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防科技高地論壇聚焦無人智能制勝未來
9月27日,國防科技大學聯合湖南省人民政府、軍事科學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第二屆國防科技高地論壇主論壇在長沙舉行。論壇現場。王昊昊 攝論壇由國防科技大學牽頭發起,每年一屆。今屆設1個主論壇、4個專題分論壇和多場特色活動,20余名兩院院士、千余名相關領域專家等,圍繞軍事智能支撐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人形機器人系統與技術、特種機器人系統與技術等展開研討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指出,信息技術發展已進入“后摩爾時代”。智能微系統創新突破了傳統電子信息系統平面尺寸縮微技術瓶頸,被認為是“超越摩爾”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集成電路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的優勢,以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推動原始創新。參會人員觀展。王昊昊 攝“當前,武器裝備正向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等方向快速發展,顛覆傳統作戰理論和作戰樣式。推動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斗力高效融......閱讀全文
院士專家聚焦智能傳感技術
由中國工程院、中國中車聯合主辦的“智能傳感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工程前沿技術論壇”日前在寧波舉行。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中、美、日三國的專家學者,就軌道交通智能傳感技術的現狀、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論壇上表示,智能傳感技術是智能制造領域的關鍵技術,軌道交
科技助力機電產業智能化發展
?? 用于機電制造的無人機設備 有別于傳統激光點掃描的高科技三維掃描儀 作為制造業體系的核心產業之一,機電產業在我國產業版圖中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工業4.0時代的到來,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日益成為其發展的主要趨勢。 11月2日至4日,2017中國機電交
2020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召開
會議現場 9月4日-9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辦。9月6日,作為服貿會期間的重要論壇之一,2020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召開。 本次論壇以“共建科技共同體·共享智能新未來”為主題。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中國電子學會共同主辦。 全國政協經濟委
軟實力+硬科技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586.shtm8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高管教育中心主辦的“啟動中國智能制造新引擎主題論壇暨智能制造行業領航者項目課程發布”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學者、業內
李家洋院士:農業發展須更加依靠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年工作會議1月9日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分析了農業科技發展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提出我國步入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由“一五”時期不足20%提高
智能溫度變送器的技術發展
溫度也是過程變量變送器中很重要的一類,它是測量流量、密度及其他過程變量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條5000t/d的水泥生產線,在工藝流程及重要設備的關鍵部位必須設置溫度變送器,據統計,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共需設置壓力變送器約為80~100臺。 基于在溫度測量的發展上已取得了巨大進步,它也促進了在過程
傳統科技兩開花,院士直言中醫藥發展還需分析檢測技術
中醫藥學凝聚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生產生活經驗和中國歷代醫家豐富的臨床經驗,經典名方是中醫藥理論指導實踐歷經幾千年錘煉得到的產物,是中醫藥寶庫的明珠。如何促使“經典名方”轉化成質量高、療效好的“經典產品”,為百姓健康提供更好保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謝華安院士:未來農業科技發展方向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右一為謝華安 編者按:11月14日20時,十八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謝華安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未來農業科技發展方向”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胡錦濤總書記的報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件 網友:這是您第一次參加黨代
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
關于印發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計〔2012〕19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國家“十
2024院士專家甘肅科技產業發展調研活動啟動
7月6日,由甘肅省科協主辦,西北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白銀、定西市委市政府,甘肅省科技智庫聯盟共同承辦的“2024院士專家甘肅科技產業發展調研活動”在西北師范大學啟動。據悉,本次活動以“科技創新助推甘肅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了國內農業產業領域的10位院士6位專家,圍繞甘肅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通
兩院院士縱論科技發展八大重點
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新材料和先進制造、信息網絡、現代農業、健康、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和海洋、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我國未來科技發展“鎖定”八大重點。 在北京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們的心聲與黨和國家的意志交匯,前進的節拍與未來科技的發展同步。這些學術巨匠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
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公布
關于印發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2〕19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智能科技助力“雙碳”目標發展高峰論壇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916.shtm5月17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科創中國”智能科技助力“雙碳”目標發展高峰論壇在天津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天津市政協副主席李劍萍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
曹雪濤院士:準確把握醫學科技發展趨勢
醫學科技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關鍵要素,也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當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醫學科技不斷發展,催生出了轉化醫學、系統醫學、精準醫學、個體化醫療、智慧醫療等一系列新的醫學思想和理念,醫學新理論新技術已成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
謝和平院士:創新低碳發展關鍵技術
謝和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對此,四川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頗有感觸:“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
院士專家齊聚共議我國雷達技術發展
雷達作為人類觀風云、知天象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在幫助人類感知外界態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雷達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面向未來,雷達何去何從?哪些技術能成為下一代雷達的顛覆性技術?16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雷達行業協會和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在京共同籌辦的首屆“雷達在哪里”高
院士專家共商能源革命技術發展新路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47.shtm9月6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山西省科學技術廳、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平行論壇在山西太原舉行。山西省政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人工智能發展需要理性務實
人工智能經歷62年發展,風雨兼程,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專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得到廣泛應用。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譚鐵牛在參加人工智能創新論壇時指出,人工智能將對生產力和產業結構產生革命性影響,并推動人類進入普惠型智能社會。 不過任何事物的發展不可能一直處于高位,也會有
中國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數字經濟是推動智能制造的核心動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徐紅星23日說,目前全球數字經濟正呈現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滲透、變革速度指數化等新特征,中國要努力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全方位變革。 5月22日至23日,“院士專家璧山行——中國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火山引擎數智平臺推出“AI助手”,助力智能科技發展
火山引擎數智平臺日前推出“AI助手”,通過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幫助企業提升數據處理和查詢分析的效率。即使是不會寫代碼的運營人員,和大模型對話也能做好業務運營數據的取數、看數和歸因分析。目前,相關數據產品已啟動邀測。 數據資產的查詢和開發,是數據消費的基礎。以往,數據資產的檢索和開發非常依賴專業
智能傳感器技術特點及發展趨勢
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智能傳感器的市場份額將以約36%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增長,預計在2020年達到104.6億美元。智能傳感器由傳感元件、信號調理電路、控制器(或處理器)組成,具有數據采集、轉換、分析甚至決策功能。智能化可提升傳感器的精度,降 低 功耗和體積,實現
徐濱士院士:再制造對未來科技發展有重大影響
國家“十二五”確立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體,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十三五”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日前在京舉辦的“世界創新論壇·2016國家城市新經濟發展市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向記者表示,再制造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未來將會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院士專家為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11月25日至26日,以“科教新征程 筑夢新時代”為主題的2022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年會在線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武向平在開幕辭中表示,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要努力團結帶領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科技后備人才奉獻力量。年會上,多位
田中群院士:拉曼光譜技術的發展前景
——紀念我國光譜事業30年,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專家采訪報道系列 ? ????? 在這個豐收的金秋季節,我國的光譜學界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收獲――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在京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規模、參會人數以及期刊論文數堪稱歷屆會議之最。在會議召開的間隙時間里,會務組、分析測試百
三院士同臺共議極端氣候下未來農業發展:人工智能或是突破
楊維才院士認為,目前關于植物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研究非常少,未來需要加強相關植物分子機理的研究。同時,他也贊同繼續挖掘自然界存在的優異基因資源的觀點,并認為需要為此鉆研新的技術。 10月14日-17日,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科學峰會在香港舉行。期間,騰訊新聞《一起來嘮科》聯合未來科學論壇聚焦
“智能地圖+大數據+云計算”科技助力冷鏈物流快速發展
央視網消息:針對目前我國生鮮產品寄遞需求激增的現狀,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快遞企業正不斷完善冷鏈服務功能。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任 王岳含:快遞企業以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為依托,大力建設省、市級冷鏈倉儲處理設施,在多地啟用冷鏈分撥中心。推動在原產地建設縣域冷鏈集
智能可穿戴設備(技術)將成為發展新潮流
近日,以“可穿戴設備(技術)發展新潮流——主要特征、核心技術、發展趨勢”為主題的中國科協學術沙龍在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孫玲玲等多位專家,圍繞智能手表現狀和未來、電池在可穿戴產品的應用、智能穿戴(硬件)產品的市場化挑戰等多個議題展開研討。 可穿戴技術,主要探索
存內計算,未來智能技術發展必經之路
存內計算由于突破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瓶頸,實現了存儲單元與邏輯單元的融合,成為實現智能計算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受到業界龍頭大廠的高度重視。在近日召開的國際固態半導體電路會議(ISSCC)上,SK海力士發表了基于GDDR接口的DRAM存內計算,臺積電共發表(或合作發表)6篇有關存內計算存儲器IP的論文。
李德毅院士: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正當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近年來,全球智能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發展智能科學與技術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從智能學科的引領性、獨立性和普遍性來看,在我國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緊迫性愈加突出。 自2010年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就聯合眾多學會、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不斷加強論證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徐冠華院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近幾年,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和新冠疫情影響,地理信息產業遇到困難,但仍然取得穩步發展。”10月14日,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2021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表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科技創新活躍,原始創新開始涌現,且產值保持中高速增長,龍頭企業開始走向海外市場。談及地理信息產業未來發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