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黑子本影波驅動源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界面區成像光譜儀(IRIS)以及其他望遠鏡的數據,針對太陽黑子中色球層本影波的精細結構作了詳細研究,并在揭示其驅動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太陽物理》上。本影波是在太陽黑子的本影內發生的一種波動現象。按照形態結構的不同,可以將本影波的精細結構分為波紋狀模式和螺旋波模式。隨著觀測水平和計算能力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本影波的本質是沿著磁力線向上傳播的慢磁聲波。然而,目前科學界還不清楚這些慢磁聲波是由聲學波驅動還是由磁對流所產生。研究示意圖。云南天文臺供圖為了揭示太陽黑子中本影波驅動機制,云南天文臺碩士研究生張鑫生和導師閆曉理研究員等人及其合作者,主要基于IRIS SJI 2796 ?成像數據,詳細研究了活動區NOAA 13023中兩個太陽黑子的色球層本影波的精細結構,并進一步統計分析了本影波起源的空間分布。通過追蹤螺旋波模式的運動,他們......閱讀全文
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黑子本影波驅動源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界面區成像光譜儀(IRIS)以及其他望遠鏡的數據,針對太陽黑子中色球層本影波的精細結構作了詳細研究,并在揭示其驅動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太陽物理》上。本影波是在太陽黑子的本影內發生的一種波動現象。按照
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黑子本影波驅動源
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界面區成像光譜儀(IRIS)以及其他望遠鏡的數據,針對太陽黑子中色球層本影波的精細結構作了詳細研究,并在揭示其驅動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太陽物理》上。本影波是在太陽黑子的本影內發生的一種波動現象。按照形態結構的不同,可以將本影波的精
云南天文臺發現太陽耀斑爆發會引發光球層黑子結構轉變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徐喆和合作者,報道了M5.0級太陽耀斑爆發導致光球層黑子半影結構收縮衰退,并轉變成為黑子本影結構的現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陽黑子的形成,是由于太陽內部磁
云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衰退研究的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與云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合作,首次對α型太陽黑子的衰變過程開展統計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局部強磁場區,黑子和黑子群衰退過程也是太陽大氣局部磁場的演化過程
國家天文臺等發現并命名太陽黑子中的亮墻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磁場與磁活動團組副研究員楊書紅等人與云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共同綜合利用云南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及太陽界面層成像光譜儀(IRIS)的數據,首次發現了黑子亮橋上的垂直振蕩亮結構,并將其命名為“亮墻(light wall)”。該研
云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的空間分布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張小娟與研究員鄧林華,在太陽黑子的空間分布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該成果可以用來限制太陽發電機理論中磁場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演化過程。相關研究成果以Hemispheric asymmetry of long-term sunspot activity: sunsp
光電所獲近紅外波段太陽米粒結構和太陽黑子高分辨圖像
在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太陽自適應光學研究小組通過云南天文臺1米紅外太陽塔配備的37單元太陽自適應光學近紅外試驗系統,于2月24日和3月3日分別獲得了近紅外波段太陽米粒結構(圖1)和太陽黑子(圖2)的高分辨力自適應光學校正圖像。這些
最新!周圍磁場環境將影響太陽黑子壽命
眾所周知,成熟的太陽黑子一般由中心的本影及外圍稍亮的暈狀半影組成。黑子半影的出現,也是區別普通黑子與小氣孔的標準。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太陽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黑子是太陽表面的強
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觀測成果發布
自2014年起,國際知名的太陽射電活動監測網Radio Monitoring 采用并發布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獲取的觀測資料(http://secchirh.obspm.fr/index.php) 。 云南天文臺太陽米波射電頻譜儀,工作頻率在70—700MHz,位于澂江撫仙湖
云南天文臺運動磁結構性質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利用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所獲得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數據研究了一個衰退黑子不同區域產生的運動磁結構的精細物理性質。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運動
研究人員在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于12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成熟的太陽黑子一般由中心的暗核(本影)及外圍稍亮的
云南天文臺運動磁結構性質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利用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所獲得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數據研究了一個衰退黑子不同區域產生的運動磁結構的精細物理性質。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運動磁結構被
光電所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7月9日,中國科學院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太陽自適應光學研究小組在云南天文臺1米紅外太陽塔上,同時獲得了可見光波段(圖1)和近紅外波段(圖2)的太陽黑子高分辨率自適應光學校正圖像,為突破太陽多波段高分辨力同時成像奠定了技術基礎。這是該小組繼2011年3月獲得近紅外波段太陽黑子和米粒結構高分辨率自適
日冕自轉變化的驅動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向南彬、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新華,聯合云南民族大學教授鄧林華等,在日冕整體自轉與太陽多尺度磁結構的關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這一成果對于厘清日冕自轉變化的驅動源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
太陽表面出現大型黑子群AR2529
記者14日從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獲悉,4月8日,太陽上出現了一個大黑子群AR2529,12日面積達到最大,13日開始黑子群面積開始減小。 據中科院云南天文臺閆曉理博士介紹,4月8日,科學家利用位于云南撫仙湖太陽觀測站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觀測到了太陽黑子群AR2529,從4月8日到12日,這個
天文學家:大日食觀測究竟有哪些科學意義
張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在日冕物質拋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博士,主要從事日珥磁場測量和日冕物質拋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絕對是一次“天文盛宴”:無論是公眾,還是天文學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對于公眾而言,日全食是最為壯觀的天象
光電所太陽黑子精細結構自動分割技術研究獲進展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和太陽周期最重要的顯示,也是磁場對太陽動力學和結構的影響的重要標志。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驗觀測,關于太陽黑子的形成機理和演化過程,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當前太陽物理研究的焦點已由黑子群這樣的大尺度結構,向太陽黑子本影、半影、亮橋等精細化結構轉變。通過對精細化結構的大樣本
云南天文臺建成國際領先太陽觀測系統
5月14日,由云南省科技獎勵辦公室組織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成果鑒定會”在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召開。鑒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艾國祥、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能鴻、云南大學教授張力等天文學和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學者、專家組成,經過現場測試(5月12日)和質疑討論,鑒定委員會形成如
云南天文臺太陽納耀斑研究獲進展
納耀斑被認為是頗有希望闡釋日冕加熱問題的機制。然而,目前少有能夠觀測到日冕環中存在產生納耀斑所需的編織狀結構,并缺乏明確的觀測證據證明日冕中的小尺度能量釋放與納耀斑模型預言的編織狀磁場結構存在關聯性。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在基于神經網絡生成的日冕圖像中探測到冕環內磁場重聯的關鍵證據。如圖1所示
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觀測到罕見的斷裂II型射電暴
最近,利用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制的米波太陽射電頻譜儀,高冠男、汪敏和林雋等人觀測到一個罕見的具有斷裂結構的II型射電暴及其射電精細結構(圖1下)。經研究發現,該射電暴的斷裂結構源于CME驅動的激波穿越之前CME拉伸出的電流片的物理過程(圖2)。利用觀測頻率與日冕密度的關系,并結合日冕密度模型計
云南天文臺在LAMOST雙星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研究員錢聲幫等人利用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光譜巡天資料,對兩種不同類型的雙星(EA和EW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LAMOST食雙星的物理特性與演化狀態》為題在美國《天體物理雜志增刊》上發表。該工作給出了12000顆左右
云南天文臺通過潮汐作用修正恒星年齡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恒星物理組近期通過恒星與行星潮汐相互作用,實現對熱木星系統恒星自轉周期的修正,從而由自轉與年齡的關系,得到更準確的恒星年齡。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研究》上。熱木星是公轉軌道極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類木行星,其質量比太陽小很多,表面溫度非常高,可以
云南天文臺在LAMOST雙星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研究員錢聲幫等人利用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光譜巡天資料,對兩種不同類型的雙星(EA和EW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LAMOST食雙星的物理特性與演化狀態》為題在美國《天體物理雜志增刊》上發表。該工作給出了12000顆左右雙
國家天文臺提出利用尾波效應研究中微子性質
暗物質暈附近的中微子由于錢德拉塞卡動力學粘滯效應會形成一個不對稱的分布,這個現象稱為中微子尾波。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朱弘明、研究員陳學雷等人發現,通過觀測尾波,中微子的等級問題(hierarchy problem)以及手征性(chirality)問題可能得以解決。該工作發表在國際物理期
美科學家拍攝迄今最清晰太陽黑子可見光圖像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這張照片看起來像是盛開的花朵,又像深邃的眼睛,其實都不是。這是人類迄今獲取的最精細可見光波段太陽黑子圖像。這張壯觀的圖像是由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大熊湖望遠鏡拍攝的,它記錄下了一個直徑大約8000英里(約合12900公里)的巨型太陽黑子。 該太陽黑子中心區域
中科院在利用射電手段探測磁重聯過程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高冠男副研究員等人,對云南天文臺太陽分米波射電頻譜儀所觀測到的罕見的U型爆發群以及其中豐富的射電精細結構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U型射電暴的產生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磁重聯率。這是首次利用射電手段對磁重聯率的變化過程進行探測。此外,她們還對耀斑環頂的密度
云南天文臺發現新型的特殊雙星軌道變化模式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周肖等人對密近雙星半人馬座V752進行觀測和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雙星軌道變化的新模式。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密近
云南天文臺慢脈動B型星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并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
中國虛擬天文臺2010年學術年會在云南舉行
11月25日至28日,由云南天文臺和昆明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虛擬天文臺2010年學術年會(China-VO 2010)在云南舉行。來自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昆明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麗江師專、南京天光所、清華大學、上海天文臺、天津大學、天
云南天文臺揭示太陽U形暗條形成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28.shtm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研究人員近期探究并揭示了一個太陽暗條和與其相鄰的色球纖維之間,連續磁重聯導致的一個U形暗條的形成機制,國際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報》發表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