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濫用或過度使用會引發一系列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朱寶利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對中國、丹麥和西班牙人的腸道微生物耐藥基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中國人腸道微生物的耐藥基因類型較多,而且這三個國家的人群,腸道微生物的四環素耐藥基因型都很高。科研人員據此推測,這種情況的產生很可能與獸用抗生素的使用有關。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 腸道微生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腸道菌群”,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對營養物質代謝、人體自身發育、免疫及疾病的產生等方面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腸道微生物可以保護腸道上皮細胞免受損傷,可以調控宿主脂肪的儲存以及刺激腸道血管生成,阻止病原菌在組織中的定殖及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分化等。 朱寶利教授表示,隨著人們對腸道微生物認識的不斷加深,有關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的新的熱點問題也不斷被提出。近來有......閱讀全文
[提要]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選擇并進化這些整合有“耐藥基因”的病菌,使得后者最終成為人類的噩夢――臨床上的“耐藥菌”。 自然界(非臨床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藥基因”,而人類對抗生素的濫用如同“篩選壓力
瑞典研究人員在日前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國內有媒體在報道中就此推論出呼吸這樣的空氣會導致藥物失去作用的結論。消息一出,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有人甚至擔心呼吸這樣的空氣會被感染致病。那么,真會如此嗎?本報帶你一起探究真相。 疑問:空氣中的耐藥基因
“北京霧霾中有耐藥細菌!”最近幾天籠罩霧霾的北京市民又一次這條朋友圈的消息震驚了! “耐藥細菌”不就是俗稱的“超級細菌”嗎?這項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教授拉爾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上發表的《人、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一文,經國內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有媒體稱,該研究表明,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耐藥基因”,且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
“十年之前,我開始涉足環境細菌耐藥這個新領域,十年之間,我集中精力做好這一件事。”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羅義,是一位美麗而知性的博士生導師,同時堅韌而刻苦。 十年之間,她掀開了耐藥細菌進入環境的面紗,讓國內外相關學者第一次關注到這個神秘的領域。 抗生素作為人類醫學的重要發明,問世以來
阿莫西林、氟洛芬、林可霉素、青霉素、諾氟沙星……這些本應該出現在藥店貨架上的抗生素族群,卻出現在了養豬場附近的水體和土壤里。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發現常見養豬場處理單元對耐藥基因和抗生素去除效果不明顯,受納水土環境中依然能檢出大量的抗生素和相應的耐藥基因。 “養殖上
人體腸道中棲息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中(microbiome)蘊含大量的遺傳信息,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the second genome of human body)”。人體腸道微生物對人體腸道內營養物質的代謝、人體自身的發育
根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11月13日Plos On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健康兒童的腸道中的有益細菌,攜帶大量的抗生素耐藥基因。這些基因引發科學家擔憂,因為它們可能是有害細菌共有的基因,通過干擾抗生素的功效,它們能夠引起嚴重的疾病,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會引起死亡。 華盛頓大學醫學
1. 什么是耐藥細菌?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 2. 耐藥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是天然存在的還是物種進化的結果?
北京霧霾中含有“超級細菌”?一旦感染將“無藥可救”、“或使人類陷入絕境”? 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上的一項在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基因的研究引發中國媒體廣泛關注。 “人們無需恐慌,耐藥基因本身并不致病。”11月25日,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
(一)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1.核酸雜交 常用的雜交技術有:斑點雜交、southern印跡、原位雜交、Northern印跡等。探針的種類有全染色體DNA探針、染色體克隆片段DNA探針、質粒DNA探針、rRNA基因探針、寡核苷酸探針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2.核酸擴增技術 核酸擴增技術是分子生物學中最具
國際期刊《微生物》發表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團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平均有64.4種。令人震驚的是,在北京的空氣中發現了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 針對這一研究,近日網上流傳消息稱,這意味著人類對
近日,衛生部專家就耐藥細菌相關知識進行解讀,以下為主要內容: 1. 什么是耐藥細菌?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
養豬場污染鏈 為了讓豬長得快且貌似健康,過量的抗生素、重金屬進入了養豬場。這些錯誤溢出養殖業后,直接增加了人類食品安全和健康風險 一種新型污染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它產自養殖業,流到環境中,游離于各國現有污染物排放清單之外,卻給人類帶來真實的威脅。 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調查了三個
9月的北京,終于迎來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這幾天,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生楊犀的心情,正如這愜意的天氣一樣,變得明亮起來。 兩年多來,每天走進實驗室,他要面對計算機屏幕上成千上萬個腸道微生物不同基因的組合條碼,分辨其不同之處,并提取相同的點位。這一度讓他和師兄胡永飛以及導師朱寶利煩悶之極。 直到剛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費萊明首次從青霉菌中發現了具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的青霉素,從此進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青霉素作為一線藥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大大降低了由于傷口處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幾率,因此名聲大噪的“神藥”青霉素的價格曾一度比黃金還要昂貴。此
自從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青霉素,人類便開啟了使用抗生素的時代。抗生素幫助人類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緩解了細菌感染帶來的威脅。 然而,隨著細菌與抗生素接觸頻率增加,前者對后者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或無效,進而產生了耐藥細菌。但是,近年來,不斷有研究顯示,人體內出
2010年9月9日,北京,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讀取實驗結果。北大第一醫院是19家“超級細菌”監測哨點之一。 最近在我國檢測出的“超級細菌”呈現出“來路不明,致病性不強”的特點,但“超級細菌”的真正威脅在于“耐藥性”的傳播,而非“致病力”的強弱。 自8
2013年,8名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PNAS上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在三家中國商業養豬場中的糞肥里發現了149種“獨特”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此后2015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周穎副教授課題組歷經1年,通過對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一千多名8到11歲的學校兒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監測證實,近六成檢出1種抗生
日前,一篇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關注:一種“超級耐藥基因” mcr-1能夠在家禽養殖環境中產生,并伴隨整條產業鏈,從上游種雞場一路傳播到銷售點。人們從超市貨架上采購肥雞肥鴨的時候,一些攜帶耐藥基因的細菌也許正悄然逼近。 研究顯示,在禽畜飼料中大量添加多肽類黏菌素是m
自以抗生素為代表的抗菌劑問世以來,細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得到了極大的控制。然而進入21世紀后,情況好似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由于抗生素濫用所致的耐藥菌的出現以及廣泛傳播。這是由于在藥物的選擇壓力下,敏感菌株被抑制或殺滅,天然耐藥或獲得性耐藥菌株則繼續生存、繁殖和克隆傳播,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增高。 細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3日發布《生命征象》(Vital Signs)報告稱,在一項“噩夢細菌”的測試中,該機構發現200多種罕見的抗生素耐藥基因。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3日發布報告指出,該機構于2017年在美國的醫院和療養院中抽取5776株“噩夢細菌”作檢
抗生素自發明以來被廣泛使用,曾經被認為是可以治愈任何細菌感染的靈丹妙藥。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21世紀以來細菌抗生素抗性(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抗菌藥物治療失效時有發生,因此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認定為新興污染物。細菌抗生素抗性雖然是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但隨著環境中抗生素、重金屬和殺菌劑等濃度升
目前兩患兒健康狀況良好,1名老年攜帶者死因主要為肺癌 疾控中心專家表示,耐藥菌不會直接在人和人之間傳播 10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通報了3例攜帶超級細菌的病例,其中1名老年攜帶者已經死亡,但其主要死因為晚期肺癌。 專家提醒民眾不必恐慌,超級細菌不會直接在人和人之間傳播。我國建立的
日前,《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微生物所朱寶利等對多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的比較基因組分析文章。研究指出,mcr-1基因或已通過食物鏈傳播到中國健康人的腸道細菌中,亟須引起關注。 “由于多粘菌素對多種耐藥細菌治療的有效性,它被認為是對抗耐藥細菌的‘最后防線’。”該文章第一作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共同組織的研討會所確定的合作內容, 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英雙方科學家在“抗生素耐藥”領域(Antibacterial Resistance)開展的實質性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3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英
劉曉燕 (公安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湖北公安434300)王 紅 (湖北中醫藥大學醫學檢驗與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65)[關鍵詞] 臨床檢驗技術;耐藥基因;分子生物學技術一份準確全面的醫學檢驗報告是醫生做出準確診斷與制定正確治療方案必不可少的依據。因此,臨床醫學檢驗是一門極其重要的醫學學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5日,由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和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在蘇州召開。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科技部相關領導出席,特邀兩院院士和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主要圍繞檢驗檢測檢疫相關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和行業發展態勢,多角度、
“將近半個世紀,我們一直懷疑病原體從放線菌這里獲得抗性基因,如今我們終于找到了確鑿的證據,”丹麥科技大學博后Xinglin Jiang說。 為了戰勝超級耐藥細菌,科學家們試圖尋找抗性基因起源,以及這些基因如何被致病細菌引入。然而,弄清楚耐藥基因來自何處,在患者之間的如何散播,并非易事。 30
不動桿菌的耐藥性包括獲得性耐藥和固有耐藥。固有耐藥是細菌對某類抗生素的天然耐受,由固有耐藥基因決定。固有耐藥基因是指存在于某類細菌染色體上位置保守的與耐藥相關的一類基因。固有耐藥基因的發現可以為新藥研制提供藥物作用靶標,并且固有耐藥基因可以被移動原件捕獲而成為獲得性耐藥的來源。 針對固有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