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反常性酸性尿的定義
腎臟在代謝性堿中毒的代償調節上有重要作用,血漿H+減少使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受到抑制,故腎小管泌H+和NH4+減少,HCO3-重吸收減少,血漿HCO3-有所降低。因此,代謝性堿中毒時,腎臟泌H+減少和HCO3-排出增加,使尿呈堿性。但在缺鉀性堿中毒 時,腎小管泌K+減少而泌H+增加,尿液卻呈酸性,稱反常性酸性尿。......閱讀全文
簡述反常性酸性尿的定義
腎臟在代謝性堿中毒的代償調節上有重要作用,血漿H+減少使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受到抑制,故腎小管泌H+和NH4+減少,HCO3-重吸收減少,血漿HCO3-有所降低。因此,代謝性堿中毒時,腎臟泌H+減少和HCO3-排出增加,使尿呈堿性。但在缺鉀性堿中毒 時,腎小管泌K+減少而泌H
關于反常性酸性尿的基本介紹
反常性酸性尿,一般的堿中毒時尿液呈堿性。但低鉀性堿中毒時,在腎臟的調節下尿液卻呈酸性,故稱為反常性酸性尿。 一般堿性中毒時尿液呈堿性,但低鉀性堿中毒時,由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內鉀離子和氫離子與腎小管尿液中含的鈉離子存在競爭置換的關系,即鉀離子和氫離子之間誰的濃度大,就得以和鈉離子交換,由于低鉀血癥
生理酸性鹽
植物從環境中吸收離子時,具有選擇吸收的特性,表現在對同一溶液中的不同離子,甚至同一種鹽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的吸收量不同。例如硫酸銨[( NH4 ) 2 SO4 ],由于植物對氮的需要量大于硫,因此,大量吸收 NH4 使溶液中剩余較多的 SO2-4 。同時植物在吸收 NH4 時,是與細胞表
結晶尿與膿尿、菌尿鑒別
①加熱法:混濁消失多為結晶尿。產生沉淀可能是膿尿、菌尿。②加酸或加堿:磷酸鹽和碳酸鹽尿,加入5%~10%乙酸數滴,混濁可消失;如同時有氣泡產生則多為碳酸鹽結晶。③鏡檢:可見大量鹽類結晶;膿尿、菌尿,鏡下可見大量膿細胞、白細胞、細菌。④蛋白定性:為陰性,而膿尿、菌尿多為陽性。
怎樣判斷多尿、少尿、無尿?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24小時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經過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少于17毫升,稱為少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50毫升或100毫升,或者12小時全無尿,則稱為無尿。正常成人夜間排尿0~2次,尿量為300~400毫升,相當于全日總尿量的1/4~
寫病歷的正確姿勢?尿尿尿不出尿來3天
對于剛入醫院的小白實習生來說,寫病歷或許是每天最常見的工作之一了。雖然學校或醫院都會發布病歷寫作規范,然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口語化是病歷寫作常見的問題之一。例如,在寫“主訴”(病歷的第一項內容,并于概括病情)時,曾出現過“尿尿尿不出尿來3天”、“ 病人肚子疼一個星期,他
多尿、少尿和無尿的定義
①多尿指24h尿總量成人超過2500ml者,兒童超過3L者。②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③無尿指尿量<1OOml/24h。
嗜酸性的概念
嗜酸性是生物化學中的一種界定,主要是針對細胞染色而言的,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
酸性廢水的來源
酸性廢水主要來自鋼鐵廠、化工廠、染料廠、電鍍廠和礦山等,其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或重金屬鹽類。酸的質量分數差別很大,低的小于1%,高的大于10%。堿性廢水主要來自印染廠、皮革廠、造紙廠、煉油廠等。其中有的含有機堿或含無機堿。堿的質量分數有的高于5%,有的低于1%。酸堿廢水中,除含有酸堿外,常含有酸式鹽、
什么是酸性體質?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至7.45之間,為堿性體質者,但這部分人只占總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體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醫學上稱為酸性體質者。與堿性體質者相比,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老化加快等
TPD酸性測定方法
設備型號:PCA-1200實驗步驟:選擇80目左右的待測樣品,準確稱量0.1g,在250-500℃范圍內某一溫度下焙燒2h后,將樣品裝入樣品管,在350℃下以He氣流吹掃1h,在冷卻到120℃,恒溫30min,然后注入NH3或吡啶,在15-20℃/min的升溫速率下,選擇45ml/min左右的載氣流
TPD酸性測定方法
設備型號:PCA-1200實驗步驟:選擇80目左右的待測樣品,準確稱量0.1g,在250-500℃范圍內某一溫度下焙燒2h后,將樣品裝入樣品管,在350℃下以He氣流吹掃1h,在冷卻到120℃,恒溫30min,然后注入NH3或吡啶,在15-20℃/min的升溫速率下,選擇45ml/min左右的載氣流
什么是嗜酸性?
中文名嗜酸性外文名acidophilia嗜酸性生物化學中的一種界定主????要針對細胞染色而言的定義:組織細胞內堿性物質與酸性染料有親和力 染色結果為紅色。嗜酸性是生物化學中的一種界定,主要是針對細胞染色而言的,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而嗜堿性細胞則被染成藍
多尿、少尿、無尿是怎么區分的?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24小時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若經過超過2500毫升者稱為多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少于17毫升,稱為少尿;如24小時尿量少于50毫升或100毫升,或者12小時全無尿,則稱為無尿。正常成人夜間排尿0~2次,尿量為300~400毫升,相當于全日總尿量的1/4~
尿尿那些事不簡單!
前 言尿尿是我們每天必做的事情,誰人不會,有啥好聊的?殊不知尿尿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學問大著呢!尿,人之小便也,是機體新陳代謝的結果,尿的生成有賴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從尿液的顏色、氣味、密度等異常可提示機體的健康狀況。尿液里面隱藏諸多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密碼,今天筆
尿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蛋白尿)試驗
何為尿微量白蛋白(白蛋白)試驗?尿微量白蛋白試驗是對尿液中的蛋白質進行測定的篩選試驗。人體血液中有一種蛋白質稱為白蛋白。在正常情況下,幾乎無法在尿液中檢測到。只有在腎臟受損,尤其是損傷早期,它可以優先于其他腎損傷標志物在尿液中被檢測出,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在診斷腎臟疾病、早期腎損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尿酸性腎病的概述
尿酸性腎病是由于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害,通常稱為痛風腎病,臨床表現可有尿酸結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腫、夜尿、高血壓、血、尿尿酸升高及腎小管功能損害。 本病西方國家常見,國內以北方多見,無明顯的季節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發病率高。男女之比為9:1,85%為中老年人。本病
尿酸性腎病的概述
尿酸性腎病是由于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害,通常稱為痛風腎病,臨床表現可有尿酸結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腫、夜尿、高血壓、血、尿尿酸升高及腎小管功能損害。 本病西方國家常見,國內以北方多見,無明顯的季節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發病率高。男女之比為9:1,85%為中老年人。本病
尿酸性腎病的病因
1.食積:沿海地區喜食嘌呤含量較高的生猛海鮮,因而發病率高。 正如《中藏經·論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飲食不節,膏梁厚味,即所謂”食積“,積久于內,則水運化失常而為痰飲,至其污積于脈中而為尿酸升高;留注于關節則為痛風性關節炎,停于腎臟則出現尿結石,久漬不去,可使腎功能衰竭。2.酒積:各種白酒,
嗜酸性粒細胞概述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酸性廢水中和處理
常用的方法有:酸、堿廢水相互中和,投藥中和和過濾中和法等。 (一)酸、堿廢水(或廢渣)中和法 (1)酸堿廢水的相互中和可根據當量定律定量計算: NaVa=NbVb 其中:Na、Nb分別為酸堿的當量濃度;Va、Vb分別為酸堿溶液的體積。 中和過程中,酸堿雙方的當量數恰好相等時稱為中和反應
酸性土壤的形成
所謂的酸性土壤是指缺乏堿金屬、堿土金屬而大量吸附H+ 的pH
α1酸性糖蛋白
α-酸性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Times New Roman,AAG,早期稱之為乳清類粘蛋白)分子量近4萬,含糖約45%,pI為2.7-3.5,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和唾液酸。AAG是主要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急性炎癥時增高,顯然與免疫防御功能有關,但詳細機制尚待闡明。早期
酸性品紅的結構特點
酸性品紅是一種化學品,分子式是C20H17N3Na2O9S3。
尿酸性腎病的病因
1.食積:沿海地區喜食嘌呤含量較高的生猛海鮮,因而發病率高。 正如《中藏經·論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飲食不節,膏梁厚味,即所謂”食積“,積久于內,則水運化失常而為痰飲,至其污積于脈中而為尿酸升高;留注于關節則為痛風性關節炎,停于腎臟則出現尿結石,久漬不去,可使腎功能衰竭。2.酒積:各種白酒,
酸性品紅的性狀描述
綠色金屬光澤的深紅色粉末或橄欖色到深橄欖綠色粗粉或小塊;為玫苯胺(RosAnilinE)二磺酸鈉鹽和三磺酸鈉鹽、銨鹽的混合物;1g溶于7ml水,微溶于乙醇;稀水溶液呈紫紅色,極稀的水溶液(1∶10000)滴入濃氫氧化鈉溶液而褪色,但對濃鹽酸不褪色;紅色到無色的pH為12~14;最大吸收波長 540~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 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E) 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為髓系干細胞分化而來的嗜酸粒細胞祖細胞(CFU-EO)所產生。嗜酸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因此,嗜酸粒細胞與免疫系統之間有密切關系。嗜酸粒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組織中,外周血中很少,僅占全身嗜酸粒細胞
酸性多肽的定義介紹
多肽的酸堿性定義來源于氨基酸的酸堿性。對我們常見的二十種氨基酸來說,大致按照R基團的極性(polarity)或在生理pH(接近pH7.0)下與水相互作用的趨勢等可將它們分為非極性、極性不帶電、帶正電(堿性)、帶負電(酸性)R基團的氨基酸。 比如堿性氨基酸是指能水解的氨基個數多于能水解的羧基個數
α酸性糖蛋白的介紹
α-酸性糖 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AAG,早期稱之為乳清類粘蛋白)分子量近4萬,含糖約45%,pI為2.7-3.5,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和唾液酸。是主要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急性炎癥時增高,顯然與免疫防御功能有關明。早期工作認為肝是合成α1-糖蛋白的唯一器官,近年有證
α1酸性糖蛋白
α-酸性糖蛋白(α1-acidglycoproteinTimes New Roman,AAG,早期稱之為乳清類粘蛋白)分子量近4萬,含糖約45%,pI為2.7-3.5,包括等分子的已糖、已糖胺和唾液酸。 AAG是主要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急性炎癥時增高,顯然與免疫防御功能有關,但詳細機制尚待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