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可燃冰大量開采面臨諸多難題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 美國媒體稱,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已明確表示,當前的研究成果使他們有望開發和利用一種新型能源:甲烷水合物,一種在北極永久凍土層和海洋底部發現的結晶形態的天然氣。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8日報道,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晶體在室溫條件下能夠釋放出強大的熱量,俗稱“可燃冰”,這種分散在世界各地、據估計儲量為70萬萬億立方英尺的物質也因此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燃料來源,其蘊含的總能量超過之前發現的所有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和。 對甲烷水合物進行商業生產預計最少需要耗費十年時間——如果能夠成真的話。研究人員對開采這種天然氣的各種技術手段都進行了嘗試,但是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手段證明是盡善盡美的,而且價格驚人地昂貴。但是,亞洲激增的能源需求已經促使該地區國家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非洲啟動大型液化天然氣項目,這種需求為開采深藏于海底沉積物中的甲烷水合物的努力提供了動力。 報道指出,最大的擔憂在......閱讀全文
新能源的創新之舉——人造甲烷水合物
科學家已探索出人工甲烷水合物的制備工藝。他們在實驗室中利用活性炭材料作為納米反應發生器,成果模擬并加速甲烷水合物的自然產生過程。此項研究的突破之處在于將甲烷水合物自然產成過程的時間大大縮減,從而方便了其在技術應用領域的使用。 《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一篇有
天然氣水合物礦種基本情況
天然氣水合物是指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控制的穩定域內,由甲烷為主的烴類氣體與水形成的類冰狀結晶化合物,多以固態等形式賦存于海底沉積物或陸上凍土區巖石的裂隙、孔隙中。在相對穩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不同相態烴類共生構成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在我國海域和陸域均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分布。 天然氣水合
天然氣水合物的低溫衍射分析
天然氣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如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等)由天 然氣和水形成的類冰的,非化學計量,籠型結晶化合物,因為其遇火即可燃燒, 所以又叫“易燃冰”或“可燃冰”。在 天然氣水合物中,水分子通過氫鍵的結合成多面體籠的骨架結構, 而天然氣分子是作為客體分子被包含其中。其化學 式通常表示為M.nH2
穩定天然氣水合物或引發海底滑坡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證實海洋邊緣的陸坡含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這些固體冰狀的水和氣體化合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水泥”,可以穩定斜坡。由于天然氣水合物僅在高壓和低溫下處于穩定狀態,因此水溫升高會導致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或“融化”。之前,有人提出天然氣水合物的大規模分解可能導致海底滑坡,進而觸
顯微激光拉曼光譜測定甲烷水合物的水合指數
摘 要 甲烷水合物是由甲烷氣體分子與水分子在低溫高壓下形成的一種籠型結構化合物, 廣泛存在于海底陸架區和陸地凍土區, 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能源資源。在水合物的晶格中, 水分子在氫鍵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同的籠子, 甲烷分子可分別進入大籠(512 62 ) 和小籠(512 ) 中。在自行研制的實驗裝置上,
美報:"可燃冰"大量開采面臨諸多難題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 美國媒體稱,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已明確表示,當前的研究成果使他們有望開發和利用一種新型能源:甲烷水合物,一種在北極永久凍土層和海洋底部發現的結晶形態的天然氣。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8日報道,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晶體在室溫條件下能夠釋放出強大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Ⅱ型天然氣水合物
從國土資源部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鉆探”項目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項目在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成果的基礎上,于神狐鉆探區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工作,并首次發現了Ⅱ型天然氣水合物。 自然界主要存在3種天然氣水合物類型,分別為Ⅰ型(氣體以甲烷、乙烷等小分子烴
臺灣、德國研究中國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
據位于臺北的德國研究所稱,從3月31日開始,臺灣和德國將在為期五周的研究項目中共同努力,研究在南臺灣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為開發潛在的豐富能源資源。 該研究所稱,科學考察將探索和研究冰狀的礦物質,這些通常會在在海底深處500米和2,000米之間被發現。 水合物含有氣體,如
學者研究稱,東北漠河地區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
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東北漠河多年凍土帶的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良好,其下可能分布有天然氣水合物這一潛在的新型能源。 記者從26日下午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媒體見面會上獲悉,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趙省民研究員領銜完成的《漠河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的
中國高寒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討論會召開
中國高寒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新觀點、新學說科學討論會召開 11月5日至7日,由青海省科協主辦的“中國高寒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新觀點、新學說科學討論會”在西寧召開。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韓鳳清研究員及唐啟亮參加此次會議。 科學談論會從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開發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