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二倍體野生種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際花生基因組計劃(International Peanut Genome Initiative, IPGI)——由多國作物遺傳學家參與的國際團隊,于2014年4月2日宣布,歷經數年努力后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個花生全基因組測序。新測定的花生基因組序列將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植物育種者使用,來促進花生的品種選育工作。 花生(Arachis hypogaea),也稱作長壽果,在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上,都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全球范圍內,每年的花生種植面積大約2400萬公頃,產量約4000萬噸。 喬治亞大學(UGA)農業和環境科學學院應用基因技術中心主任兼IPGI主席Scott Jackson指出:“花生作物不論在美國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非常的重要。在許多地區,它是家庭的主要熱量來源和農民的經濟作物。” 印度半干旱熱帶作物國際研究所的植物遺傳學家Rajeev Varshney指出:“培育更加耐旱、抗......閱讀全文
科學家破譯茶枝柑基因組遺傳圖譜
茶枝柑屬于蕓香科柑橘屬寬皮橘物種,是歷經700多年馴化栽培的柑橘變種,其果皮制干即為中藥“廣陳皮”,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多甲氧基黃酮是“廣陳皮”中關鍵的藥用成分,但目前對其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及調控機制知之甚少。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廣陳皮”活性成分合成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多組學技術
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領銜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
3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題為Draft genome of the wheat A-genome progenitor Triticum urartu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首次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草圖繪制,比較全面地揭示了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征,對未來
遺傳發育所等解析鹽芥全基因組序列
鹽芥是十字花科鹽芥屬的一種鹽生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研究中所常用的模式植物擬南芥親緣關系較近。鹽芥具有作為模式植物的一系列良好特征,如個體較小、生活周期短、自花授粉、種子量大、基因組較小,而且易于轉化。最重要的是,鹽芥具有對高鹽、干旱和低溫等非生物脅迫極高的耐受能力,這使其成為研究植物耐受非生物脅迫
遺傳學大牛Science重磅成果:改寫活體基因組
遺傳密碼通常包含64個密碼子, 但現在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同事們設計出了只包含57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基因組。在發表于8月18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該研究小組描述了這一計算機生成的基因組,并報告了在實驗室中合成它的第一階段。 論文的共同作者、哈佛大學George C
JAMA-Pediatrics:母親孕期吃花生寶寶對花生過敏機率較低
據“中央社”12月23日報道,美國權威醫學期刊23日指出,母親孕期吃花生,小孩對花生過敏的機率會比較低。 這是由于子宮內的早期接觸,產生對食物的自然耐受能力。但食用前提是,母體不會對花生過敏。 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對象是820
給花生找野親戚增強抵抗力
現代花生是在5000至10000年前“創造”出來的。當時兩個二倍體祖先偶然相遇,變成四倍體。當馴化的花生走遍世界各地,出現在從亞洲到非洲再到美洲的美食中時,野生的親戚們卻呆在南美洲的家里。 在進化過程中,現代花生失去了其遺傳多樣性和抵御真菌、病毒的能力,但獲得的品質使自身變得實惠、美味且能可持續
Nature:GWAS尋找對花生過敏的答案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美國兒童進行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GWAS)分析,鑒別出了其對花生過敏的特殊基因簇;Xiaobin Wang教授說道,我們一直猜測存在某些基因使得個體對花生過敏,而如今我們通過進行
今夏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國學者再立新功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都是進化的功勞。大航海時代,科學家們揚帆遠航去探索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如今,科學家們正在測序技術的幫助下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秘。The scientist雜志對近期最熱門的一些基因組測序成果進行了盤點,我國學者參與的兩項測序研究格外引人注目。 種屬:虎鯨(Orcinus orc
花生酸的工業用途
進一步加工為皂、酯、胺和季銨鹽,用于制取洗滌劑、個人護理用品、潤滑劑、照像材料、潤滑油添加劑等。
北京基因組所實現對大樣本全基因組數據的群體遺傳學分析
計算基因組學旨在發展理論和方法學,對基因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提取信息。其中對遺傳多態性,如基因頻譜、單倍型結構等進行建模,利用群體基因組水平的遺傳變異數據來推斷群體的歷史和變遷是群體遺傳學的核心內容。傳統的群體遺傳學分析方法通常基于小樣本數據,所推斷的多為相對古老的歷史事件,例如,被廣泛應用的L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最新發展起來的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及定向育種的重要手段。在植物中實現基因組編輯的常規方法是將序列特異性核酸酶(如CRISPR/Cas9)的編碼DNA轉化植物細胞,穩定表達進而實現對目的基因的定點編輯。這種情況下,CRISPR載體整合在植物染色體中,需通過后代分離獲得不含CRISPR/
全球最大遺傳基因中心落戶光谷-共建基因組中心
?????? 一只被植入個性化基因用于醫學實驗的“小白鼠”,售價從數十美元到上千美元不等。這種小鼠需從國外引進的歷史即將改變。昨日,全球最大的遺傳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美國杰克森實驗室聯合武漢菲沙基因落戶武漢光谷生物城,共建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 根據協議,武漢菲沙基因將投資10億元,把杰克森實驗室最先
健康個體全基因組測序,竟發現罕見病遺傳風險!
全基因組測序涉及對個體DNA中30億個堿基的分析,是一項先進的生物技術,這項技術將迎來預測和預防疾病的新紀元。 然而,對健康人群使用基因組測序是有爭議的,因為沒有人完全確定具有稀有遺傳病風險的變異以及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將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在哈佛醫學院研究員6月26日發表的一篇新文章中,報告了
Nat-Commun:全基因組測序剖析腎癌形成的遺傳結構
近日,來自麥基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腎癌發病的遺傳結構,或為揭示馬兜鈴酸暴露和腎癌的發生率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定的依據,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文章中研究人員主要對一種名為透明細胞癌的腎癌進行研究,透明細胞癌占所有成人細胞癌的2.4%,每年
健康個體全基因組測序,竟發現罕見病遺傳風險
全基因組測序涉及對個體DNA中30億個堿基的分析,是一項先進的生物技術,這項技術將迎來預測和預防疾病的新紀元。 然而,對健康人群使用基因組測序是有爭議的,因為沒有人完全確定具有稀有遺傳病風險的變異以及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將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在哈佛醫學院研究員6月26日發表的一篇新文章中,報告了
遺傳發育所在植物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最新發展起來的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及定向育種的重要手段。在植物中實現基因組編輯的常規方法是將序列特異性核酸酶(如CRISPR/Cas9)的編碼DNA轉化植物細胞,穩定表達進而實現對目的基因的定點編輯。這種情況下,CRISPR載體整合在植物染色體中,需通過后代分離獲得不含CRISPR/
《AJHG》:孤獨癥基因組計劃發表遺傳學發現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兒童發育障礙中最為嚴重的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世界“孤獨癥”兒童患者約3500萬,中國約有60至180萬患兒,也有學者認為目前中國可能有150萬至780萬患兒。 孤獨癥基因組計劃(Autism Genome Project,AGP)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
首個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助力玉米遺傳改良
?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特征 ? ?受訪者供圖8月24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洪山實驗室玉米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利用721份玉蜀黍屬材料的基因組數據,構建了首個玉蜀黍屬“超級泛基因組(super pan-genome)”圖
Cell: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遺傳多樣性
遺傳的歷史就書寫在現代非洲人的DNA中,但還需要一些調查工作來對其進行注釋。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志封面上的一篇報道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并破解了一些必定涉
遺傳發育所揭示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
遺傳與變異是物種進化的基礎。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則通過創制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在施加一定選擇壓力下能夠快速獲得目的突變體。
批發市場包裝花生質量堪憂香飄飄花生檢出致病菌
市食品辦昨日發布本周下架信息,共有8種食品不合格被責令下架處理,有4種都是花生。其中,有一種“香飄飄”花生含有食品中不得含有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市食品辦方面稱,朝陽區崔各莊鄉來廣營北路的朝來萬通農貿綜合批發市場包裝食品區4-1、2攤位銷售的“香飄飄”原味香辣
放心大膽吃花生-便攜式花生蛋白檢測器問世
一家名為Nima的公司推出了同名便攜式花生蛋白傳感器。幫助那些遭受花生過敏的用戶避免因為過敏造成的呼吸困難。Nima花生傳感器的創建是為了解決這一特殊問題,減輕花生過敏的精神負擔。它看起來很像一個飯團,這款傳感器可以檢測出食物當中百萬分之10的花生蛋白。 它經過了真正的科學測試,所以不僅僅是空
花生內含有的花生凝集素與癌癥擴散有相關性
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發現, 花生內的一種成份會刺激體內癌細胞的擴散、提高癌細胞的存活力。 在研究的第一階段,科學家發現花生中存在一種被稱為花生凝集素(PNA)的蛋白,主要存在于癌變前期和癌細胞上,這種蛋白被結合到一個特定的糖鏈上,與血液內腫瘤細胞表面表達的一個更大的蛋白分子相作用。研究顯示,這種
研究揭示棉花異源四倍體重復基因組的進化分歧
棉田豐收? ? ?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方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單位在全基因組水平探討了四倍體棉種的多倍化、適應性進化與馴化,揭示了棉花多倍化及人工馴化過程的遺傳變異基礎,為其他農作物多倍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棉花育種創新提供了
研究揭示棉花異源四倍體重復基因組的進化分歧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方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單位在全基因組水平探討了四倍體棉種的多倍化、適應性進化與馴化,揭示了棉花多倍化及人工馴化過程的遺傳變異基礎,為其他農作物多倍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棉花育種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種質資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美國國
基因組所有關高原低氧適應遺傳研究論文在PNAS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曾長青研究組,通過與英國、愛爾蘭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研究合作,發現了藏族人群能夠適應高海拔地區低氧環境,并且免于罹患高原疾病的一個重要遺傳機制——EPAS1基因的多態性。其相關研究成果已于6月7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網絡版發表。 該
基因組“暗物質”挑戰遺傳學中心法則?
1953年,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標志著近代分子生物學的誕生。1957年,弗朗西斯·克里克進一步提出了經典的遺傳學中心法則,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對于非編碼RNA的認知極大豐富了人類對中心法則的理解。從廣義上講,非編碼RNA在真核生物轉錄組中占據了非常大的部分,包括小RNA、
遺傳學大牛Nature子刊發布基因組編輯新工具
生物醫學研究和基因治療需要非常精確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個重要成果十一月二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著名遺傳學George Church和Luhan Yang。 近年來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特
古基因組揭示陜北石峁文化人群母系遺傳結構
石峁人群與其他古人群的遺傳分析。(課題組供圖) ?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稱“古脊椎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
基因組所最新成果揭示精子對遺傳使命的新貢獻
20世紀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證實了遺傳的物質載體是DNA,DNA序列可以穩定地從父母遺傳到子代中去,從而使物種得以延續。但如果僅僅只是DNA序列的遺傳,難以解釋為什么一個受精卵細胞可以發育成一個包含多種不同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復雜生命個體。 最近20年的研究發現,表觀遺傳信息通過有序地開啟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