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讀鯽魚密碼揭示東亞物種進化規律
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生物種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鯽魚為我們帶來答案。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于近日對鯽魚復合種種群分布進行研究,為揭示東亞地區物種形成和群體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線索。 鯽魚復合種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日本等鄰近島嶼的淡水魚類。其分布受到水域環境的限制,是研究東亞晚第三紀以來,重大地質氣候環境轉型期青藏高原隆升、東亞季風氣候、冰期―間冰期交替造成的海陸變化等古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地理隔離、物種遷移擴散的絕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子進化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王姝妍通過對中國大陸、臺灣、日本本島、琉球群島和俄羅斯等覆蓋了鯽魚復合種全部分布范圍的1876個鯽屬樣品進行了系統發育關系和系統地理結構的分析,結果顯示該物種分為具有明顯地理結構的三大類群。 其中類群A和B主要分布于日本,類群C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陸、臺灣及琉球群島。系統地理學和群體遺傳學分析結......閱讀全文
西非季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對沙塵氣溶膠不同響應機制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遠距離傳輸到海洋上空的沙塵氣溶膠通過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溫變化的“慢過程”進一步影響氣候。北非沙漠
東亞季風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家最近在東亞季風氣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發現了影響過去20萬年季風變化的各種因素。 研究由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于上周在《自然》雜志上(2月28日)發表。 鐘乳石這種洞穴堆積物能夠被用來作為氣候研究的指標。 汪教授們對采集自中國中東部三寶洞的石筍
《自然》:新研究發現東亞季風區“雨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048.shtm 熱帶海洋增暖與東亞季風區降雨增強緊密聯系? ? ? ? 受訪者供圖 10月20日,《自然》在線發表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翦知湣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發現熱帶
發現東亞季風曾致柴達木盆地濕潤
850萬-700萬年間,柴達木盆地存在一個古湖,東亞季風的演化導致氣候顯著變濕,與現代干旱的氣候截然不同。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團隊該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 該論文第一作者聶軍勝教授表示,研究把氣候變濕歸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發的東亞夏季風降水帶的向西北移動,認為柴達
大氣所揭示氣溶膠污染和東亞季風的關聯
季風與氣溶膠相互作用是當前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吳國雄、黃榮輝等科研人員與國內相關院所的科學家合作,回顧了國內外氣溶膠與東亞季風區天氣和氣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該綜述作為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年第
科學家重建晚中新世東亞冬季風演化歷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基于西北太平洋深海沉積物,成功重建了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的演化歷史,并結合古氣候模擬,評估了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運動等因素對晚中新世東亞冬季風演化的驅動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雜志。 東亞冬季風是溝通北半球高、低緯氣候系統的紐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的原因
以低層南風為主要特征的東亞夏季風環流是東亞季風區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現代氣候資料和古氣候證據均顯示,東亞夏季風環流偏強會導致東亞雨帶偏北和北方降雨偏多;反之亦然。最近十余年來,各種不同復雜程度的氣候模式較為一致地顯示,氣候變暖會導致東亞夏季風環流增強。緯向海陸熱力對比和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都是驅動東
研究揭示東亞季風區全新世降水時空變化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鑫課題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發現東亞季風區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降水最大期在南方出現較早,北方出現較晚,降水最大期出現時間與緯度之間呈現明顯的線性關系。結合對現代降水變化時空特征和月太陽輻射變化的分析,他們提出月太陽輻射變化可能是降水最大期穿時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相關
科學家提出解譯東亞季風演化歷史及機制新思路
近日,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聶軍勝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肖文交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以及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副教授Thomas Stevens和丹麥技術大學研究員Jan-Pieter Buylaert,在《地質學》發表題為“歲差控制26萬年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弱變化”的
軌道尺度亞洲季風驅動古人類非洲遷徙東亞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987.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和安芷生院士聯合多位國內外專家,基于中國黃土的高分辨率亞洲夏季風重建、東亞古氣候模擬、整合亞洲古人類遺址記錄、古人類棲息環境
科學家重建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演化序列
東亞冬季風是溝通北半球高、低緯氣候系統的紐帶。東亞冬季風的強度波動直接影響東亞地區冬季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冬季風活動增強利于大氣污染物的快速消散,但過強的冬季風活動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并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因此,探討東亞冬季風的活動規律,有助于科學應對冬季風活動誘導的極端天氣事件。 研究不
東亞季風氣候驅動山地植物多樣性形成機制
山地系統蘊藏了全球大部分陸地生物多樣性。普遍認為,豐富的山地生物多樣性是在地質事件和歷史氣候及兩者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等影響下產生的。然而,目前幾乎沒有解析地質事件和歷史氣候變化在驅動山地生物多樣性中相對貢獻的研究,尤其缺乏東亞季風氣候驅動物種形成的深入研究。 馬鈴苣苔屬(苦苣苔科)具有豐富的物
版納植物園東亞季風氣候的演化研究獲進展
季風氣候是全球重要的氣候類型,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因此,認識季風氣候的形成及其演化規律對于應對當今的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東亞季風是全球最為典型的季風類型,其特點是降雨量的季節性變化,即夏濕冬干。云南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地區同時受到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的影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立項研究東亞夏季風變化規律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氣候變化與應對”專項批準了《全球變暖背景下熱帶關鍵區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東亞夏季風氣候的影響研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文任首席科學家,帶領一支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以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專家組成的
東亞季風是黃土高原中部夏季降水的主要控制系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29.shtm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報道了中國黃土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中的百年分辨率黃土葉蠟氫同位素(δDwax)記錄。結果顯示,軌道尺度上該區降水同位素變率和
我國學者發現東亞季風加強導致云南遠古的水杉林消失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為柏科水杉屬的落葉性喬木,以其現生種的發現晚于其化石的報道而成為著名的活化石。目前原生水杉僅有5300余株,孑遺于湖北、湖南和重慶交界處的濕潤山谷地區,屬瀕危物種。化石記錄表明,水杉屬最早出現于晚白堊世,之后
大氣所揭示東亞冬季風對南海海溫季節內變化的影響
季節內振蕩是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區氣候變異的一個重要部分。南海是季節內振蕩影響華南和中印半島地區的一個重要路徑。以前有關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主要關注夏季,而對冬季南海地區海面溫度季節內變化的研究很少。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仁廣和博士生陳樟的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半球冬季
大氣所東亞夏季風撤退的氣候態特征分析研究獲進展
東亞夏季風主要受到海陸熱力差異的驅動,表現為較強的南風和充沛的降水。每年東亞夏季風建立和撤退的時間不同,造成雨季持續時間不同,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與東亞夏季風建立相比,較少研究關注東亞夏季風的撤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團隊利用JRA-55再分析資料和
末次冰盛期沙塵輻射效應對東亞西風夏季風環流的影響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大氣所發現氣候系統內部變率對東亞夏季風關系的調制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年際尺度上最重要的氣候系統。圍繞著ENSO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前人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時研究也指出了195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ENSO關系并不是穩定不變的,而呈現著顯著的年代際變化。但由于資料長度限制,東亞夏季風-ENSO關系的變化原因眾說紛紜,內部變率和
大氣所揭示類ENSO和AMO對東亞冬季風年際變化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大西洋充當著太平洋海溫變率和平均態的起搏器。北大西洋年代際振蕩(AMO)通過沃克環流、波列和表面風觸發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現象的產生。AMO引起的北大西洋海溫異常也可以導致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緯度地區冬季風暴軸的強弱變化,從而激發一個類似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的海溫異
海洋所在晚第四紀東亞季風降水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萬世明團隊與瑞典隆德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在線發表了晚第四紀東亞季風降水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基于沖繩海槽北部IODP鉆孔沉積物,對東亞北部40萬年以來的降水歷史
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今天,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歷史和史前時期,氣候變化能否或如何影響人類社會文化、文明發展,近百年來,一直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爭論的話題。 氣候變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周期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
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團隊揭示長期增溫對東亞季風林土壤有機碳庫的調控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植物和土壤》(Plant and Soil)。華南植物園張靜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劉占鋒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梁乃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溫度升高會通過影響碳輸入與分解以及碳庫
中全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減弱與ENSO事件的相關關系揭示
東亞冬季風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躍、最強大的大氣環流系統,其帶來的寒潮和大雪會給受控區域帶來巨大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ENSO是熱帶太平洋重要的海-氣相互作用,在年際-年代際時間尺度上顯著影響東亞冬季風的強度。厄爾尼諾(El Nino)年東亞冬季風強度減弱;反之,拉尼娜(La Nina)年冬季風增強
地環所夏季風對東亞氣溶膠時空分布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東亞已成為全球氣溶膠荷載最大的區域之一,同時東亞屬于典型的亞洲夏季風區。研究夏季風對東亞氣溶膠時空分布的影響,對理解氣溶膠和亞洲夏季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劉曉東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組發現,印度夏季風對東亞地區上空的大氣氣溶膠
科學家揭示軌道尺度亞洲季風變遷驅動古人類從非洲遷徙到東亞
古人類學家發現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古人類以非洲為中心逐漸遷徙到其他大陸。現今,人類足跡遍布地球各大陸。常年冰凍的南北極也不乏人類的足跡。有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在古人類演化和擴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亞板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板塊。歐亞板塊西部與非洲大陸直接相連,是古人類走出非洲的第一站。人類居住最為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東亞夏季風準兩年振蕩顯著增強
近年來,我國氣候災害頻發,由東亞夏季風異常引發的旱澇災害比重較大,造成國民經濟的損失。東亞夏季風變異是氣候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流層準兩年振蕩(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是亞澳季風區海氣耦合的基本信號,也是東亞夏季風年際變化的主要規律,
劉東生院士因黃土研究成就首次獲頒EGU洪堡獎章
第三屆亞歷山大·馮·洪堡國際會議在京舉行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共同組織的“第三屆亞歷山大·馮·洪堡國際會議:東亞季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于近日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代表和學生約130人參加了會議。?在會議開幕式上,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
大氣所研究發現季風減弱導致大氣中氣溶膠濃度增加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廖宏研究員和李建平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中國區域空氣質量的持續惡化與東亞季風活動的年代際減弱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被近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Vol. 5, p.449-450, 2012)雜志的“新聞與觀點(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