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山東萊陽發現恐龍蛋新蛋種,命名“變形蛋”
近日,一項恐龍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發。通過對山東萊陽出土恐龍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蛋種,并將其命名為“變形蛋”。研究人員從“變形蛋”的徑切面觀察,發現其內部發育大量的錐形蛋殼單元組合,它們之間有較大的間隙;中間發育柱狀蛋殼單元和小孔;最外層發育殼單元的分支,形成灌木狀微結構。研究人員推測,“變形蛋”可能是鴨嘴龍的蛋,其年齡為晚白堊紀中期。......閱讀全文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古脊椎所浙江天臺盆地發現恐龍蛋一新蛋科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課題組近期在浙江天臺盆地雙塘、橋下、酒廠等多個地點的赤城山組一段發現十幾枚蛋化石的蛋殼結構非常特殊,與目前已知的恐龍蛋類型明顯不同,研究后認為是恐龍蛋新蛋科化石。11月2日,《科學通報》第57卷31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這一新的恐龍蛋類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最早恐龍蛋殼為革質蛋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75.shtm中新網武漢11月9日電 (馬芙蓉 柯宇錚)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研究發現,最早的恐龍蛋殼為革質蛋殼,并揭示早期恐龍蛋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此項成果由
水晶恐龍蛋是怎么形成的
最早于1869年發現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由于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的數量不多。所見到的一般都是蛋的鈣質外殼,極少發現保存有某種恐龍胚胎化石的蛋,很難判斷所發現的蛋化石是由哪類恐龍產的。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有關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
究竟什么導致恐龍滅絕?中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新機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 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機構的科學家對陜西山陽盆地恐龍化石開展了系統性研究,提出了一種
什么是水晶恐龍蛋?
水晶恐龍蛋就是恐龍蛋放在水晶里面`讓它可以不變質不老化``保存期長一點`好看美光一點`其它也沒什么好處```
挑戰《自然》結論,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最早的恐龍蛋并非“軟殼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106.shtm最早的恐龍蛋是“硬殼蛋”還是“軟殼蛋”?2020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等學者在《自然》發文稱,恐龍們的共同祖先所產的蛋是“軟殼蛋”。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
萊陽白堊紀地質遺址新發現類型豐富的恐龍化石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
研究表明大型恐龍同樣可孵卵及照料幼崽
恐龍會巧妙地在巢穴中排列自己的蛋。圖片來源:Kohei Tanaka 這對于恐龍而言必定是個“有分量”的問題——它們中的一些盡職的父母會像鳥類一樣孵卵,那么這些大家伙究竟是如何坐在自己的蛋上同時保持蛋殼完好無損呢?根據在日前于德國柏林召開的古脊椎動物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
新發現!山東萊陽發現恐龍蛋新蛋種,命名“變形蛋”
近日,一項恐龍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發。通過對山東萊陽出土恐龍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蛋種,并將其命名為“變形蛋”。研究人員從“變形蛋”的徑切面觀察,發現其內部發育大量的錐形蛋殼單元組合,它們之間有較大的間隙;中間發育柱狀蛋殼單元和小孔;最外層發育殼單元的分支,形成灌木狀微結構。研究
PNAS:恐龍蛋緩慢的孵化周期可能是導致其滅絕的原因
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恐龍之所以滅絕是由于6600萬年前隕石撞地球導致的。但最近一項研究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研究者們通過對恐龍卵化石進行檢測,發現恐龍胚胎在蛋中孵育的時間比我們預想的要長得多。至少對于某一種物種來說這一時間將長達6個月。 "我們認為這一發現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為什么
古脊椎所等發現最早的恐龍蛋為革質蛋
恐龍生殖生物學特征的宏演化是備受關注但爭議不斷的領域。過去幾十年來,一些保存狀態良好的蛋窩與成體關聯標本提高了古生物學家對這一領域的認知。然而,由于化石證據稀缺以及缺乏大尺度的定量分析,關于生殖特征宏演化模式的研究有限,尤其是白堊紀之前的演化歷史。本研究報道了一種發現于貴州省的早侏羅世蜥腳形類恐
澄江化石地科考-探秘“世界化石寶庫”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亞洲唯一、全球僅有三個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984年,澄江當地發掘出5.18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的動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門類眾多而轟動世界,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歷經38年的科學攻關,澄江化石地不斷獲得享譽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關課題組云南大學、西
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蛋-已進行搶救性保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53.shtm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探索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5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
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11.shtm中新社山東萊陽10月21日電 (記者 楊兵 王嬌妮)萊陽恐龍發現百年紀念大會21日在山東省萊陽市召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發布了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
南雄盆地下坪花崗巖基底LAICPMS鋯石UPb年代學
1. 引言南雄盆地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境內,地跨南雄市、始興縣和曲江縣,是發育于中生代晚白堊世至新生代第三紀(K2-E1)的內陸斷陷盆地,因陸源碎屑巖呈紅色,故亦稱之為紅色盆地。盆地內上白堊統“南雄群”巖層中已發現比較豐富的晚白堊紀末代恐龍遺跡化石,包括恐龍骨骼、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在接踵沉積的下
“英良貝貝”掀起恐龍胚胎研究新熱潮
經過三年的詳細研究,科學家們在一枚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了全世界迄今為止被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這項研究也在2021年12月22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iScience》雜志上。 由中國、英國、加拿大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一個完好保存在蛋化石里的恐龍胚胎進行了三年的詳細研究,該化石是在中國
對中國最早在山東萊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再研究獲進展
近日,《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記敘了產自山東萊陽下白堊統青山群的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類位置,并將其歸入了神龍翼龍超科。此外,研究根據這些材料中保存較好的一件股骨,對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 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真的在一塊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一稀有場景,并從昆蟲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
湖北西部秭歸盆地首現侏羅紀中期恐龍足跡化石
侏羅紀中期蜥腳類恐龍復原圖。(課題組供圖) ? 湖北恐龍足跡。(課題組供圖) 1月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發布研究報告,在湖北西部的秭歸盆地首次發現了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至少包括11枚足跡,其中9枚蜥腳類恐龍足跡可以形成一道行跡,另有1枚孤立的蜥腳類足跡和1枚孤立的
細菌化石破繭而出
科學家們在一個大約2億到2.15億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發現了25毫米長、呈淚滴形狀的菌落。這個三疊紀時期的遺跡內核為馬蹄狀,看起來像是如今的鐘蟲屬之中的異類。這樣的菌類在之前的化石記錄中并沒有出現過。科學家們將報告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作為軟體的原核微生物,細菌一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將不
恐龍化石拍賣引爭議
一塊可能代表了恐龍新物種的化石正在巴黎拍賣會上被出售。圖片來源:Aguttes 在美國發現的一只肉食恐龍的化石將被拍賣。負責此次交易的法國巴黎拍賣行表示,這個近乎完整的9米長標本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希望它以120萬~180萬歐元的價格售出。不過,國際古生物學家警告說,該樣本或許
鈣化藍細菌及其化石
鈣化藍細菌是指在某種條件下,某些能夠分泌鈣碳酸鹽(碳酸鈣或碳酸鈣鎂)或使水體內的鈣碳酸鹽沉淀在膠鞘里,形成“硬體”骨骼的藍細菌。通常情況下,只有鈣化藍細菌才能保存為化石。古生代和中生代很多藍細菌和藻類會發生鈣化,而鈣化作用很少發生在當代的海洋內(Riding,1991a)。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建造或燧石
滅絕時間遠超DNA壽命:復活恐龍還有戲嗎
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于樹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龍DNA,成功復制出恐龍,并最終建成了一座恐龍公園,這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恐龍,這個滅絕了上千萬年的物種,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膽的科學家想要復活這個史前巨獸。
臺灣科學家首次發現距今1.95億年的恐龍蛋白質
古生物學的傳統理論認為,化石中有機物的保存年限不超過10萬年,但早前的研究發現,恐龍中的蛋白質似乎能保存數千萬年。如今,兩項突破性的研究更是將這一年限拉長了一億年。 近日,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的兩個獨立研究團隊分別發表文章,稱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距今約8000萬年和1.95億年的
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有什么區別
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經過氧化后的產物,特點是表面官能團豐富,催化活性高。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在氧化石墨烯的基礎上進行還原,丟失官能團所以性質穩定。氧化石墨烯薄片是石墨粉末經化學氧化及剝離后的產物,氧化石墨烯是單一的原子層,可以隨時在橫向尺寸上擴展到數十微米,因此,其結構跨越了一般化學和材料科學的典型尺度。
《科學》文章:“恐龍王”為科學界打開化石寶藏
中國平邑——兩年前當鄭曉廷閱讀一篇有關始祖鳥和孔子鳥具有較弱飛翔能力的《科學》報道時,他提出了質疑。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擁有數量超過世界其他收藏總和的孔子鳥化石,一種生活在1.2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大小如烏鴉的鳥類。館長鄭先生親自收藏的孔子鳥化石有606件。《科學》雜志的文章說這種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