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偏好揭示大腦情緒反應模式
你喜歡動作片、喜劇片還是紀錄片?德國馬丁路德·哈勒維騰貝格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從一個人喜歡的電影類型可揭示出他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動作片和喜劇片的愛好者,對負面情緒刺激的反應非常強烈;而喜歡紀錄片或犯罪電影、驚悚片的人,反應明顯減弱。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行為神經科學前沿》雜志上。 該研究將電影偏好數據與約260人的大腦活動記錄進行了比較。受試者提供了有關他們電影偏好的信息,團隊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中時,受試者被展示了恐懼或憤怒的面孔和幾何形狀。團隊解釋稱,通過這個既定測試,他們可測量大腦如何處理情緒刺激。 團隊專注研究大腦的杏仁核和伏隔核的神經元活動。前者負責處理重要情緒,可觸發戰斗或逃跑反應以應對威脅;后者是大腦的“獎勵中心”。 研究發現,動作片愛好者在這兩個領域都表現出最強的反應。這很出乎意料,因為動作片通常會提供許多刺激,其愛好者應“習以為常”。但實際......閱讀全文
為什么人們聽音樂后很有感覺?
音樂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的東西,讓人感同身受或興奮不已。當你聽音樂的時候,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大腦的顳橫回(Heschl's gyrus)就像圣誕樹一樣亮起來。但是,為什么像音樂這樣抽象的東西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呢?這個問題困擾科學家幾十年。 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
PNAS:激素置換療法能夠提高腎病患者的記憶力
根據最近發表在《PNAS》雜志上的文章,通過更好地把握激素置換療法的時間,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這一發現對于設計新型的激素置換療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皮質醇是維持生命的關鍵荷爾蒙,它調節了機體的一系列生理活動,包括代謝、免疫反應、血壓以及血糖水平。皮質醇的含量過低會導致機體出現疲勞,肌肉虛
PNAS:大腦發育解釋緣何“青春無畏”
人們常說年少無知,因為許多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做出無所畏懼、甚至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一系列叫成年人無法接受的大膽舉動。不過,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實為生理變化的后果,是大腦發育的必經階段。 美國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學者的一項聯合醫學研究發現,在一些哺乳動物青春期時,大腦發
大腦中的“化學英雄”,時刻警惕著大腦失控
我們的大腦充斥著各種無名的“化學英雄”,它們能夠確保到處傳播的電信號不會失控。一項新的小鼠研究現在詳細介紹了一對蛋白質的功能,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從癲癇到精神分裂癥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這兩種蛋白質--被稱為RIM1和SRPK2的酶,共同作用于修改神經之間稱為突觸間隙的信息傳輸。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它
黑科技!大腦網眼植入物-防止大腦老化
在老鼠實驗中,注射性探頭可產生短暫的免疫響應,通過添加刺激性電極,網眼結構和大腦結構能夠與探頭融合在一起。研究人員能夠獲得反饋信息,克服年齡增長產生的認知能力減退。圖B是網眼電子技術的原理圖,獨立網眼電子結構漂浮在水性溶液中,可以裝在一個玻璃針中。圖C是網眼電子物注入老鼠大腦,部分網眼結構下垂進
打造最強大腦:關于大腦的25個事實
1.大腦喜歡色彩。 平時使用高質量的有色筆或使用有色紙,顏色能幫助記憶。 2.大腦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鐘。 對成人而言,學習20到30分鐘后就應該休息10分鐘,效果會更好。 3.大腦需要休息,才能學得快,記得牢。 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鐘小睡一會兒再繼續學習。 4.大腦是一個
大腦在30歲開始衰老-大腦年輕才能長壽
近日,《美國醫學協會雜志》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壽老人大腦中“皮質層”厚度是普通老人的兩倍;皮質層越厚,大腦衰老速度越慢。研究人員認為,了解長壽者的大腦秘密有利于我們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長壽者大腦有先天優勢 研究指出,大腦皮質層就像一張被揉皺的報紙,伸展后的面積和厚度決定著腦容量。皮質
正念水平高的人疼痛敏感度低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疼痛敏感度會較其他人低。同樣是被熱水燙了一下,有的人會覺得疼痛難忍,有的人則沒啥感覺。為什么會這樣呢?美國維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一項新研究得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正念。該中心近日發布新聞公告稱,研究人員通過腦成像研究證明,正念水平高的人疼痛敏感度相對較低。 念是佛
J-Neurosci: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失憶
眾所周知,壓力過大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不過最近一項研究可能會給你進一步的警示:壓力會引起大腦的炎癥反應,從而導致失憶以及抑郁情緒的產生。 為了研究壓力對身體的影響,俄亥俄州里大學的研究者們以小鼠為研究對象,測試它們走迷宮(這批小鼠此前已經進行過專門的訓練)。然而,當研究者們把一只十分兇悍的小
Molecular-ADHD患者與情緒不穩定患者大腦存在相似變異
根據最近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在ADHD患者和情緒不穩定性障礙(例如邊緣和反社會人格障礙,以及兒童的行為障礙)患者中,大腦特定區域表現出類似的變異特征,這意味著應該將這兩種類型的精神疾病同等對待。果可以導致對這兩種情況的更廣泛的治療。 長期以來,臨
科學家闡明機體腸道菌群和個體情緒之間的關聯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能與和情緒及行為相關的大腦區域發生相互作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群中鑒別出了個體機體行為和神經學差異同機體腸道微生物組
上海生科院揭示大腦編碼情緒的模式
生活中充滿了七情六欲,喜樂哀愁。為什么人們高興時心花怒放,如步云端,痛苦時又五內俱焚,似墜深淵?在這些情緒的背后,大腦中發生了些什么樣的變化?大腦如何使人表現歡喜或悲傷,又怎樣讓人心弦微動或被情緒的風暴席卷而無法自拔?情緒使生活多姿多彩,幫助人們趨利避害,對生存和生活至關重要。然而,長久以來
淺談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的分離培養方法
大鼠海馬神經元細胞分離自海馬體,海馬體,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海馬神經元細胞是海馬區的主要細胞組成,主要功能是參與近期記憶、情緒及內臟功能調節、是老年性癡呆、癲癇等疾病的主要病灶之一。 海馬屬于大腦的邊緣系統,在學習、記憶、情緒反應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
科學家關閉了小鼠大腦對食物的快感
今天的這篇《Nature》建立在Zuker課題組早期繪制的大腦味覺系統之上,此前,他們已經發現,舌頭遇到酸、甜、苦、咸或鮮五種不同味道,舌頭上的特殊感覺細胞會將信號發送到大腦特定區域加以辨別,并觸發適當的活動和行為。為了揭示這種過程,科學家們先著手研究了甜味和苦味與杏仁核的關系。Zuker博士發現杏
《自然》:“大腦彩虹”有助深入研究大腦工作方式
研究發現,在轉基因小鼠腦部4種顏色可呈現出約90種不同色彩 ?美國科學家近日通過特殊的基因工程手段,成功地對大腦神經元進行了多重著色。這將使科學家能夠建立大腦神經網絡的詳盡圖表,有助于對大腦工作方式進行深入研究。相關論文11月1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圖片說明:5種顏色相混合在
為什么人類大腦比黑猩猩大腦體積大?
人類大腦的體積在進化歷程中出現顯著擴大,賦予人類在抽象語言和復雜數學方面的獨特能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人類比近親物種黑猩猩大腦體積大呢?目前,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很可能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序列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人類大腦體積變大,注入老鼠體內可使其大腦體積比注入黑猩
挪威“大腦”:解析諾獎得主夫婦的大腦探索之路
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夠如此和諧地一同工作。一般他們只有一人去參加會議,另一人留在實驗室。 事實上,Edvard和May-Britt Moser夫婦已經合作了30年(結婚28年),這期間,沒有什么能讓他們對大腦的熱情減退。早餐、實驗室晨會、晚餐,他們都在反復探討這個話題。“就算只是要走到那里,我
人類大腦:窮人家的孩子,大腦發育會落后?
在貧窮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會被塑造成什么樣子呢?神經生物學家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生活貧困的孩子的大腦與普通人差別最明顯的部位是海馬體以及大腦前額葉。 3D透視圖中,藍色區域為海馬體,紅色和黃色區域為大腦前額葉。 認知神經生物學家瑪莎·法拉赫(Martha Farah)之所以對大腦的早期發育
Cell: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與心理疾病聯系
恐懼和壓抑等情緒反應是我們生活中對消極情況的正常心理和生理反應。頻繁的急性情緒反應是一種病理狀態,被稱為慢性應激。長期的慢性應激壓力會導致大腦中的各種神經變化,增加抑郁和焦慮的風險。精神疾病與免疫功能障礙密切相關,除了行為改變,慢性應激還會導致免疫代謝和心血管系統的紊亂。目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了多種
這個“萬惡之源”導致戰爭、流氓行為?認識一個”化學的你“
英文單詞 “hanger”,原意是 “衣架”或 “掛鉤”,但我們這里說的 “hanger”,是一個合成詞,它由 “hunger(饑餓)”和 “anger憤怒”這兩個單詞組合而成,表達的是一種因饑餓而感到憤怒的情緒反應。 我們知道,有人會出現產后抑郁,也有人會因為荷爾蒙反應陷入狂熱的戀情。我們體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腸道細菌大腦“安家”
人們知道,腸道中的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有著強大影響。相同的細菌能否在大腦中“定居”?在日前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一張海報展示了細菌入侵健康人類大腦細胞并居住于此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圖像。 大腦是一個受到保護的環境,通過一個圍繞血管的細胞網絡將血流中的部分成分阻擋在外。成功進入血
大腦的-冷靜藥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基因。重要的是,對該基因的修改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水平,為焦慮癥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藥物目標。這一發現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于4月2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
揭秘大腦-“球形指數”
自從研究人員在19世紀60年代首次仔細研究了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后,他們便對其奇怪的形狀印象深刻:像橄欖球一樣從前面伸展到后面,而非現代人那樣圓似籃球。不過,為何現代人和這些冰川時代表親的腦袋看上去如此不同仍是一個謎。 如今,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獨創的方法,解釋這種對比的基因。通過分析尼安德特人的
解碼大腦慢性疼痛
美國科學家發現,腦信號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的疼痛程度。研究結果是對慢性疼痛的首次人體內直接檢測,或有助于開發針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療法,如卒中后疼痛或幻肢痛。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長期慢性疼痛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會造成大量殘疾和經濟負擔。當前的治療方法通常不足以管理慢性疼痛,經常開具
男女大腦鮮有差別
你可能讀到這樣的話:擁有一個男性大腦將幫你掙到更多錢,或者女性大腦更善于處理多重任務。不過,對整個人類大腦性別差異首次開展的研究顯示,并未有女性或男性大腦這種東西。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具有男性和女性大腦特征的混合。它還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性別是非二進
新靈長類大腦圖譜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難以找到全面繪制靈長類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結構的工具。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在日本進行的新研究重建了狨猴大腦三維立體圖像,以及整個大腦的神經連接,這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靈長類大腦圖譜,文章發表在《eLife》雜志。 該研究引入了結合實驗和計算的新方法,有助于解釋個體大腦
楊志:解密大腦“迷宮”
楊志 楊志博士的辦公桌上立著三塊電腦屏幕,如果將所有的屏幕連起來長度幾乎達到兩米。這些終日閃爍的屏幕好似一道厚實的大門,一邊是龐大的核磁共振圖像組成人腦“迷宮”,一邊是年輕的楊志時刻準備著用各種科學之鑰解密“迷宮”。 “說起心理學,曾經有人認為如同算命。”外形陽光的楊志調侃道,作為中國科學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