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四川省理塘縣奔戈鄉,牧民在沙土地里查看柳樹生長情況。 理塘縣是四川省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縣之一。2009年全國第四次沙化土地監測數據顯示,該縣各類沙化土地面積達56萬多畝。沙化主要原因是由于過牧、采礦、鼠害、水資源枯竭、流沙前移、氣候變化等人為和自然因素。2007年,理塘被確定為 “川西北防沙治沙試點示范項目建設試點縣”,采取圍欄封禁、填溝堵渠、生物沙障、土肥措施、植灌種草、后期管護等多種措施對沙化土地進行了治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9315畝,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畜牧業產草量逐年提高,也改善了農牧民的生活質量。......閱讀全文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橫穿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面對嚴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現實,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各族干部群眾一代接著一代治沙造林,探索出了一套“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
行走在中國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大廳,一幅長約50米的巨型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映入眼眸。在綠色土地的“夾縫”中,黃褐色的“一帶一路”從中國向西延伸,越過里海,直抵地中海。 西安、蘭州、喀什、杜尚別、塔什干、阿什哈巴德、德黑蘭……一個個城市之間不僅有了有形鐵路,也有了無形紐帶——《聯合國防治
志愿者在科爾沁沙地 種植防沙作物 盡管很多人明顯地感覺北京近幾年的沙塵暴越來越少了,但卻少有人知道其根源在于,產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總面積達1.86萬平方公里、北京沙塵暴三大源頭之一的庫布其沙漠的沙塵暴,已經由十幾年前的每年六七十場(次)減少到現在
紅柳是一種廣泛生長于沙漠地區的植物,其優秀的防沙固沙效果也讓人們看到了它的獨特經濟價值。一名來自我國治沙一線的工作者也希望自己的團隊能像紅柳般扎根沙漠。 聽聞沙漠,一般人都想避而遠之,而對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長屈建軍來說,越接近沙漠,越了解沙漠,就越覺得沙漠可愛。 從屈建軍
據內蒙古電臺報道,今天是第1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的主題是“防沙治沙惠及民生”。據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00~2009年,10年間內蒙古共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18億畝,2009年全國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
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對于鞏固我國北方防沙帶,遏制沙塵危害,至關重要。要進一步推進二期工程實施,繼續提高中央造林補助標準。 為改善北京、天津的大氣質量,2000年國家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數據,在工程實施的前10年,國家累
許多令人驚嘆的綠色奇跡正在這里發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占全旗總面積的40%。然而,去年杭錦旗植被覆蓋度已由1998年的30%提高到78%以上,森林覆蓋率由7.23%增加到13.78%,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杭錦旗是我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源于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治沙PPP模式,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落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 7月28日,在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重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在政府持續增加投入的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讓防沙、治沙者經濟上得到合理回報。 “在‘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甘肅省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全國五大湖區湖泊水環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 會議指出,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云,是全體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對子孫后代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
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趙永新)記者26日從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實施以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成效顯著,主要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就有關情況進行
資料圖為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森林。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中新網10月26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張亞平今日表示,近20年來,西藏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蓋度呈小幅度上升,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占全
新華網拉薩1月3日電 近年來,西藏在經濟發展中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大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綠色產業和碳匯林業,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西藏自治區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索有瑞和白刺果。 “漿果情”是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索有瑞的網絡ID名,小小的網絡昵稱便能窺見他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漿果研究的情有獨鐘。 索有瑞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近年來,索有瑞以青海東部沙棘、樹莓、茶藨子和柴達木白刺、枸杞和黑果枸杞為研究重點,通過技術轉化培
記者從1月24日在京召開的國家林業局第一季度新聞通氣會上獲悉,2018年是我國三北工程啟動40年,40年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918.5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提高到20.98億立方米,使區域內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