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寒旱所全新世氣候不穩定性的高分辨率冰芯記錄研究獲進展

    20世紀氣候變暖受到廣泛關注,但其變暖幅度和原因具有不確定性。判斷目前氣候變暖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現在的氣候同過去相比較,目前的變暖程度取決于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幅度。全新世作為文明出現和迅速發展階段,其變化背景是判斷目前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造成重大影響的重要依據,期間幾次氣候冷事件直接與古文明的出現、發展和消失,以及人口的遷移和社會的變遷休戚相關。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普若崗日冰原平坦廣闊,過去時期的氣候變化信息在固體降水中得以保存,從其提取的冰芯彌補了藏北高原缺乏全新世以來的高分辨率氣候記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依據2000年在青藏高原中部鉆取的普若崗日冰芯氧同位素記錄,分析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中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并同其他記錄相比較,結合冰芯中植物殘體的14C測年控制,獲得了中晚全新世7.5ka以來分辨率為50a的氣......閱讀全文

    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聚焦氣候變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姚檀棟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扎根西部 創新發展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王會軍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不能承受溫暖之重 祁連山美景消失殆盡

        全球氣候變暖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已經并且正在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土地沙化、濕地減少、積雪消失……青藏高原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災區”。   “過去,這湖邊上的山上終年都有積雪,七八月份也不化。放羊時,白的雪映著太陽,耀人的眼睛。現在山頂好久看

    青藏高原氣候系統變化及其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啟動

    啟動會現場  全球變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藏高原氣候系統變化及其對東亞區域的影響與機制研究”項目啟動會于9月2日在北京舉行。啟動會由項目專家組組長鄭度院士和首席科學家馬耀明研究員主持。  啟動會開幕式上,首先由“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領導秦大河院士、吳國雄院士介紹了全球變化專項

    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秘書長  如果這個季節去西藏,站在拉薩河谷,可以看到兩側山坡上的青草已經長到了山頂,回到30年前,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

    冰凍圈告急災害增多 它們終成“丑樣子”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中科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申請

    為促進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區陸面過程、非均勻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和氣候變化等方向的實驗與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設立開放研究基金,資助國內外學者和科技工作者來實驗室開展工作。2011年開放課題申請相關事項如下:   1.2011年度開放課題主要資助的研究方向

    科學家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測量

       記者3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里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鉆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氣候密碼?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

    “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周期、原因等”取得進展

      交流會現場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8個項目“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幅度、速率、周期、突變、原因”2011年度中期研究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會議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葛全勝研究員主持;專

    應對全球變化973項目公示 預算達3.7億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0年立項的應對全球變化19個項目前兩年預算安排和2008年立項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見附件),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初步方案已經確定。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的群落將影響植物物種豐富度

      多數原位增溫試驗表明增溫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然而,由于這些原位增溫試驗進行的時間較短,尚未觀測到那些追蹤氣候變化的植物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理論上,原位經歷增溫的物種可能最終會與追蹤氣候變化的物種相遇,從而共同影響增溫區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模式。然而,到目前為止物種獲得與喪失對物種豐富度凈變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7月15日,《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刊發的《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關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系統性地區差異最可能的原因:兩大環流(減弱的印度季風和加強的西風)導致的喜馬拉雅地區降水減少和

    科學家首次揭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我國科學家通過前后20年的深入研究,首次揭示出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魚類繁殖物候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到2000年,氣候變暖導致青藏高原裸鯉的繁殖物候發生了顯著變化,幼魚的生長季節共增加了約17天,增加的速率約為每10年3天。  其中,1970年到19

    張憲洲等:青藏高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果顯著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獨特的自然地理單元,是我國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及氣候變化的“啟動器”和“調節器”,也是我國和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及生態安全屏障。因此,青藏高原在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由于高、寒、旱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變化的時空差異及原因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湖泊眾多且分布廣泛,其水量變化對氣候變化響應非常敏感,并深刻地影響著地表與大氣的水分與能量交換。盡管對青藏高原湖泊水量變化研究已經取得一些認識,但由于受到數據源的限制,例如測深數據缺乏、衛星測高數據(例如,ICESat和Cryosat-1等)覆蓋不全等,對整個青藏高原長時間尺度且全覆蓋的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指數B可能引發氣候極值突變

      日前,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指數B(TPI_B)變化可能是引發氣候極值突變的重要因素。   中國西北干旱區位于中亞腹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十分敏感。氣候極值變化比均值對社會經濟及生態系統有更重要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團隊運用STARDEX

    南京土壤所等揭示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升高

      自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從過去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消失和演替中尋找證據,以預測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微生物是養分元素循環的“轉換器”、環境污染的“凈化器”、陸地生態系統穩定的“調節器”,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生活與發展。氣候變化也必將影響我們腳下的息息相關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升高

      自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從過去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動物和植物的消失和演替中尋找證據,以預測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微生物是養分元素循環的“轉換器”、環境污染的“凈化器”、陸地生態系統穩定的“調節器”,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生活與發展。氣候變化也必將影響我們腳下的息息相關

    973計劃2014年結題項目驗收:44優秀97良好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共計141個項目。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立項137個項目、2012年立項2個項目和2013年立項2個項目。驗收結果顯示:  1.“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重要農藝性狀單元型區段及互作

    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主要河源區徑流未來可能呈增加趨勢

      青藏高原是亞洲主要大河的發源地并且是地球上除南極北極外的第三大冰川集結區。伴隨著全球升溫,高原上的冰川正呈現出總體退縮的態勢。高原上持續的升溫和冰川退縮對下游生態和數十億人口的供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已成為國際研究熱點。而已有的青藏高原徑流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主要集中在印

    安芷生院士:科學研究需要信念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冰期—間冰期變化是解釋第四紀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經典理論。安芷生團隊基于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得到國際認可。  作為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關系

      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正對自然種群產生廣泛的影響,導致豐度、行為、生理與物候等的變化,以及地理分布的變遷,還往往會增加滅絕風險。第四紀(260萬年前至今)以來,全球氣候經歷了多次冰期-間冰期循環,導致物種分布范圍表現出周期性的縮小與擴張,并影響物種形成與滅

    走向卓越:看創新種子萌發

       “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作為中科院貫徹“四個率先”要求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創新中心,承擔著帶動中科院全院整體創新能力躍升的使命。  卓越創新中心將在一些重要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會聚優秀人才團隊,進而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速推動國家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瑞士科學家給冰川“蓋毛毯” 延緩融化

      冰川“蓋毛毯” 極端方式防其融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日益加劇,瑞士科學家正采用極端方式保護阿爾卑斯山脈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為其蓋上毛毯“保溫”。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中部隆河的源頭,在過去150年間急劇減小。為了減緩隆

    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

      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希望你們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碳循環觀測系統布設完成

    多年凍土區碳循環野外觀測系統分布圖   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凍土有機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第二課題“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其碳循環過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