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形成的熱力源,又是動力源,從而造成整個大氣環流的復雜過程,經常對我國中東部地區造成影響。 日前,中科院200多位院士專家經過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綜合判斷認為,未來5至10年世界可能發生22個重大科技事件,以及中國可能實現的19個重大科技突破。 這其中就包含“青藏高原未來地球系統研究將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突破點”。 突破點在哪兒?青藏高原作為未來地球系統研究有哪些優勢?研究青藏高原又能為我們帶來些什么?帶著這些疑問,本期科技之謎采訪了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 青藏高原為啥是科學探索“常爭之地”? 當......閱讀全文
作為全球氣候啟動器,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對全球氣候會產生哪些影響?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氣候專家、學者聚集青海省會西寧市,共同研討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等課題。 研討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作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主題報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全球氣候變暖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已經并且正在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土地沙化、濕地減少、積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災區”。 “過去,這湖邊上的山上終年都有積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時,白的雪映著太陽,耀人的眼睛。現在山頂好久看
日前,青海省氣候變化監測評估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將主要開展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監測和太陽能、風能資源等氣候資源的評估以及三江源地區水資源、草地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試用技術實驗和示范研究等業務,為青藏高原乃至全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支撐。 青藏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氣候變化敏感區。近50年的氣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秘書長 如果這個季節去西藏,站在拉薩河谷,可以看到兩側山坡上的青草已經長到了山頂,回到30年前,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
啟動會現場 全球變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藏高原氣候系統變化及其對東亞區域的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于9月2日在北京舉行。啟動會由項目專家組組長鄭度院士和首席科學家馬耀明研究員主持。 啟動會開幕式上,首先由“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領導秦大河院士、吳國雄院士介紹了全球變化專項
3月25日,國家973項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在京啟動。項目選擇我國沙漠化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將沙漠化研究和全球變化研究相結合,旨在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說,青藏高原是我國第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20世紀氣候變暖受到廣泛關注,但其變暖幅度和原因具有不確定性。判斷目前氣候變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現在的氣候同過去相比較,目前的變暖程度取決于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幅度。全新世作為文明出現和迅速發展階段,其變
專家認為解決辦法在于提高當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氣候變暖將導致土壤釋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強了全球變暖的趨勢,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青藏高原正是一個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巨大碳庫。我國科學家通過對青藏高原風火山地區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發現,隨著退化程度的加劇,高寒草甸碳排放
青藏高原是亞洲主要大河的發源地并且是地球上除南極北極外的第三大冰川集結區。伴隨著全球升溫,高原上的冰川正呈現出總體退縮的態勢。高原上持續的升溫和冰川退縮對下游生態和數十億人口的供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已成為國際研究熱點。而已有的青藏高原徑流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主要集中在印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及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也是我國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及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高、寒、旱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多年凍土區碳循環野外觀測系統分布圖 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凍土有機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第二課題“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其碳循環過程”
青藏高原為什么變綠,是不是生態趨好的信號?冰崩的成災機制是什么,可否科學預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資源,對“亞洲水塔”弊大還是利大?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哪個先隆升,給生物演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我國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
記者3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里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鉆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
氣溫是影響氣候和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研究其變化和波動可以闡明新的氣候模式和趨勢的形成。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魏彥強博士、方一平研究員選擇青藏高原中國區域以及周圍海拔3500米以上海拔地區作為研究區域,通過構建一個廣義的溫區高程模型(GTEM)來評估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時空差異的趨勢。
原文地址:http://env.people.com.cn/GB/14288963.html 青藏高原 國務院昨日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區”的劃分思路,以推進重點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 在昨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
我國科學家通過前后20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揭示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0年,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裸鯉的繁殖物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幼魚的生長季節共增加了約17天,增加的速率約為每10年3天。 其中,1970年到19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為第一署名單位的通訊論文No evidence of continuously advanced green-up d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decade。論文
西北高原所的一個定位集中體現在針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生物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研究,以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北高原所)有一座標本館,這里擁有來自青藏高原的生物標本,數量多、種類全,頗具青藏高原特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
我國自主研制的“多波段多波長大氣成分主被動探測系統”(以下簡稱APSOS)近日通過驗收,并成功部署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為進一步開展青藏高原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套系統能夠對從地表到110千米高度的垂直大氣層進行多要素連續觀測。”APSOS項目負責
我國自主研制的“多波段多波長大氣成分主被動探測系統”(以下簡稱APSOS)近日通過驗收,并成功部署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為進一步開展青藏高原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套系統能夠對從地表到110千米高度的垂直大氣層進行多要素連續觀測。”APSOS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說
青藏高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隨著全球水循環的加劇,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加速了冰川退縮和湖泊擴張。然而,這種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水環境變化,會對水生生物和食物網造成怎樣的影響,高原魚類又對氣候變化如何響應,我們卻不清楚。 最近,中
冰川前進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為重建古冰川規模大小以及推測當時的古氣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證據。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學研究上,這些年代學研究成果可以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堅實的基礎。古冰川的模擬模型研究提供了一種可靠的定量重建古冰川以及從冰川地貌本身直接推斷冰期古氣候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吳通華團隊在Remote Sensing 雜志發表了題為Investigation of a Small Landslide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by InSAR and Absolute De
固碳微生物是一類與植物相似將大氣CO2轉化為有機質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幾年才逐漸被認識,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潛力及其環境因子驅動機制尚未被認識。干旱半干旱生態系統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41%,該生態系統植被生長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內的多種環境因子限制,凸顯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30年來,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5℃,致使雪域高原的“冰川外衣”嚴重“縮水”。昨天,以“地球之極,挑戰極限”為主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劉小漢在講壇上透露,青藏高原是反映全球溫度變化的關鍵地區,伴隨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部分區域的冰川外圍往高海拔方向退縮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 該數據集基于“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余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