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11.shtm中新社山東萊陽10月21日電 (記者 楊兵 王嬌妮)萊陽恐龍發現百年紀念大會21日在山東省萊陽市召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發布了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 10月21日,萊陽恐龍發現百年紀念大會召開,發布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 王海濤 攝2008年至今,汪筱林率領萊陽恐龍聯合科考隊,發現了奇特的萊陽平原恐龍峽谷群和豐富多樣的地質遺跡群,確認了萊陽恐龍化石富集層和埋藏規律,發現了多個恐龍和恐龍化石富集區和化石富集層,新發現數十個化石地點。科考隊還對青島龍化石地點(1號地點)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種新的龜類蛋化石-萊陽水龜蛋。發現了2號化石地點,目前已經確認在地表50米的視厚度范圍內共有5層化石富集層,并對第三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化石,裝架了四具棘鼻青島龍化石骨架。......閱讀全文
萊陽白堊紀地質遺址新發現類型豐富的恐龍化石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2
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11.shtm中新社山東萊陽10月21日電 (記者 楊兵 王嬌妮)萊陽恐龍發現百年紀念大會21日在山東省萊陽市召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發布了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
究竟什么導致恐龍滅絕?中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新機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 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機構的科學家對陜西山陽盆地恐龍化石開展了系統性研究,提出了一種
研究人員首次CT掃描新中國“第一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獲得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3月19日在線發表于《歷史生物學》。 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征、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
董枝明入選《時代》101位“偉大的科學家”
今年美國《時代》雜志出版了一期名為“偉大的科學家--改變世界的天才和遠見者們”的特輯,列出了古往今來最偉大的101名科學家,包括了伽利略、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和霍金等,而81歲的董枝明先生作為唯一的一名亞洲科學家名列其中。其實董先生應該不會在乎這些,因為他獲得的榮譽已經足夠多,他是北美古脊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站消息:8月23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完成所長換屆,擔任古脊椎所所長。 周忠和,出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
竊蛋龍類恐龍再添新類群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3年多的研究成果。據
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在晉開展
連日來,“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成果展”成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縣的一種生活在4000萬年前的古老靈長動物——世紀曙猿的下頜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點。 該展覽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展覽分為海洋之子、征服陸空、
對中國最早在山東萊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再研究獲進展
近日,《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記敘了產自山東萊陽下白堊統青山群的中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類位置,并將其歸入了神龍翼龍超科。此外,研究根據這些材料中保存較好的一件股骨,對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51.shtm 今天(1月3日),位于河北保定的亞洲最大自然博物館之一——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外景 中國古
全球首展!恐龍大型特展見證2億年的生命奇跡
7月13日,“2億年的地球記憶——恐龍化石特展”在遇見博物館·北京798館迎來了全球首展。本次展覽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中外專家以及藝術沉浸體驗策展團隊聯合呈現。展覽占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匯集了超500件珍貴古生物化石,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據中科院人教局網站通知,中科院經研究,決定: 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董軍社、鄧濤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待遇)。 ? ? ??
內蒙古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
蝶獵龍蝴蝶形的背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內蒙古蝶獵龍的頭骨右側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傷齒龍科恐龍是一類中小體型的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與鳥翼類、馳龍類共同構成了近鳥類,因此傷齒龍科恐龍的研究對理解非鳥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的具體細節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古動物博物館
新華社石家莊11月30日電(邸志永、高博)“為了讓所里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說,“這次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中國古動物館,圓了我們
中科院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古動物博物館
“為了讓所里的40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走出庫房,活起來、轉起來、動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說,“這次與保定攜手打造全新的中國古動物館,圓了我們多年的夢想。” 據了解,1994年,中國科
古脊椎所研究成果被評為頂尖科學發現之一
圖1:中華龍鳥科學復原圖 12月16日在線出版的美國《發現》雜志2011年1-2月特刊登載了全球2010年100項頂尖科學成果新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成果《黑色素體化石及白堊紀恐龍與鳥類的顏色》被評為2010年全球100項頂尖科學發現新聞中的第64項。 該
內蒙古臨河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單指恐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古生物科考小組在內蒙古臨河地區臨近中蒙邊境的早白堊世時期沉積的巖石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恐龍。這種被命名為單指臨河爪龍的小型恐龍代表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只發育一個手指的恐龍,有關成果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中科院院士組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根據東北地區發現的新鳥類樣品,獲得了鳥類胸骨進化的新發現,指出反鳥亞綱鳥類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這強調了鳥類研究中對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進化理解的重要性。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項研
“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辦
1月27日,古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逝去的光影——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徐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俊來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生命的演化是一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過程
云南祿豐基干蜥腳型類研究取得新進展
八十年前,“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祿豐被發現,隨后的十余年間楊鐘健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對祿豐發現的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進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為舉世聞名的“祿豐蜥龍動物群”。云南祿豐及其周邊地區的下侏羅統紅層也成為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動物化石最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恐龍生活時代氣候寒冷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
研究發現棘鼻青島龍頭飾新進展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 棘鼻青島龍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
“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50.shtm1月27日,古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逝去的光影——地史時期植物景觀油畫”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徐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北京大學地
中科院張江永研究員PNAS發表新研究成果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白堊紀早期的七鰓鰻(lamprey)幼蟲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個階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結果發布在10月1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員
中科院張江永研究員PNAS發表新研究成果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白堊紀早期的七鰓鰻(lamprey)幼蟲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個階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結果發布在10月1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員
已知最原始的鉸齒魚“現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74.shtm一種長梭形小魚,次圓形尾,全身布滿烏黑發亮的方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中三疊世(約2.44億年前)海相地層發現一種新的古魚類,命名為圓尾滇東
我國已發現210余種蜥臀類恐龍
中新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該所主持編纂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志》蜥臀類恐龍分冊已正式出版,該分冊志書內容包括自1929年中國的第一種蜥臀類被報道以來,截至2018年年底發現于中國并正式報道的210余種蜥臀類恐龍,分布于
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
我國發現新的鳥翼類恐龍和侏羅紀陸相動物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95.shtm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歷經200余天野外發掘和長達一年的修復與分析研究,確認發現于福建省政和縣約1.5億年前晚侏羅世地層中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恐龍化石屬于鳥翼類
中國唯一古龜鱉學專家葉祥奎逝世
中國唯一古龜鱉學專家葉祥奎 我國唯一古龜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教授、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葉祥奎先生,8月15日因病在龍灣逝世。 葉祥奎先生1926年12月出生于龍灣永中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憑著個人吃苦努力,在中科院畢業后師從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鐘健教授,留在中科院古脊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