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ana Berry;(插圖)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經過數十年的搜索,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小流星體對月球的沖擊,揭開了月球表面塵土飛揚的成因。阿波羅號宇宙飛船上的宇航員及其他許多航天器一直嘗試探測沙塵反射的陽光,卻從未成功。因此,月球大氣與粉塵環境探測器(LADEE)的科學家另辟蹊徑,利用一種機載儀器探測微米大小的塵土粒子。月球上的塵土粒子以每小時數千公里的速度沖擊機載儀器并在這一過程中蒸發。 LADEE以僅距月球表面幾十公里的高度環繞月球飛行,平均每隔1~2分鐘便會探測塵土效應,只有當流星雨沖擊月球引起大范圍的塵埃及碎屑時才會停止。另一方面,新視野號探測器將于明年7月飛過冥王星的一顆衛星,研究者通過LADEE的觀測能夠預測當探測器經過這顆冰矮星時,該星球上暴烈的沙塵天氣是否會對探測器構成威脅。 ......閱讀全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歐陽自遠院士發表演講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發表了題為“中國嫦娥月球探測計劃”的演講。本場報告會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的第107場報告會。 歐陽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要動員全國的科研力量,資源共享,把嫦娥一號獲取的科學探測數據毫無遺漏地分發給全國科學家研究與應用,進而實現繞月探測工程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科學產出。”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主任歐陽自遠,不止一次對《科學時報》記者說這句話。在7月8日舉行的繞月探
12月2日,嫦娥三號順利升空。十年的風雨兼程,十年的堅持不懈,探月之旅,今朝夢圓。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2004年1月,國務院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2013年12月,“玉兔號”即將登陸月球。從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中國航天人樹立的每一座里程碑,都寄托著國人翱翔太空
嫦娥三號任務器地正樣對接試驗。 地面應用系統嫦娥三號任務演練。 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發射時,中國科學院嫦娥三號任務有效載荷發射場試驗隊隊員們聚在一起,看著火箭緩緩上升,欣慰地鼓掌慶祝。回憶起這三個多月的日子,有效載荷發射場試驗隊隊長龐紅勛感慨良多:“個中艱辛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理解。”
我國已具備自主火星探測能力,有望在2013年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 這是記者從10月21日舉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的。當日,以火星探測為主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我國航天領域的主要專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討我國自主火星探測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認為:“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西安光機所作報告 11月6日晚,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祖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熱列的掌聲經久不息。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專程來到西安光機所,為所內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月球探測形勢與中國的嫦娥工程”的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6月3
X射線譜儀簡介編輯X射線譜儀設計有20路探測器,是此次載荷中探測器路數最多的系統,為有效預防多路探測器之間相互干擾,在硬/軟件設計中還專門設計了“隔離”探測器單元功能及對太陽監測器計數率的調閾指令,以提高探測器在軌長期工作的可靠性 [1] 。X射線譜儀指向月面,由16
新華網快訊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2日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新華網簡訊 新華網孟買10月22日電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2日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據印度電視臺的直播畫面,當地時間6時22分(北京時間8時5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9月19日在天津表示,按照“繞、落、回”三步走計劃,中國無人月球探測任務大約2017年左右完成。 歐陽自遠是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12次學術大會暨第23屆院士大會上作此表示的。 據歐陽自遠介紹,中國月球探測分為三個階段,即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
深空探測已成為未來航天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未來30年我國深空探測將如何布局?在9月16日召開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我國“嫦娥二號”衛星總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畫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測時間表: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2025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
今天,以“太陽系探測的科學與技術”為主題的首屆“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加強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科學、技術和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更好地推動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影響力。 首屆論壇組織委員
最近,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將在10年內建立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俄羅斯也宣布計劃于2031年首次載人登月,然后著手打造月球基地。我國已在今年透露,將發射嫦娥8號進行科學探測和試驗,以驗證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的可行性。由此表明,人類將在不久的未來掀起打造月球基地的高潮。 為何建造月球基地 所謂月球基地
五部委表彰探月工程突出貢獻者 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已取得圓滿成功,為表彰先進、激勵斗志,動員、團結和凝聚各方面力量,進一步組織實施好月球探測工程,為航天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人事部、國防科工委、國資委、總裝備部和中國科學院今天聯合對在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建設、發射、測控和科學應
隨著我國嫦娥四號任務順利進行,月球探測再次成為全球熱論的話題。事實上,月球從未遠離國際空間探測的焦點。2017年底,美國開始推進“重返月球”計劃,建設月球軌道空間站,并將其作為登陸火星的跳板。除美國外,近年來,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紛紛提出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堪稱百花齊放。2019年已經到來,各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有“嫦娥之父”之稱的歐陽自遠25日在江西南昌表示,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 當日,以“中國航天,探索宇宙”為主題的青云·墨子論壇在江西南昌市青云譜區舉行,歐陽自遠、龍樂豪、鄭永春、龐之浩4位知名院士專家齊聚于此,共話中國航天深空探測。
6月14日訊 今天,第三屆中科院學部學術年會在京西賓館舉行;同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在友誼賓館舉行各學部學術活動。兩院一百余位院士登臺作學術報告。 在第三屆中科院學部學術年會上,4位院士作綜合性大會報告,65位院士作專題性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
由國際宇航聯合會和中國宇航學會共同主辦的世界月球會議5月31日在北京開幕,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英國、意大利、印度、日本、韓國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59個航天相關領域研究機構與企業以及29所大學、6個非政府組織等航天專家和月球科學家群賢畢至,與東道主中國的同行們共襄這一首
深空探測不止步 科學奉獻慰平生 截至2010年,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從事地學研究已整整55個年頭。11月14日,這位從地質學與礦床地球化學開始,到從事地下核試驗研究,從開創研究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小天體撞擊、月球巖石和比較行星學等研究再到主持月球探測計劃的科學
11月26日,第十屆中意創新合作周在京舉行。在出席合作周航空航天分論壇時,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高工楊瑞洪介紹,在2020年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后,我國將開展火星任務、月球極區探測、月球科研站和月球基地建設、小行星探測等多個空間任務,這些任務都將向國際開放,為國際同行提供載荷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就嫦娥四號任務情況及我國后續深空探測計劃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采樣返回技術,2019年年底前后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
目前正環繞月球運行的嫦娥二號衛星,將在半年的既定時間內,完成四項科學目標:獲取分辨率優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這四大目標,將在嫦娥一號科學探測結果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豐富、準確的探測數據,為后續月面軟著陸及深空探測任務奠定重要的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詩人蘇軾在世,至少在今晚,他的詩句或許不會如此惆悵。 14日晚間,“嫦娥”攜帶著“玉兔”,安全平穩著陸月面,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按照中國科學家的說法,其落月地點虹灣恰好就是中國古人所稱的廣寒宮所在地,而古老傳說
為推動中科院沈陽分院與東北大學的科教合作,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文化和科普知識在沈陽分院系統的傳揚,6月19日至20日,沈陽分院特邀請歐陽自遠院士來沈,分別在東北大學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舉辦了兩場院士報告會。沈陽分院副院長韓恩厚、東北大學黨委書記孫家學、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工程院
《瞭望》新聞周刊從國防科工委獲悉,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實施。 目前,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通過評審出廠,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發射,衛星預期在軌運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測也已通過論證。 以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空間探測活動已
昨日,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介紹了我國太空探索領域諸多規劃。 據悉,我國將于2020年和2028年進行兩次火星探測任務。 月球探測 建設無人和載人月球科研站 今年12月,我國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以此為起步,我國月球探測第四期
圖為我國獨創的四輪三軸月球車 2013年,由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華牌”月球車將乘坐“嫦娥三號”探月衛星“親近”月球。目前,該月球車已制造完畢。 中國航天關鍵靠自力更生 日前,在重慶向各大高校學子作主題為《嫦娥一號與深空探測》的報告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