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棟:解決實際問題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網站公布評選出2014年院士名單,76歲的張興棟名列其中,為今年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國人。 美國國家工程院媒體事務主管蘭迪·阿特金斯日前接受書面采訪時表示,選舉過程是嚴格保密的,張教授獲選主要是因為其“對肌肉骨骼的臨床實驗以及發展生物材料上的貢獻。” 科學很遠? 張興棟發現了骨誘導功能,將無生命的生物材料變成了有生命的組織和細胞。克服了用金屬、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頭帶來的腐蝕、排異、異物感等問題。 從發現骨誘導作用到被全世界廣泛承認,張興棟及其團隊經歷了漫長的18年。 科學很近! 如今,已經有10多萬例的病人使用了張興棟團隊生產的骨誘導材料,而全國90%以上的人造關節都在使用張興棟發明的材料涂層技術。 現在,張興棟正著力建立完整的生物材料誘導形成理論。不遠的將來,或許我們就能用生物材料誘導軟骨、血管壁等各種器官在受損后實現自身的永久性修復。 當選......閱讀全文
復旦大學陳興棟團隊發現195個國家和地區的肝癌發病模式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資料表明,2018年全球肝癌新發人數超過84萬,因肝癌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78萬。其中,約一半的肝癌新發病例發生在我國。毫無疑問,肝癌給全球和我國造成了極為沉重的疾病負擔。截至目前,多種因素已被證實是肝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
深圳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百億
深圳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百億元,并在血管系統材料上擁有不少優勢。這是記者從昨日在深召開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上獲悉的。 目前,深圳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百億元,并在血管系統材料上擁有不少優勢。這是記者從昨日在深召開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上獲悉的。 據了解,深圳是首批國家生物
興民鋼圈牽手巴斯夫研制新材料輪轂
興民鋼圈公告稱,將與巴斯夫聯手研發復合材料車輪輪轂項目。在此之前,興民鋼圈剛公布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院開發纖維增強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車輪。 根據協議,在產品的設計優化過程中,興民鋼圈從輪轂的性能及裝配角度,巴斯夫從最大限度發揮原材料性能的角度,雙方各自提出建設性意見,力爭以最優化的設
張啟發院士倡導這種“硬核”操作
7篇PNAS論文都帶中文署名! 自2015年起,發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7篇論文都帶有中文署名!這樣的硬核操作,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帶領的研究組。 該研究組最近一篇同樣操作的論文在PNAS上發表后引發關注,因為這樣的署名方式對于國內課題組來說并不常見。
張亭棟、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搞科研最忌“趕熱”和“跟風”
中國是世界上產鋼最多的國家,但在世界鋼鐵行業卻沒有享有相應的話語權。日前,在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攀談時,王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重引進、輕消化、缺創新’是中國鋼鐵行業的三大軟肋。” 今年74歲的王國棟,曾長期擔任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被譽為
王國棟院士:符合標準的高錳鋼電水壺對人體無害
近期,關于高錳鋼燒水壺會析出錳,讓人變傻、變癡呆、致癌的說法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廣泛傳播,甚至掀起了一波“換水壺”潮。高錳鋼電水壺真的會危害人體健康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冶金專家、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表示:“大家對高錳鋼電水壺有害健康的擔憂,主要表現為對錳中毒的誤解。錳中毒主要發生在通過呼吸系統攝入
姚檀棟院士:用“芯”記錄青藏高原的“天然檔案”
如果不看天氣預報,你還記得一周前的今天是什么天氣嗎?40年,甚至100年前,夏天下雨多不多?冬天下雪多不多? 為了破解人與自然、生命與環境氣候的密碼,有一群科學家一直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默默擔當著時光偵探,尋找大自然留下的氣候環境檔案。 9月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院士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張永山院士逝世-享年78歲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著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杰出教授先生,于2011年8月2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78歲。 張永山先生1932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國河南,美國國籍。1954年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系,1955年獲美國
張興贏委員: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76.shtm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各國紛紛按下‘快進鍵’,中國‘3060’雙碳目標和進程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雙碳目標的制定也是向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
方濱興院士憶高考:找到了自己的“導數”
方濱興 1977年12月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學習。曾任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信息產業部互聯網應急處理協調辦公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現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首席科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計算機學院首席學術顧問、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名
硬核!Nature官網報道,川大這項研究引領世界
用于骨和組織再生的醫療材料和器械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醫療選擇。我校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ERCB)是這一多學科交叉領域的世界引領者。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融合了材料科學、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我校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中國第一個致力于該領域
傅廷棟:一個下田上癮的院士-讓油菜成了寶
8月26日,即將年滿80周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在農業農村部油菜良種聯合攻關項目啟動會上,這位首席專家和參與項目的12家科研單位、9家企業的代表簽約,共謀油菜良種選育。 在我國油菜育種領域,無人不曉傅廷棟,即使在國際油菜育種界,他也是大名鼎鼎。 奉獻
李廷棟院士:應重視大洋勘探對陸地研究意義
開展大洋勘探對拓展戰略資源及推動海洋科學研究有不言而喻的意義,但其影響卻不僅限于此。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原院長李廷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洋勘探還有一項重大意義容易被忽視,即以大洋研究推動大陸研究,特別是通過大洋礦產資源勘探及其成果,推動陸地成礦地質理論
張明杰院士發表Nature綜述文章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3月18日的《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Mechanistic basis of MAGUK-organized complexes in synaptic development and si
張春霆院士:學術評價的評價
1 引言 學術評價者學術界之大事也,事關國家科技的良性發展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也關乎科研人員的入職、職稱的提升、資助和獎勵的獲取等切身利益,不可不察也。 2010年6月17日,英國著名刊物《自然》(Nature)以《評價的評價》為題發表了一篇社論,對本期中發表的三篇有關學術評價的文章加以介紹和
深圳心血管系統材料上優勢明顯
目前,深圳全市有從事生物醫用材料生產企業100多家,目前,深圳醫療器械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其中,生物材料產業規模達100億元,同時,深圳在心血管系統材料上有優勢。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2013年大會”21日在深圳開幕,結合目前生物材料領域兩大熱點——生物醫學材料和生物降解材料,大會特設“生物新
南京兩院士建造“竹別墅”-能抗八級地震
抗震環保竹樓 能抗八級地震、防水環保、四季冬暖夏涼……這樣一棟寬敞又高科技的竹樓您想住嗎?近日,由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設計,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院士等專家提供研發的竹質材料建造的江蘇“抗震安居示范房”在南京林業大學亮相。據介紹,這樣一棟竹樓會先在蘇南地區農民新村中推廣。 記者發現,兩
張彌曼院士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上海大學舉辦高端裝備與新材料技術與產業分會
?? 今天,高端裝備與新材料技術與產業會議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是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IEID)的六個分會之一,也是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主要活動之一。 本次會議匯聚來自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各國工程院院士及中國、美國、德國等國內外業界精英。中國工程院干勇院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
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院士逝世-享年98歲
九三學社杰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九三學社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原副省長,貴州大學原校長;我國著名冶金物理
姚檀棟院士:“一帶一路”戰略須加強科技支撐
“解決好‘一帶一路’地區資源環境可持續性的重大科學問題,是推動‘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目前針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配套措施絕大部分集中在經濟建設層面,在科學技術層面鮮有涉及。”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就如何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中加強科技支撐問題,提出了建議。
讓生物陶瓷“活”起來
生物陶瓷在軟組織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生物陶瓷可以是硬邦邦的陶瓷牙冠,也可以成為融入機體的“活”的材料。 不久前,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常江在國際學術期刊Materials Today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近年來生物陶瓷的研發進展。他表示生物陶瓷不僅能用
劉源張院士獲首屆中國質量獎
王勇國務委員為劉源張院士頒發首屆中國質量獎個人獎 12月16日,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國務委員王勇出席并為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頒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源張因在我國推廣、普及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做出突出貢獻,獲得首屆中國質量獎個人獎。
張杰院士: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習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上海視察時,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高效集聚創新要素。當前,我國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面臨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資本驅動創新
張杰院士:繼往開來的一代
30年來,我們也許走過不盡相似的道路,經歷過不盡相同的人生旅途,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我們都是77/78級的同學,從畢業到現在的30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我們這一代成長于10年浩劫,大多數人經歷過上山下鄉,盡管我們有過最困難的物質生活,最貧瘠的文
張鈸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當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上。科學技術在廣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斷創新,特別是以信息、生命、納米、材料等科技為基礎的系統集成創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驅動著經濟社會發展。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致20
張乾二院士:參與采集工程的感悟
2013年7月,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團隊,前排中間為張乾二。張乾二院士采集組工作照 2012年5月,得知自己入選了這批中國科協組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我深感榮幸,同時又感到惶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術工作者,并沒有做出什么特別的事。一生只力求探索自然規律和追求科學真理,不管教學上還是
張啟發院士等人PNAS發表水稻新成果
生物通報道:蟲害是全球范圍內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一個主要限制。寄主植物抗性通常是控制害蟲的一個關鍵策略,但是經常被新出現的昆蟲種群所克服。在自然界中,植物已經發展出了各種策略用于可持續的防御。近期,來自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了一個抗褐飛虱基因BPH9,并表明該基因位點的等位基
張杰院士:強激光焦點下的奧秘
11月21日,2021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舉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張杰院士獲頒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與其團隊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高能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和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 激光,是人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