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記者從主題為“北斗導航”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獲悉,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北斗二代“天網”,實現全球導航,其精度可以達到分米、厘米級,可為汽車無人駕駛提供“硬件保障”,還能為飛機以及深空探測器進行導航。 中科院導航總體部副主任沈學民、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總體技術研究室副主任陳宏宇為聽眾介紹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規劃。 沈學民說,自去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以來,系統達到了各項設計指標,用戶數已達數百萬。北斗一期工程已發射了14顆衛星。二代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當中,將發射30顆衛星,其中3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其余27顆為非靜止軌道衛星。根據規劃,到2020年,這30顆衛星將在太空中組成一張“天網”,也稱為“全球星座”,它們將與地面控制站和用戶端共同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導航系統。 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負責北斗衛星的總體設計。作為載人航天“天宮......閱讀全文
在今年春耕春播中,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村民通過北斗導航信號基站定位,實現拖拉機自動駕駛播種、起壟、接行等精準化、智能化田間作業。北斗導航的農業化應用在提升春耕、春播效率與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成本,據測算每畝可節約農機成本100元。 圖為村民在田間利用北斗導航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播種蔬菜。 6
北斗導航試驗系統在諸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視覺中國供圖2015年9月30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成功發射第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作為一個從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尋常百姓家的“國之重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何時用、誰能用、怎么用等問題一直備受矚目。也因此,1月12
今年5月,黑龍江撫遠市一位漁民捕獲到了一條長達兩米、重達1028斤的野生鱘鰉魚,據專家估計,這條鱘鰉魚已有百歲高齡。為了保護這條極為珍稀的鱘鰉魚,專家們決定將北斗芯片植入魚的體內,漁業人員便可通過實時跟蹤定位對其進一步保護。 這只不過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民用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7顆組網衛星,同時也是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研發團隊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作為北斗三號首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它身懷多項“絕技”—
尋找消防栓的速度直接影響消防救援的效率甚至結果,一款智慧消防解決方案,可將消防人員精準引導到消防栓1米范圍內。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地面基準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只是北斗定位應用的冰山一角,在危房監測、鐵路應用、精準農業、共享單車、自動駕駛等領域,北斗已經得到應用,上述應用的基礎是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
慕尼黑衛星導航峰會是衛星導航領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會議之一。2018年3月5-7日,第15屆慕尼黑衛星導航峰會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府慕尼黑舉行,本屆峰會的主題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人工智能的關鍵”。來自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300余人參加了會議,來自中國的20余名代表參
北斗正式提供全球服務 “無論走到哪,北斗將始終伴你左右” “從今天起,無論你走到哪里,北斗將始終伴你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2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他在會上宣布,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于當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同時他透露,到2020
隨著北斗三號第五、六顆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全球組網的密集發射階段。太空中的“北斗”越來越多,地面上的人們該如何使用,這種使用到了何種精度,成了一個備受矚目的問題。記者在前不久的采訪中了解到,我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國一張網”的建設一期正式通過驗收,可在全國范圍內提供亞米級精準
12月24日,中國武漢光谷北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光谷北斗”)與泰國農業大學、泰國信息通信技術部在曼谷聯合舉辦了關于政府使用3S技術管理農業土地利用規范的科技論壇,并攜北斗智慧農業和精細農業應用科技亮相研討會,為泰國主要產業——農業帶來“智慧和精細”的技術支持及解決方案。 研討會上,光谷
關于發布“空間信息網絡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科金發計〔2014〕12號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空間信息網絡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重大研究計劃的總體工作安排,現公布本重大研究計劃2014年度項目指南,請依托單位及申請人按要求提出項目申請。 國家自然科
三、裝備制造業 (一)基礎機械 1. 機械基礎零部件抗疲勞、長壽命制造的納米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納米基礎技術研究,包括提高納米金屬陶瓷鍍層與基體結合強度試驗研究,納米金屬陶瓷鍍層技術與構件噴丸強化、熱處理技術的復合應用研究,納米金屬陶瓷電沉積對微裂紋修復技術研究,納
美軍激光武器系統部署成功X-47B無人戰機與“大黃蜂”協同起飛測試 本期特別關注 回首即將過去的2014年,全球軍事熱點事件可謂目不暇給,其中,軍事科技新聞涂抹了一筆濃重的色彩。觀天下兵情、議天下兵事、思天下兵道,請看科技日報軍事部與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特別策劃—— 一
在上海張江園區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有這么一面“衛星墻”,上面“掛滿”了已發射上天的約20顆衛星,包括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等“明星級”小衛星。 11月2日,媒體探秘中國“小衛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總裝廠房內,見到了系列已“上天”小衛星的初樣星,還有
“目前我國農林漁數據資源總量超過2.3億條,農林漁主題詞庫累計6.8萬條,農林漁術語詞庫累計10萬條。”近日舉行的“2019大數據智能與知識服務高端論壇——知領系列論壇”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忠明告訴《中國科學報》,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時代的到來,用數據創新、用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們,出門如果沒有手機導航,會感覺自己像盲人一樣不會走路。而讓人更無法忍受的,則是傻導航的瞎導亂導,“我就老跟導航吵架,氣得我把手機摔了的心都有。”有網友說。 “導航功能可精確到1米以內,能夠清晰定位到具體車道……”日前,一則“北斗地圖APP預計5月1日上線”的新聞迅速刷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階段示意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作原理示意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該系統將應用于測繪、電信、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的“
日前,在北京市延慶區廣積屯村的一塊甘藍菜田上,轟轟地駛過一輛又一輛蔬菜育苗移栽機。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機器不光是有人駕駛,有的還是無人駕駛,依靠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了精準作業。這些設備先進的移栽作業機械,展示北京市已實現蔬菜全程機械化作業。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了解到,去年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
10月25日深夜,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圖為發射前夕,星箭組合體在發射塔架進行聯合測試。中新社發 陳本科 攝 隨著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
航天熱解生活垃圾資源化、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智能自主導航操控機器人……不久前,一場航天人的創新創意大賽在浙江嘉興舉辦。近300個參賽項目涵蓋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無人機系統等多個領域,既面向近地空間和深空探索,也能滿足日常生活熱點與潛在需求,展現了航天人開闊的視野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3日接受采訪時說,我國目前已成功發射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和16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導航工程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組網已順利實現,北斗導航系統在亞太地區的精度和級別不差于GPS全球定位系統。他表示,我國應加快制定完善導航產業的相關政策,
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并送入預定轉移軌道。 新華社記者 劉潺攝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有力托舉下呼嘯升空。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后落定,北斗
近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斗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的賀電中如此評價。 回首來路,不論是先驅者“燈塔計劃”的未果而終、雙星定位系
30號晚上9點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衛星經過約5小時42分鐘的飛行之后,于31號凌晨3點34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并于31日凌晨3點34分成功入軌,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實現了
在我們頭頂兩萬公里的太空,有一群星星,它們密布在中地球軌道,穿越無線世界實現精準定位。它們是中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是地理信息的“安全衛士”。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研制團隊在工作 2009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正式啟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工作。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作為衛星總體
“我們的總體目標是,要在2018年前后發射18顆左右的衛星,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左右要完成北斗全球系統的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 在6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了
6月23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發(胡煦劼 攝) 天為棋盤星作子,中國北斗耀太空。因技術原因推遲一周發射的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23日上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重啟”發射后成功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距“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不到20小時,中國航天再傳捷報。 7月10日4點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32顆衛星。這是北斗二號衛星的“替補隊員”。 與正進行全球組網的北斗三號衛星不同,本次發射的北斗二號替補星是區域導航系統備份星。它由中國航天
2月1日,15時2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成功發射第5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 消息傳來,作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譚述森欣慰地笑了。 “我的‘星齡’才20多歲,我
10日04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32顆北斗導航衛星。 近年來,隨著北斗全球組網大幕徐徐拉開,北斗三號衛星已成為我國衛星導航舞臺上的“主角”。不過此次任務,發射的卻是一顆北斗二號衛星。 記者從衛星抓總研制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這顆衛星將
美國空軍定于18日發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首顆新一代組網衛星“韋斯普奇”,以期實現更精確、更安全的定位。 美國國會下轄政府問責局推斷,軍方高調宣傳的這類性能升級2022年或2023年才能部分實現,緣由是地面控制系統的研發進度跟不上。 定位誤差將縮小至3米以內 “韋斯普奇”號人造衛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