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研究顯示:Y染色體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
科技日報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科學家對6種靈長類動物及人類開展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包括人類在內,靈長類動物雄性Y染色體的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黑猩猩、倭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婆羅洲猩猩、蘇門答臘紅猩猩,以及與人類親緣關系較遠的西亞芒長臂猿的性染色體。研究人員首先使用端粒到端粒(T2T)技術對這些動物的性染色體進行了測序。T2T技術能夠對重復部分進行準確測序。隨后,他們使用計算軟件比較了測序結果,以觀察染色體的哪些部分發生了變化,哪些部分保持不變。此外,他們還將每個研究物種的X和Y染色體序列與人類的X和Y染色體序列進行了對比(后者此前已被測序)。結果表明,在所有研究物種中,Y染色體的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研究還發現,即使同一屬的物種,其Y染色體長度也差異顯著。例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Y染色體的長度存在巨大差......閱讀全文
科學家畢生研究鳥類染色體進化
在過去25年間,每到夏季,生物學家Rusty Gonser就與妻子Elaina Tuttle都會到阿第倫達克山脈克蘭伯里湖的野外臺站。 現在,當把船系在搖搖晃晃的木碼頭后,Gonser聽到了熟悉的鳥鳴聲。這是白喉帶鹀在唱求偶歌。但他卻再也聽不到妻子的笑聲了,這是數十年來,Gonser第一次獨自
Y染色體的進化
幾種同屬的鼠科及倉鼠科的嚙齒目動物已經通過下列途徑達到Y染色體演化終端: 土黃鼴形田鼠(Ellobius lutescens)、坦氏鼴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及日本刺鼠中的奄美刺鼠(Tokudaia osimensis)和沖縄刺鼠(Tokudaia muenninki),已完
靈長類動物研究顯示:Y染色體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
科技日報北京6月19日電?(記者劉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科學家對6種靈長類動物及人類開展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包括人類在內,靈長類動物雄性Y染色體的進化速度快于X染色體。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比較了黑猩猩、倭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婆羅洲猩
Y染色體的起源與進化
許多屬于變溫動物的脊椎動物是沒有性染色體的。它們的性別由外界環境因素而不是個體基因型決定。這種動物中的一部分(例如爬行動物)的性別可能取決于孵化時的溫度;其他則是雌雄同體的(亦即它們每個個體中同時能產生雄性和雌性的配子)。 某個遠古哺乳動物的祖先發生了等位基因的變異(即所謂的“性別基因座”)—
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雖然前人通過比較染色體涂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內許多物種的染色體比較圖譜,但這些研究的分辨率比較低,尚沒有深入到精細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種間的共線性區塊、染色體重排以
研究揭示棘腹蛙染色體易位重排的起源和進化
染色體重排作為一種重要的突變形式,在物種形成和性染色體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對其作用的機制和過程還存在諸多謎團。其中,染色體重排長期被進化學家認為可以引起重組抑制,并導致種群的遺傳分化。在三種主要的重排類型中,倒位所引起的重組抑制在很多物種中被驗證。但是目前還并不太明確相互易位這種重排類
研究人員從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雖然前人通過比較染色體涂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內許多物種的染色體比較圖譜,但這些研究的分辨率比較低,尚沒有深入到精細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種間的共線性區塊、染色體重排以
小鳥的性染色體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你知道嗎?成雙對的鳥兒可不一定是一公一母。對于北美洲一種形似麻雀的小鳥白喉帶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來說,它們的性別可不止公和母或雌和雄那么簡單。 白喉帶鹀是北美最常見的小鳥之一,經常關顧人們的花園,相貌平平,但卻蘊藏著驚世駭俗的科學秘密。鳥類學家R
古代染色體數字化重建揭示哺乳動物進化
人類有46條染色體,狗有78條,而一種位于南美洲的被稱為紅兔鼠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擁有驚人的104條染色體。數十年來,遺傳學家們一直對染色體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展現出的多樣性感到驚訝,現在他們有可能弄清楚這些差異是如何發生的。 目前,一項針對所有胎盤類哺乳動物祖先的染色體數字重組研究,揭示了這些緊湊
腫瘤進化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與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聯合組建的“腫瘤進化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for Evolutionary Cancer Ge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
分子進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自然選擇是分子進化的重要驅動力,正確測量基因組上自然選擇的數量與強度是分子進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對于查找基因組上具有關鍵功能的適應性進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大量的文獻通過相關統計檢驗方法檢測出各類物種基因組上的適應性進化信號。其中主要包括了McDonald-Kreitman(MK)
腫瘤進化聯合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與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聯合組建的“腫瘤進化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for Evolutionary Cancer Ge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研究顯示蛋白質進化難以逆轉
新華網倫敦9月24日電(記者黃堃)生物進化是否可逆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刊登的研究報告說,分子水平的實驗顯示,蛋白質一旦向前進化,便難以原路返回過去的狀態。 美國俄勒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報告說,他們研究了一種被稱為“糖皮質激素受體”的蛋白質進化路線。它存在于
埃博拉宿主內進化研究獲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的埃博拉病毒宿主內進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內的進化模式,重新闡明了病毒基因中重要變異位點在“病毒—宿主”相互影響中的作用,為抗病毒藥物研發設計藥物靶標提
大規模基因研究揭示人類進化
一項旨在查明人類基因組如何進化的大規模遺傳學研究表明,自然選擇正在擺脫那些縮短人類生命的有害基因突變。這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分析了21.5萬人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同時也是第一個嘗試直接探究人類如何在一到兩代人中進化的研究。 為了確定人類基因組的哪些部分可能正
新研究挑戰DNA隨機突變進化理論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擬南芥可能是理解和預測DNA突變的關鍵。這一發表在12日《自然》雜志上的新發現,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進化的理解,有朝一日或可幫助研究人員培育出更好的作物,甚至幫助人類對抗癌癥。 當DNA受損且未修復時,就會發生突變,從
基因的分子進化研究的相關介紹
分子進化工程是繼蛋白質工程之后的第三代基因工程。它通過在試管里對以核酸為主的多分子體系施以選擇的壓力,模擬自然中生物進化歷程,以達到創造新基因、新蛋白質的目的。 這需要三個步驟,即擴增、突變和選擇。擴增是使所提取的遺傳信息DNA片段分子獲得大量的拷貝;突變是在基因水平上施加壓力,使DNA片段上
研究表明生物衰老或可加速進化
匈牙利生態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發現,衰老可以是一種積極的自然選擇,在這種條件下,衰老增強了進化能力。這項研究為不可避免的衰老過程提供了有依據的解釋。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BMC進化生物學》雜志上。 既然進化是為了選擇最優的生存基因,為什么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老?此前提出但未經證實的理論表明
《自然》: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關鍵機制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胚胎學家最近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一個多世紀的謎題。他們發現了在胚胎發育最初階段幫助較高級進化生物——包括人類——從低級生物例如魚類中分離出來的關鍵機制。以上結果發表在10月10日在線版《自然》上。?在發育早期,很多未分化細胞構成的胚胎首先需要確定如何排列,以最終形成完全發
植物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進化是否可以預測”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基本科學問題。大量觀察和研究表明,不同物種或者同一物種的不同群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獨立進化出相似的表型。這種現象稱為“平行進化”。由于探究同樣的表型變異是否由同一個或同一群基因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獲取進化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的信息。因此,關
植物CPP基因家族的分子進化研究
實驗概要類CPP基因家族(CPP-like gene family)屬于一類成員數目較少的基因家族,該基因家族成員編碼的蛋白質序列含有一到兩個富含半耽氨酸的結構域,即CXC結構域。該基因家族在植物和動物中廣泛存在,但是沒有在酵母中發現。為了解CPP-like基因家族在植物中的進化規律,本研究
同源染色體的研究意義
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性生殖細胞是通過細胞分裂的一種——減數分裂形成的。在減數分裂的分裂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略微增大,染色體進行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姐妹染色體,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并列在一起,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著。分裂期開始后不久,初級精母細胞中原來分散存在的
同源染色體的研究意義
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中,有性生殖細胞是通過細胞分裂的減數分裂形成的。在減數分裂的分裂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略微增大,染色體進行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后的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姐妹染色體,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并列在一起,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著。分裂期開始后不久,初級精母細胞中原來分散存在的染色體進行配
完成玉米B染色體圖譜,解析其起源、進化及不分離機制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B染色體在很多植物、動物和真菌基因組中廣泛存在。B染色體對于個體的生命活動來說不是必需的,但它們仍然通過不同的機制存在于種群中。例如玉米B染色體不與任何A染色體配對,其傳遞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花粉第二次有絲分裂B染色體會發生不分離(nondisjunction),包含B染色
最新研究:物種進化得越好-合作能力越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王佐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進化程度越高的物種,合作能力越強。相關研究論文《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征》于北京時間16日23時在線發表于Cell Reports(《細胞報告》)期刊。 合作行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對動物的
非達爾文進化的理論基礎研究
Zuckerkandl and Pauling(1962)通過比較不同生物世系的同一血紅蛋白(hemoglobin)分子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發現,氨基酸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致以一定的比例相互量換著,即氨基酸在單位時間以同樣的速度進行置換。他們將這樣的觀察一般化之后,提出了所謂的分子鐘(Molecular c
新冠病毒早期進化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上海分部崔杰研究組成員魏小曼、李祥等根據目前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分析結果及公共數據庫里上傳的基因組比對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推測出此次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早期進化機制,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2019-
植物多組學比較和進化研究平臺發布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馬闖教授團隊發布了植物多組學數據跨物種比較和進化研究的在線分析平臺,相關成果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進化是植物性狀遺傳多樣性和適應生存環境的基礎,而基因變異是物種進化的源動力。隨著后基因組時代高通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
肥胖的進化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人類祖先來說,儲存脂肪的基因在饑荒時期可能是有用的,但這些基因是否讓后代更易發胖還存在爭議。盡管目前流行的“節儉基因”假說( Thrifty Gene Hypothesis )飽受質疑,但是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能推翻該假說。9月22日《細胞代謝》( Cell Metabolism )雜志報道了中國
最新研究:物種進化得越好-合作能力越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王佐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進化程度越高的物種,合作能力越強。相關研究論文《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征》于北京時間16日23時在線發表于Cell Reports(《細胞報告》)期刊。 合作行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對動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