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異育銀鯽”,創造世界奇跡
高體形異育銀鯽異育銀鯽“中科3號”異育銀鯽“中科5號”異育銀鯽“中科6號”候選品系不育異源多倍體銀鯽剛出膜的“中科5號”幼魚。水生所供圖■本報記者 李思輝1994年,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文章認為,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中國2030年糧食供應將比1994年減少20%,面臨巨大的糧食缺口,到時候全世界都養活不了中國,會導致全球糧食危機。這篇對中國充滿悲觀和偏見的文章長達141頁,標題為“誰來養活中國”。1995年,文章作者萊斯特·布朗又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再次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廣袤的土地、水系怎么會養不活中國人?!”一位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訪問的中國年輕人也關注到了相關論述。他認為布朗的論斷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想當然。這位年輕人名叫桂建芳,當時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的副研究員。“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我們在食物生產上既有傳統的......閱讀全文
原創“異育銀鯽”,創造世界奇跡
?高體形異育銀鯽異育銀鯽“中科3號”異育銀鯽“中科5號”異育銀鯽“中科6號”候選品系不育異源多倍體銀鯽剛出膜的“中科5號”幼魚。水生所供圖■本報記者 李思輝1994年,一篇聳人聽聞的文章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文章認為,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中國2030年糧食供應將比19
小檗堿竟然可以有效治療鯽“鰓出血”病
中國鯽魚養殖產量年均超過250萬噸,是重要的大宗淡水養殖品種之一。自2010年以來,鯽“鰓出血”病在江蘇、江西、湖北等鯽主要養殖區相繼爆發,造成了鯽魚養殖業的巨大經濟損失,是當前鯽魚養殖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鯽“鰓出血”病的病原為鯉科皰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
水生所等創制出無肌間刺銀鯽突變體
無肌間刺魚突變體種質的創制是近年來魚類遺傳育種學研究的熱點。異育銀鯽以其肉質細嫩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其體內具有的80多根細小的肌間刺給食用者帶來了不少麻煩。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團隊經全基因組解析揭示銀鯽為雙三倍體,即包含有兩套三倍體基因組,由此開拓完善了在
水生所銀鯽卵子發生和卵母細胞成熟機制研究獲進展
10月1日,《實驗動物學雜志—生態遺傳學和生理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實驗室關于紡錘素(spindlin)在銀鯽卵子發生、卵母細胞成熟和受精過程中的動態分布和功能作用的研究論文(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水生所揭示出異育銀鯽“中科3號”培育形成的機制
異育銀鯽“中科3號”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員等在鑒定出可區分銀鯽不同克隆系的分子標記,證實銀鯽同時存在單性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雙重生殖方式的基礎上,利用銀鯽雙重生殖方式,從D系銀鯽(♀)與A系銀鯽(♂)交配所產后代中篩選出少數優良個體,再經雌核生殖增殖擴群,經多代生長對比養殖試驗評價
雙三倍體銀鯽單性生殖成功的演化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72.shtm 單性生殖缺乏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導致有害突變積累以及阻礙遺傳多樣性產生,所以單性生殖通常被認為是演化的死胡同。有趣的是,有些單性生殖魚類和爬行類存在時間已經遠超出其預測的滅絕時間,
水生所揭示雙三倍體銀鯽單性生殖成功的演化機制
單性生殖缺乏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導致有害突變積累以及阻礙遺傳多樣性產生,所以單性生殖通常被認為是演化的死胡同。有趣的是,有些單性生殖魚類和爬行類存在時間已經遠超出其預測的滅絕時間,且展現出很高的遺傳多樣性和很強的環境適應性。然而,脊椎動物單性生殖的演化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
水生所等在水生實驗動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宏團隊與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博士任彥棟等合作攻關,對稀有鮈鯽組學數據及實驗數據的整合分析,對稀有鮈鯽的性別決定機制及其獨特的免疫機制進行了深入解析,回答了稀有鮈鯽對重金屬脅迫及草魚出血病病毒敏感的科學問題。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
水生所揭示銀鯽單性和有性多重生殖方式的細胞和發育機制
單性多倍體脊椎動物已知可采用雌核生殖、孤雌生殖或雜種生殖繁育后代。銀鯽作為多倍體脊椎動物的特例,已被發現擁有單性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多重生殖方式,然而,應答這些生殖方式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尚不清楚。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學科組通過β-tubulin和Spindlin共定位紡錘體
水生所揭示銀鯽單性和有性多重生殖方式的細胞和發育機制
單性多倍體脊椎動物已知可采用雌核生殖、孤雌生殖或雜種生殖繁育后代。銀鯽作為多倍體脊椎動物的特例,已被發現擁有單性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多重生殖方式,然而,應答這些生殖方式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尚不清楚。 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學科組通過β-tubulin和Spindlin共定位紡錘體
昆明動物所在異源四倍鯽鯉品系遺傳特性研究中獲進展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倍化植物,在有花植物中,大約70%都是多倍體。而在現生脊椎動物中僅有部分魚類和兩爬中存在多倍體現象。為何多倍體脊椎動物數目遠比多倍體植物較少至今仍是謎。 為了探討這一重要問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和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劉少軍分別發揮他們在基因組進
中科院培育出高產異育銀鯽新品種“中科5號”
“中科五號”魚苗: 剛出膜的“中科五號”幼魚 “白水塘邊白鷺飛,龍湫山下鯽魚肥。”中國人對鯽魚的熱愛古已有之,這種常見的淡水養殖魚因其適應性強、肉質細嫩鮮美,而備受養殖戶和消費者的歡迎。 為了讓中國人吃上、養上更好的鯽魚,中國科學院的一支科研團隊在鯽魚品種培育領域深耕了數十年。記者
劉少軍教授團隊揭示了人工異源四倍體魚基因組
9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少軍教授團隊在《BMC生物學》(BMC Biology)上在線發表論文,揭示了人工異源四倍體魚的基因組。劉少軍為通訊作者,湖南師范大學副教授任力、高鑫博士、崔佳琳博士、張純教授和北京百邁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戴鶴為該文
水生所中俄鯽魚資源遺傳評價和遺傳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被認為起源于歐亞大陸東部的鯽魚復合種由二倍體鯽和三倍體銀鯽組成,其二倍體鯽行有性生殖,而三倍體銀鯽已通過人工繁育試驗證實具有有性生殖和單性雌核生殖的雙重生殖方式,這些特殊性已使鯽成為研究脊椎動物進化問題的一個獨特物種。最近, 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主持的中俄鯽魚資源遺傳
一條不起眼的本土魚,如何成為新污染物治理的“利器”?
來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帶你超神帶你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標題:一條不起眼的本土魚,如何成為新污染物治理的“利器”?實驗室稀有鮈鯽暫養
水生所——跨亞科魚類基因編輯配子“借腹生殖”研究獲進展
精原干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成體雄性性腺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一類生殖干細胞。利用精原干細胞移植(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SCT)技術,有可能實現跨個體甚至是跨物種的“借腹生殖”,也
農業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來黃岡市質量安全抽查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8年水產苗種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的通知》(農辦漁〔2018〕15號)安排,5月14--15日,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測試中心(天津)來我市開展水產苗種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抽檢人員分別到黃岡市異育銀鯽良種場(國家級)、湖北太白湖翹嘴紅鲌原種場(國家級)、湖
中科院水生所獲三項湖北省科技大獎
8月4日,2015年度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武漢召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院士桂建芳榮獲湖北省最高科技獎項突出貢獻獎,省委書記李鴻忠為其頒獎。除此之外,水生所研究員解綬啟、吳振斌分別主持的“鯽魚的營養學及飼料技術研究與應用”、“水污染治理與水體修復生態工程關鍵技術研
膠原蛋白的畜牧行業應用
飼料用膠原蛋白粉是以制革的殘次皮料、皮邊角余料等副產物為原料,運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技術方法處理得到的蛋白質產品。制革廠鞣革后勻削和剪裁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統稱為鞣革廢渣,其干物質的主要成分就是膠原蛋白。處理后可作為一種動物源性蛋白營養添加劑,替代或部分替代進口魚粉,用于混、配合飼料的生產,具有較好的飼喂
水生所科研人員到江蘇淮安指導“中科3號”繁育技術
3月3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淮安研究中心主任謝松光研究員、淮安市天參農牧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亞清一行到淮安天參農牧水產科技園區考察異育銀鯽“中科3號”親本成熟情況。 桂建芳實地考察了科技園區繁育基地現場,詳細了解了今年“中科3號”繁育規劃及前期準備工作,并
菌種選育的雜交方式介紹
通常采用的有單雜交、復合雜交、回交等雜交方式。 (1)單雜交即兩個品種間的雜交(單交)用甲×乙表示,其雜種后代稱為單交種,由于簡單易行、經濟,所以生產上應用最廣,一般主要是利用雜種第一代,如豐鯉、福壽魚。 (2)復合雜交即用兩個以上的品種、經兩次以上雜交的育種方法。如果單交不能實現育種所期待
沙門氏菌毒力因子SopB挾持宿主細胞中間絲促進細菌復制
無肌間刺魚突變體種質的創制是近年來魚類遺傳育種學研究的熱點。異育銀鯽以其肉質細嫩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其體內具有的80多根細小的肌間刺給食用者帶來了不少麻煩。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團隊經全基因組解析揭示銀鯽為雙三倍體,即包含有兩套三倍體基因組,由此開拓完善了在
劉少軍團隊選育世界首例同源四倍體魚的故事
池塘里頗不平靜。有公魚正在追趕母魚,兩三對。 “追尾了,抓緊!” 凌晨時分,湖南師范大學魚類育種基地,幾個人影在晃動。這一聲輕呼,意味著他們沒白熬夜;也意味著,可以“擠”魚卵了。 這不是一般的魚卵,而是紅鯽和團頭魴(俗稱鳊魚)雜交、再自交產生的后代——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同源四倍體鯽。3天后,
多倍體魚類中多個重復的Foxl2部分同源基因的新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團隊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Multiple Duplicated Foxl2 Homeologs and Alleles in A
水生所在魚類誘導型原始生殖細胞理論和技術方面獲進展
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是精子和卵子在胚胎期的祖先細胞(progenitor cell),是遺傳物質代際傳遞的細胞載體。因此,PGC是開展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等遺傳操作的理想靶細胞。將遺傳操作后的PGC移植入內源PGC剔除的受體胚,利用受體高效產生遺傳操作的供
中國科學家解讀鯽魚密碼揭示東亞物種進化規律
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生物種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鯽魚為我們帶來答案。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于近日對鯽魚復合種種群分布進行研究,為揭示東亞地區物種形成和群體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線索。 鯽魚復合種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日本等鄰近島嶼的淡水魚類。其分布受到水域環境的
淡水中心“一種利用微衛星標記鑒定鯽魚倍性方法”獲授權
近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唐永凱研究員等人發明的“一種利用微衛星標記鑒定鯽魚倍性的方法”獲得國家發明ZL授權,ZL號:ZL201810538737.7。 鯽魚屬鯉科,鯉亞科,鯽屬,廣泛分布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后移植引種馴化到印度、北美和世界各地,適應能力極強,目前世界各地均
無刺魚有望成現實!華中農大團隊找到控制魚刺基因
無刺魚將有望走上餐桌,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高澤霞教授團隊找到了控制魚刺的基因。 2012年開始,高澤霞教授便致力于無刺魚的研究。2019年年底,團隊從斑馬魚身上發現了對調控魚刺生長起主要作用的主效基因。目前,高澤霞團隊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團隊已經分別在鳊魚、草魚和銀鯽身上試驗了敲除調控魚
中國人每食用10條鯽魚,有7條出自他的團隊
他是魚類遺傳育種學家,40年專注研究“一條魚”,讓味美價廉的鯽魚躍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他是享譽國際的“魚院士”,和同行科學家一道鼓與呼,改變社會偏見,促進世界推廣中國的“藍色轉型”經驗。 他是科普達人,在他的倡導和帶動下,一批各領域科學家熱情參與科普,拉近了自然科學和大眾的距離。 春節期間
昆明動物所獲07年度12項“西部之光”人才項目資助
昆明動物所2007年度共獲得12項"西部之光"人才項目。其中,聯合學者項目資助1項--“越冬黑頸鶴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關系”;重點項目資助1項--“蛇毒C-型凝集素誘導的血小板清除機制”項目;一般項目資助1項--“辣椒素及其類似化合物中抗應激活性分子的篩選及其對抗應激的腦機制”;在職博士研究生資助項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