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lecular 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一種被視作是在早期癌癥形成過程中充當腫瘤抑制因子的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在細胞一旦進入到癌前狀態后實際上可對癌癥起促進作用。 這一研究發現讓調查者們感到驚喜,它增大了一種誘人的可能性:利用新的治療,有可能能夠在某些癌癥形成之前阻止它們。 “我們的研究工作表明,有可能能夠在癌變前細胞中阻止癌癥形成,從癌變前狀態到正常狀態只相隔了幾次細胞分裂,”研究的主要作者、Salk研究所調控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Fernando Lopez-Diaz說。 研究的資深作者、Salk研究所教授Beverly M. Emerson說:“我們正針對已經擴散的癌癥開展TGF-β抑制性藥物測試。這項研究提供了兩個關于早期癌癥形成的重要見解,并為探索癌癥治療指明了新方向。如果利用一個藥物就能夠遏制晚期癌癥和將要形成的癌......閱讀全文
【Technews科技新報】癌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死因,人們往往“談癌色變”。有些人生活過度緊張怕東怕西,深恐癌癥上身;有些人干脆避而不談,以為自己絕不可能得到癌癥。事實上,多數癌癥都是逐漸形成的“慢性病”,許多癌癥患者的存活率還較末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因此面對癌癥,人們應盡量理性對待。癌
來自印度開羅大學的 Don G. Morris 教授等在 Frontieirs in oncology 上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系統地概括了目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的進展,以及近期一系列臨床試驗進行的現狀。 摘要 關于炎癥 / 感染 / 免疫激活與腫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許多研究都從原因和結果的不
許多癌癥患者都遭受消耗性綜合征(wasting syndrome),稱為惡病質,患者體內的肌肉和脂肪組織被破壞。根據兩項果蠅腫瘤模型的研究表明,一種抑制胰島素信號的腫瘤分泌蛋白,可能是觸發這種消耗的一個因素。 這些研究結果四月六日發表在Cell旗下子刊《Developmental Cell》,表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小鼠)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的形態和功能有所不同,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分為兩類,典型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白色脂肪細胞內塞滿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來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白色脂肪
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的青年學者V Narry Kim(金娜蕊)早年畢業于韓國首爾大學,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賓州大學學習進修,之后回到韓國首爾大學。2010年被破格提拔為正教授,同時被頂級生命科學期刊《細胞》(Cell)雜志選為編委。這位科學家年紀輕輕,卻在miRNAs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并曾榮獲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癥之一,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兩種組織學亞型為NSCLC和SCLC,其中NSCLC包含80%以上的肺癌,如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外泌體是起源于大多數細胞的小囊泡,廣泛分布于生物體液,如唾液,血漿,尿液和母乳中。外泌體能夠通過轉移其內含物,如RNA(mRNA和非
【1】JCI: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有效抑制癌癥進展轉移的新型靶向療法 doi:10.1172/JCI93172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Wista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線粒體蛋白Synt
1、什么是活體電穿孔活體電穿孔法(in vivo electroporation) 是將外源基因通過電場作用,導入動物目標組織或器官。由于這種方法能有效導入外源基因,可在多種組織器官上應用,并且效率較高。活體電穿孔法的原理很簡單,在直流電場作用的瞬間,細胞膜表面產生疏水或親水的微小通道105~115
電 壓電穿孔時在能量導入一定的情況下設計施加電壓的值。電壓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外源基因的表達。電壓過低時,無法造成細胞膜表面狀態的改變,因而外源D不能進入細胞內。電壓過高時,局部組織積聚過多熱量,造成細胞的死亡或組織失去功能,即使外源基因導入細胞,也無法進行正常的表達。哺乳動物常用的活體電壓大多為20
肝 臟由于肝臟的生理代謝十分旺盛,因此外源基因在肝臟中的表達時間往往很短暫,而且表達產物的水平也較低。為減少出血,可從小靜脈注入,然后在肝臟上施加電場,能顯著增強基因的表達。睪 丸相對于其他的轉基因方法,活體電穿孔法可使外源基因在睪丸中產生大量和持久的表達。此外,很多研究人員希望利用活體電穿孔法將外
1、什么是活體電穿孔 活體電穿孔法(in vivo electroporation) 是將外源基因通過電場作用,導入動物目標組織或器官。由于這種方法能有效導入外源基因,可在多種組織器官上應用,并且效率較高。活體電穿孔法的原理很簡單,在直流電場作用的瞬間,細胞膜表面產生疏水或親水的微小通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來自英國利茲大學生物科學系等處的研究人員花費了兩年時間,終于發現了阻止不必要的血管生長的新機制,而這正是抗擊癌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研究人員證明了一種用于降低乳腺癌擴散的藥物:geldanamycin也能降低其它癌癥中開啟血管生長的一種蛋白,這將有助于癌癥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腫瘤并不是一個孤島,而是由腫瘤細胞、多種基質細胞(如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脂肪細胞、膠質細胞、平滑肌細胞等)以及細胞外基質構成的有機體。一百多年前,Paget即提出腫瘤“種子與土壤”的假說:腫瘤細胞作為“種子”,其發生和轉移依賴于周圍的微環境“土壤”。腫瘤細胞是核心,其周圍的細胞及非細胞組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癌癥是世界第二大死因。僅2018年,全球就有960萬人死于癌癥,約占當年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許多制藥公司正在加大力度開發針對癌癥的新攻擊線,他們認為,如果要使癌癥統計數據變得不那么令人畏懼,有必要探索傳統抗癌方法的替代方法。 眾所周知,癌癥研究的重點是該疾病的潛在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3月13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發表了題為“Blockade of Fas signaling in breast cancer cells suppresses tumor g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將治療癌癥的重點放在了癌細胞本身,比如如何利用特殊藥物來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腫瘤微環境在癌細胞增殖、擴散轉移以及對多種療法的耐受性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這種所謂的腫瘤微環境到底是如何促進癌癥發展的呢?本文中小編就對多篇文章進行了整理,來闡明腫瘤微環境
死亡在維持事物生存中起很大的作用。作為從形成胚胎到生命后期防止癌癥形成等所有事物必要的一種現象——細胞自殺受到嚴密的調控。當細胞拒絕死亡轉而失控性增殖之時,它們就變成了我們所謂的腫瘤。細胞中一種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線路協調它們的自我犧牲。追蹤這一線路當然是癌癥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近日來自瑞
生物通報道 死亡在維持事物生存中起很大的作用。作為從形成胚胎到生命后期防止癌癥形成等所有事物必要的一種現象――細胞自殺受到嚴密的調控。當細胞拒絕死亡轉而失控性增殖之時,它們就變成了我們所謂的腫瘤。細胞中一種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線路協調它們的自我犧牲。追蹤這一線路當然是癌癥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
近期,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參與胚胎發育期間血管形成和腫瘤生長的一個基因,也能誘導腫瘤發展過程中的免疫抑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四月二十九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為黑色素瘤和其他晚期癌癥患者研制的新療法和疫苗,開辟了一條途徑。 二十多年前,研究
Wnt家族的首個基因int-1發現于1984年,后被證明是黑腹果蠅無翅基因的同源基因。專有名詞“Wnt-1”來源于int-1與wingless (無翅基因)的組合。后續證明Wnt家族基因具有信號通路的特性 (即學者熟知的wnt通路)。Wnt家族的分泌型糖蛋白在多個物種和器官的胚胎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中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發布《生命科學創新報告:新興趨勢的數據驅動視角(The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Report: A data-driven view of emerging trends)》,對2018年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進行了回顧。
外泌體是由多種活細胞通過內吞-融合-外排等一系列生物學機制而形成的,具有脂質雙層膜結構的納米級微小囊泡。其最早是在1983年由Johnstone RM等研究羊成熟網織紅細胞過程中囊泡的形成時發現,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都可以被一些細胞以胞吐的方式所釋放,如:免疫細胞、干細胞、腫瘤細胞,且廣泛分布于
導語: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干細胞研究促進了再生醫學的發展,這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后的又一場醫療革命。-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講話細胞治療作為有可能完全治愈癌癥的新方法,收到各路資本的競相追捧。國外大的醫藥企業通過投資、并購以及強強聯合來鞏固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關鍵詞:腫瘤微環境,磷酸化蛋白質組,分泌蛋白質組,IP-MS,PRM,ELISA 胰腺癌是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癌癥,其發生率高、生存期短的特點而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進展快,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且大多已經轉移,再加上對
關鍵詞:腫瘤微環境,磷酸化蛋白質組,分泌蛋白質組,IP-MS,PRM,ELISA 胰腺癌是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癌癥,其發生率高、生存期短的特點而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進展快,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且大多已經轉移,再加上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