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開啟生物宇宙暗物質研究大門
20世紀初,大多數研究者認為DNA是一種“愚蠢的分子”,因為太簡單而對于生命傳輸沒有任何價值。相反地,科學家們更加擁護蛋白質,它們擁有很強的可變性和復雜性,是遺傳的關鍵組成部分。然后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遺傳學家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在對噬菌體的研究中,證實DNA是細胞的信息單元。現在著名的Hershey-Chase實驗跟蹤噬菌體DNA進入細胞的轉移過程,以及DNA 轉移后衣殼蛋白的變化。實驗表明,病毒DNA對于噬菌體的復制是必需的,這意味著DNA分子對于生物體繁殖具有重要意義。 1953年,James Watson、Francis Crick和Rosalind Franklin通過描述DNA的雙螺旋結構鞏固了Hershey和Chase的結論。又過了一段時間,通過對噬菌體的額外工作明確證實DNA就是生物語言。 病毒不僅僅是通過一團簡單的DNA或RNA來進行遺傳......閱讀全文
病毒和噬菌體載體的基本介紹
病毒主要有DNA(或RNA)和外殼蛋白組成,經包裝后成為病毒顆粒。通過感染,病毒顆粒進入宿主細胞,利用宿主細胞的合成系統進行DNA(或RNA)復制和殼蛋白的合成,實現病毒顆粒的增殖。把感染細菌的病毒專門稱為噬菌體,由此構建的克隆載體則稱為噬菌體克隆載體。 噬菌體作為載體,可插入長10~20kb
基因重組的噬菌體的相關介紹
歷史:1936年F. M. Burnet發表了噬菌體能產生突變體的觀點,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顯區別,可惜未能引起重視,以致噬菌體遺傳學延遲了十幾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屆冷泉港學術討論會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學說的勝利,及Ledernerg、Tatum細菌雜交實驗報告的同時,He
新型噬菌體遞送系統,選擇性攻擊有害細菌/病毒
噬菌體療法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抗生素替代療法,因為它只會攻擊特定病原體,不會損害人體正常細菌,更不會為多藥耐藥性提供滋生土壤。但是,治療性噬菌體難以純化,更難的是如何被輸送至感染部位,特別是肺部病灶。 喬治亞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新型遞送技術,這是一種含有噬菌體的干燥、多孔微粒,在動物實
PLOS ONE報道一種新噬菌體——巨型長尾病毒
目前,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南部非洲納米比亞平原的一具斑馬尸體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長尾病毒(或噬菌體),這種病毒能夠感染引起炭疽病的細菌。這種新的噬菌體,最終可能會為檢測、治療或凈化炭疽桿菌(anthrax bacillus)及其引起食物中毒的近緣菌種,開辟新的途徑。這項研究成果發
λ噬菌體的局限性λ噬菌體
實驗方法原理 本實驗以含原λ噬菌體和缺陷噬菌體λdg的雙重溶原菌gal+作為供體,經紫外線誘導后,獲取能轉導半乳糖發酵基因的高頻轉導噬菌體裂解液,然后讓這些轉導噬菌體將gal+基因轉移到受體菌gal-中去。實驗材料 供體菌 : Escherichia coli K12 F2 gal + (帶有原噬菌
輕松人造病毒的新技術平臺
在自然界中,噬菌體(bacteriophages)隨處可見。本質上它們屬于病毒,主要攻擊并殺死特定細菌。利用這種特性,研究人員和醫務人員希望通過人工改造噬菌體來對付細菌感染,例如某些食品工業已經采用天然噬菌體來破壞食品中的病原體了。 然而,基因工程噬菌體卻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項目。在蘇黎世聯邦理工
噬菌體: 開啟生物宇宙暗物質研究大門
20世紀初,大多數研究者認為DNA是一種“愚蠢的分子”,因為太簡單而對于生命傳輸沒有任何價值。相反地,科學家們更加擁護蛋白質,它們擁有很強的可變性和復雜性,是遺傳的關鍵組成部分。然后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遺傳學家Alfred Hershey 和 Martha Chase在對噬菌體的研究
首次發現細菌病毒攜帶動物DNA
科學家發現,侵入細菌的一種病毒中潛伏著很多能表達出毒性蛋白的基因。這些基因本非病毒基因組的基因,而是來自于黑寡婦毒液基因以及其他一些動物的DNA。研究者們認為,要么是病毒偷竊了其他生物的基因,要么是其他生物的DNA入侵了病毒基因組。 病毒是一種充滿爭議的生物。他們幾乎可以入侵感染三界(動物、植
重要病毒測序完成:基因交換病毒很棘手
生物通報道:研究人員已經對來自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埃博拉病毒進行了首次測序,并且發現這種病毒比之前想象的更加易變。令人意外的是,他們還發現這種病毒的不同病毒株能夠交換基因——這意味著開發一種成功疫苗將變得更難。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能導致發燒和出血,并且90%的感染者會死亡。自1976
什么是病毒癌基因?
它不編碼病毒結構成分,對病毒無復制作用,但是當受到外界的條件激活時可產生誘導腫瘤發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