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7日下午,尼泊爾總理蘇希爾·柯伊拉臘在加德滿都會見到訪的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一行,雙方就促進兩國關系發展及加強科技教育領域合作進行了交流。 柯伊拉臘表示,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目前尼泊爾政府正在努力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有許多經驗值得尼泊爾學習借鑒。作為友好鄰國,尼中兩國在各領域保持著密切交流與合作,感謝中國對尼泊爾政治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力支持。 白春禮向柯伊拉臘介紹了此次訪尼取得的成果。他說,近年來中尼兩國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促進雙邊關系進一步發展。此次訪問期間,中國科學院與尼泊爾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希望以此促進雙方在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尼泊爾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當天,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第三極環境加德滿都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特里布文大學簽署了儀器捐贈備忘錄。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院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7日在加德滿都簽署兩項合作備忘錄,旨在加強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災害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山地災害和環境所兩個單位分別與特里布文大學相關院所簽署了這兩項備忘錄。 到訪的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簽字儀式上說,目前有幾十位來自
成都山地所與中鐵二院在川藏鐵路沿線開展聯合野外科學考察崔鵬院士等在中巴公路改擴建工程現場處置堰塞湖災害 當一家科研機構決定向“改革”要發展動力的時候,必然要經歷一個“重新審視、痛定思痛”的艱難歷程。 他需要再次回答“什么是特色”、“主戰場在哪里”、“需求如何帶動學科發展”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并得讓
國際科技合作早已不是個新鮮事兒。 30年來,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護知識產權、遵從國際慣例”的原則下,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突飛猛進。 然而,在林林總總的科技合作內容中,卻總不如一個“民生”來的更為觸動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中“民生”這桿大旗。 堰塞湖處置、
9月12日至15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山東省海洋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承辦,第五屆海洋腐蝕與控制國際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召開。 本屆研討會有東京工業大學、北海道大學、尼泊爾大學、
9月12日至15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山東省海洋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承辦,第五屆海洋腐蝕與控制國際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召開。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副局長謝冰玉,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
創新引領“一帶一路” 位于北非東部的埃及,沙漠與半沙漠約占其全境面積的95%。強光照、高風速和豐富的生物質能蘊藏,使得埃及擁有發展新能源的“地利”。但受技術水平等因素制約,埃及目前沒有一條完整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線。隨著“中國—埃及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在埃及落地生根,這一狀態有望在今年夏
1月12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尼泊爾姜味草、喜馬拉雅耳稃草4個分布于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棱子芹、線葉球蘭、尼泊爾菊三七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近日,該成果以《西藏種子植物分布新資料》為題發表在《生物多樣性》雜志。 2013至2
近日,喜馬拉雅地區“科西河流域跨境項目”國際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中國、尼泊爾和印度的20多名專家圍繞流域水災害、水環境和區域社會經濟、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旨在加強流域的協調管理,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科西河發源于喜馬拉雅中部,流經尼泊爾、印度,是南亞地區極為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該
今天(11月2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通氣會,宣布由中科院、俄羅斯科學院、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哈薩克斯坦科學院、吉爾吉斯科學院、塔吉克斯坦科學院、巴基斯坦科學院、波蘭科學院、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斯里蘭卡盧胡那大學、國際山地中心,以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十二家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
在當前羊肉價格不斷攀升、羊毛織品價格下跌之時,一項突破性的新研究利用先進的遺傳測序技術,重寫了綿羊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育種及交易的歷史。研究發現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當代牧民維持或恢復對于食物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一些有價值的性狀)。 這一發表在《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獲悉,首屆“一帶一路”科研機構科技論壇將于本月7日—8日在北京舉行。屆時中外科學家將以“攜手科技創新,促進協同發展”為主題展開研討。 本次論壇的聯合主辦方包括中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波蘭8國的科學院,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斯里蘭卡盧
第三屆亞洲模式比較計劃(MICS-Asia III)第五次東亞大氣模擬研究國際研討會于2月19至21日在福建廈門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廈門城市環境研究所協辦,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APC)和空氣質量模擬研究聯合國際中心(JICAM)承
評出25項重大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院“十二五”期間25項通用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表示,“十二五”期間,中科院牢記使命,恪守定位,踐行新時期辦院方針,堅持“三個面向”,深入實施“創新2020”和“率先行動”計劃,凝聚共識,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在青藏高原南緣喜馬拉
編者按:近年來,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推動中國科技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漸成為一個融合與開放的重要樞紐。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推出系列報道,介紹中科院在參與并引領國際研究計劃、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會議、增強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組織話語權,以及引進國外智力、提升大型科學裝置引智與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在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方面須先行一步,2020年要初步實現“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目標,到2030年要全面實現這“四個率先”。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日在北京舉辦部長茶座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公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
生物質燃燒不僅對當地氣候、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干擾,還可通過大氣環流對青藏高原冰凍圈產生深刻影響。由于缺乏系統的觀測,南亞生物質燃燒的基本特征和來源尚不明確。日前,中科院青藏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以及國際山地發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在南亞大氣氣溶膠中生物質燃燒的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相關成果
灌樹蛙屬Raorchestes由Biju等學者于2010年建立,隸屬于樹蛙科Rhacophoridae,該屬物種的體型較小,體長15-45 mm,常棲息于灌木叢中,繁殖方式為直接發育,即蝌蚪在卵內完成變態過程,直接孵化出幼蛙。該屬包含68個物種,其中多數物種分布在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脈),此外還
11月7日,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記者韓霽 攝 科技創新如何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和共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1月7日在京開幕的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世界37個國家的350多名科技界人士,大家圍繞“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共同關心的話題——科
開幕式與會代表合影 冰島總統和嘉賓為開幕式點燈 TPE聯合主席在主席臺 2013年4月1至3日,第四屆“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資深專家研討會在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府德拉敦召開,由瓦迪亞喜馬拉雅地質研究所(Wadia Institute of Himalayan Geology)承辦
1953年,來自尼泊爾的夏爾巴人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和登山愛好者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ellary)首次登頂了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從此,夏爾巴人成為聞名世界的登珠峰能手。在尼泊爾,他們通常以給登山愛好者當背夫或向導為生。夏爾巴人主要居住在尼泊爾的昆布地
青藏高原及其鄰近的中國西南山地是現生鼠兔的分布中心,這一區域的鼠兔物種占整個類群物種數量的1/3以上(Hoffmann & Smith, 2005)。盡管如此,鼠兔的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并沒有對這一區域的鼠兔多樣性予以足夠的重視。最近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的鼠兔物種多樣性被低估,
“大家從這所距離科學最近的學府走進社會,不要追求權力的絕對掌控,不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你們要擁有的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今天(7月5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在國科大2017年學位授予儀式上對畢業生代表們表示,希望他們“以文化自信為人,以謙卑包容處世,以科學務實工作
由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的“發展中國家科技數據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培訓班” 于7月15日至31日在網絡中心舉行。 “發展中國家科技數據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培訓班”以我國尤其是中國科學院在科技數據管理與共享方面的
科學界對于家犬的起源和馴化一直爭議不斷。近日,中科院院士張亞平帶領團隊發現,家犬中亞起源的假說與基于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分析的家犬東亞南部起源模式相沖突。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5年,美國學者Shannon等人通過分析大量的家犬群體全基因組DNA芯片數據,提出了家犬
2012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現場考察指導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科學院《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建設成效評估》發布會。 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橫亙在中國山區面前的問題,讓陸域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區、40
白春禮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供圖)會議現場(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供圖) 11月9日,2019中國(浙江)全球科技精準合作交流會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青年科學家研討會在杭州舉行。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浙江省省長袁家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利斯、巴基斯坦科學院前秘書長扎布塔·辛
記者從9月17日在青海西寧開幕的第四屆干旱半干旱環境對地觀測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目前,中國科學院已幫助10個國家安裝部署了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自主研發的虛擬地面站。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建波介紹,“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遙感技術處于起步階段,而建設一個衛星地面站需要
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過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這6個省區留下了一群真菌“獵人”的足跡。他們克服高原反應和各種挑戰,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標本,挖掘出許多小菌種中潛藏的大價值。 這些成果來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資源與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