復蛋白是如何在單個DNA分子上移動的,并使用電子顯微鏡來捕捉它們是如何“鎖定”特定DNA結構的,為更有效地治療癌癥開
新型仿生囊泡可修復心臟損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54.shtm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心血管疾病中一個重要的挑戰,它會導致壞死細胞的積聚并引發炎癥反應,從而對心臟造成損傷。近日,深圳灣實驗室研究員饒浪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阜外醫院教授楊
Nature:修復線粒體DNA損傷逆轉衰老
在醫療技術日趨完善的今天,健康不再是人們唯一所追求的,養生、保養等越來越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人人都想要永葆青春,而這其中最大的敵人便是“衰老”。之前《Science》雜志有報道稱衰老與線粒體DNA損傷相關,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將衰老歸因于遺傳及基因的損傷,卻并未深思過這種損傷是否可逆。而來自阿
DNA損傷修復相關疾病取得新突破
華沙破損綜合征(Warsaw breakage syndrome,WABS)是一種可導致多種畸形的遺傳疾病,患者伴隨輕度到重度智力障礙,從出生開始身體發育受阻,導致身材矮小和小頭畸形。患者具有獨特的面部特征,包括額頭小、短鼻子、小下巴、人中平坦以及臉頰突出,其他常見特征包括內耳神經損傷引起的“感
關于肝損傷修復及其分子調控機制
肝臟被稱為人體的“生命塔”,承擔著代謝,解毒,免疫,消化等重要的人體機能。肝臟擁有強大的代償功能,一般輕傷不下火線。但當今社會快速的工作節奏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使得肝損傷在現代人群中成為一種常態,因此,關于肝損傷修復及其分子調控機制一直是學術研究熱點。最近幾年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發現,肝臟損傷后主要是通
關于肝損傷修復及其分子調控機制
肝臟被稱為人體的“生命塔”,承擔著代謝,解毒,免疫,消化等重要的人體機能。肝臟擁有強大的代償功能,一般輕傷不下火線。但當今社會快速的工作節奏和不規律的生活習慣,使得肝損傷在現代人群中成為一種常態,因此,關于肝損傷修復及其分子調控機制一直是學術研究熱點。 最近幾年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發現,肝臟損
關于肝損傷修復及其分子調控機制
利用 CRISPR/Cas9 技術,針對靶基因序列設計 sgRNA, 指導 Cas9 蛋白在特定基因位點引起 DNA 雙鏈斷裂,在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修復斷裂 DNA 的過程中,靶基因堿基突變或缺失被引入到斑馬魚基因組中,最終導致靶基因無法正常轉錄翻譯,達到基因敲除的目的。目前我們利用 CRISPR
關于DNA損傷修復的檢測方法介紹
大部分DNA損傷修復都依賴于DNA的修復合成,所以對修復合成的測定常用來作為DNA修復的檢測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放射法 在細胞培養物中加入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等放射源,用放射自顯影方法計數銀顆粒數來測定修復合成過程中參入到DNA分子中的量。 2、液體計數法 全稱液體閃爍計數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