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被授予北大名譽博士學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98.shtm近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杰哈·阿爾貝特·穆魯(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訪問北京大學。其間,北京大學授予穆魯名譽博士學位,穆魯與北大師生友好交流,并發表學術演講。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郝平,校長龔旗煌會見來賓,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錦,黨委常委、副校長方方出席有關活動。 穆魯發表演講 郝平對穆魯表達了親切問候,并向他介紹了近年來北大與法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合作進展。郝平表示,穆魯是北京大學的老朋友,此次來訪無疑將為中法兩國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注入新活力、開啟新篇章。3月13日下午,“穆魯學術演講會暨北京大學百年物理講壇(第二十七講)”在英杰交流中心舉行,張錦出席并致辭,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顏學慶主持。穆魯以“......閱讀全文
諾獎得主,被授予北大名譽博士學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98.shtm近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杰哈·阿爾貝特·穆魯(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訪問北京大學。其間,北京大學授予穆魯名譽博士學位,穆魯與北大師生友
諾獎得主,被授予北大名譽博士學位
近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物理學家杰哈·阿爾貝特·穆魯(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訪問北京大學。其間,北京大學授予穆魯名譽博士學位,穆魯與北大師生友好交流,并發表學術演講。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郝平,校長龔旗煌會見來賓,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錦,黨委常委、副
北京大學物理學科建立110周年慶祝會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16.shtm10月14日,北京大學舉行物理學科建立110周年慶祝會。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教授、校長龔旗煌院士,物理學界知名專家學者代表,學科學會、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生源中學代表,校內
學科交叉助力科研轉型升級
首創“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在內蒙古、新疆、西沙島礁等地開展中試,讓力學治沙成為現實。這一“黑科技”的研究團隊來自沒有沙漠的重慶,而且是以架橋修路聞名的重慶交通大學。看似“不務正業”的背后,其實是力學與生態的交叉創新。 11月5日,這一“黑科技”治沙技術的團隊帶頭人——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
“怎么得諾獎?”新任諾獎得主說“要有平常心”
北京10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思源報告廳內,數百名師生翹首以盼。在熱烈的掌聲中,滿頭華發、一身黑色西裝的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緩步走來,微笑著與師生們揮手致意。 本月初,這位著名科學家與加拿大女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共同榮獲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了解,他們發明的“啁啾脈沖放大技術”為實
讓醫學科研促進國民健康
“醫學科學研究必須要瞄準當前國民健康面臨的重大挑戰,去解決其中的難點、熱點問題,主動為國家分憂,促進國民健康發展。”10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曹雪濤院士在第二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科學峰會”上如是說。 為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醫學科學界在學科發展、理論創新等方面的了
Nature:跨學科研究的困局
為了應對社會在能源、水、氣候、食物和健康方面所面臨的挑戰,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必須共同努力。然而跨越傳統學科界線的研究,仍然不時髦,而且這些研究也不能得到很好回報。最近一期的《Nature》專刊分析了,政府部門、資助機構、學術刊物、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必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跨學科研究成為樂趣而不是
院士加盟-江蘇高校增光添彩
11月3日下午,江蘇科技大學舉行黃維院士客座教授聘任儀式。校黨委書記葛世倫,校長周南平出席聘任儀式并頒發聘書。 葛世倫書記對黃維院士受聘江科大表示由衷的歡迎和感謝,對黃維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卓越成績表示欽佩。葛世倫介紹了學校特色學科專業的現狀、前景以及努力的目標,表示學校作為行業特色型高校,堅持走
北大教授,榮膺一最高獎項!
據北京大學官網消息,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于4月1日在北京舉行。會上舉行了“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活動,北京大學西班牙語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深翻譯家趙振江榮膺代表我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北京大學的季羨林、許淵沖、仲躋昆先生都曾獲得過該獎項。趙振江趙振江教授19
北京大學,新增3個交叉學科博士點!
近日,北京大學召開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53次會議,會議審議了北京大學2021年自主審核設置學位授權學科點工作。相關院系、學科負責人依次匯報了各學科點設置論證情況。與會委員從新增學科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學科點建設目標和方向、師資隊伍及人才培養基礎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評議。經投票表決,同意北京大學新增
布局新一級學科!北京大學,再出大動作
4月23日,“北京大學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學系成立大會”在北大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80余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方式參會,圍繞新時代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定位與使命展開深入交流。此次會議由北大國際關系學院主辦,匯聚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
我國醫學科研產出在全學科占比僅為7.9%
日前,在一個關于醫學科研、醫學出版的交流活動中,以出版《柳葉刀》《細胞》等世界頂級醫學期刊而聞名的出版機構愛思唯爾集團,分享了其所作的中國與世界醫學科研及學術水平的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我國醫學科研產出在全學科中僅占7.9%,與美國、日本、法國相比差距不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院士表示,應進
武漢分館學科館員嵌入科研過程服務科研一線
近日,從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得到消息,由國家科學圖書館武漢分館學科館員呂新華研究員嵌入科研過程承擔的“湖泊科學國際發展態勢研究”項目已獲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批準立項。通過該項目研究,對近10年的湖泊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深度分析挖掘,分析湖泊科學發展態勢,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為“
教學科研要緊跟時代步伐
南方日報訊 (記者/王聰 通訊員/劉鴻祥)8日下午,省委黨校召開慶祝2017年教師節座談會。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行政學院院長鄒銘出席會議并講話。座談會前,鄒銘親切看望慰問了教職工代表曾慶榴,為教齡校齡滿30年的教師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鄒銘充分肯定了省委黨校教職工忠誠黨
魯加大質量認證與檢驗檢測力度
10月12日,記者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大質量認證與檢驗檢測工作力度,全面加強五大領域的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到2020年,全省各類認證有效證書將由10萬張增加至13萬張,質量認證證書數量和認證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體系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55年來首位女性獲獎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阿什金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熱拉爾·穆魯唐娜·斯特里克蘭唐娜·斯特里克蘭 系歷史上第三位女性獲獎者;美法加3位科學家因激光物理學領域突破性貢獻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
俄羅斯計劃壯大大學科研力量
在當今俄羅斯人看來,將科技領導權視為國家榮譽的蘇聯時代已是十分遙遠的記憶。1990年蘇聯政變使該國科研體系幾近崩潰,盡管近年來經費支持力度加大,俄羅斯科研成果產出仍落后于中國、印度及韓國。同時,大批科研精英外流西方社會。 為應對科研能力下滑局勢,同時促進由科學研究帶來的創新
《自然》:跨學科研究獲經費幾率較小
6月30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顯示,跨學科程度越高的研究項目獲取經費的幾率越小。 雖然跨學科研究通常被認為是創新的沃土,并且經常會從政策層面獲得支持,但常規觀點認為,與針對狹窄領域的研究項目相比,跨學科研究更難獲得科研資助方的經費支持。然而,此前這一觀點沒有經過大規模的系統調研。 澳大利
高校如何發力交叉學科研究
促進交叉學科研究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共同發展趨勢與重要發展策略。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深化推進,國家政策層面對高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北京大學成立環境新系!交叉學科涉及這些研究!
2021年1月21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發文正式通知成立環境健康系。環境健康系的成立,將進一步強化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科學-工程-健康-管理”全鏈條創新機制,同時促進高素質環境健康人才的培養。環境健康系成員合影。從左到右依次為葉春翔、宮繼成、邱興華、劉瑩、鄭玫、尚靜、劉穎君
中外醫學科研人員攜手肝病新藥創制
肝病是我國的高發疾病之一,并已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為改善肝病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治愈率,中外醫學科研人員在新藥創制等方面開展合作,有望為肝病患者帶去福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肝病專家莊輝表示,我國肝病防控領域近30年來成果顯著,但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損傷等以及由此引起的肝硬
中外醫學科研人員攜手肝病新藥創制
肝病是我國的高發疾病之一,并已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為改善肝病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治愈率,中外醫學科研人員在新藥創制等方面開展合作,有望為肝病患者帶去福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肝病專家莊輝表示,我國肝病防控領域近30年來成果顯著,但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損傷等以及由此引起的肝硬化、
涉9個學科63條名詞術語!2024學科研究前沿熱點詞發布
11月23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24年度工作會議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會上發布了2024年度學科研究前沿熱點詞。本次發布共包括海洋科技、民用航空、計算機科學技術、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學、編輯出版學、臨床醫學、測繪學等9個學科領域,共計63條名詞術語。其中海洋科技10個
科學家改變肝臟基因的功能可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
最近,美國哈佛干細胞研究所(HSCI)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合作,通過基因組剪輯技術,轉變一種叫做PCSK9的肝臟基因的功能,從而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動物實驗表明,只需打一針就能永久降低小鼠體內膽固醇水平,使心臟病發作風險降低40%到90%。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志《
科頓-穆頓效應簡介
又稱磁雙折射效應,簡記為MLB。科頓-穆頓效應是 1907 年科頓和穆頓發現的。。佛克脫在氣體中也發現了同樣效應,稱佛克脫效應,它比前者要弱得多。當光的傳播方向與磁場垂直時,平行于磁場方向的線偏振光的相速不同于垂直于磁場方向的線偏振光的相速而產生的雙折射現象。其相位差正比于兩種線偏振光的折射率之差,
魯修祿:環保是高質量發展的軌道-標準
經濟率先發展,人口基數過億,資源約束趨緊。在經濟、人口、資源的多重壓力下,廣東不僅實現經濟連續29年領跑全國,而且空氣質量率先在國家三大重點區域中“突圍”。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環保廳廳長魯修祿向本報記者介紹了廣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經驗和舉措。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環保廳廳長
科研人員提出功能基因線路“精準—魯棒性”原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756.shtm 復雜生命功能的實現依賴于精巧的基因線路,從合成生物學發展以來,無數基因線路被設計和驗證,但人工基因線路的脆弱性仍是該領域面臨的一大難題。除了內部調控元件的問題之外,外部環境易變性
科研人員提出功能基因線路“精準—魯棒性”原理
2月2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婁春波課題組、北京大學湯超課題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于波課題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 Nucleic Acids Research。該研究面向合成生物學中人工基因線路穩定性差,功能脆弱、易受干擾的嚴峻問題,提出了功能基因線路“精準-
饒毅對話魯白:海歸要帶頭營造好科研環境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