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通常用鉑金充當催化劑。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用一種天然酶代替昂貴的鉑金作催化劑,成功使燃料電池的發電能力提高到原來的1.8倍。 九州大學教授小江誠司等研究人員使用的酶是含鐵和鎳的氫化酶。氫化酶是自然界厭氧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金屬酶,但是,多數氫化酶一旦接觸到空氣中的氧,其催化能力便會減弱。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人員挑選出在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中生活的某種微生物,并從其體內篩選出在有氧環境中也能穩定發揮作用的氫化酶。 日本研究人員4日在德國《應用化學》周刊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將這種穩定的氫化酶涂到碳素纖維表面,開發出了可制作燃料電池電極的材料。實驗表明,與使用鉑金作催化劑的燃料電池相比,使用氫化酶催化劑的燃料電池的發電能力可提高到前者的1.8倍。同時,新催化劑單位質量的催化能力是鉑金催化劑的630多倍。 鉑金埋藏量有限,價格高昂,成為制約燃料電池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上述新成果為研發性價比更高的燃料電池提供了新思路。......閱讀全文
燃料電池通常用鉑金充當催化劑。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用一種天然酶代替昂貴的鉑金作催化劑,成功使燃料電池的發電能力提高到原來的1.8倍。 九州大學教授小江誠司等研究人員使用的酶是含鐵和鎳的氫化酶。氫化酶是自然界厭氧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金屬酶,但是,多數氫化酶一旦接觸到空氣中的氧,其催化能力便會減弱。為解
“腎透明細胞癌”綜合分析成果發布 “癌癥基因組圖譜”聯合課題組報告了對超過400個“腎透明細胞癌”樣本所作的一項基于基因組、DNA甲基化、RNA和蛋白質組定性的綜合分析。這些數據顯示了PI(3)K/AKT通道中的頻發突變,說明該通道也許是一個潛在的治療目標;同時也顯示了與“染色質相關蛋白”
日前,首屆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化學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綠色化學的先驅者Paul Anastas博士和領軍人物如佟振合院士、Klaus Kümmerer、李朝軍、Shu Kobayashi、張鎖江、趙宇亮、韓布興、James Clark等綠色化學領域的“big names”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綠色化學和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8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采用鐵基催化劑快速、高效分裂氫氣發電,使燃料電池的成本大大降低。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在線版上。 該實驗室分子電催化中心帶頭人、化學家R.莫里斯·布洛克說,現在燃料電池采用鉑作為催化劑
超分子光化學研究團隊研制出了這種高效催化劑。光一照射氫氣就產生,光照停止氫氣也停止,待再照射時氫氣又出來了。催化劑不再一上陣就“犧牲”。 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制氫,長久以來被視為“化學的圣杯”。最新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研究員吳驪珠團隊在摘取這只圣杯的道路上,邁出
吳驪珠 超分子光化學研究團隊研制出了這種高效催化劑。光一照射氫氣就產生,光照停止氫氣也停止,待再照射時氫氣又出來了。催化劑不再一上陣就“犧牲”。 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制氫,長久以來被視為“化學的圣杯”。最新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
美 國 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橫穿美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攀高,低溫制造晶體硅,研制可拉伸或折疊電池,新催化劑讓制氫過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號從舊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達紐約,完成橫穿美國飛行。 6月,萊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制出一款基于
氫不容易存儲和運輸,這是其作為燃料使用的主要障礙。而德國生物學家發現一種酶,可以用作高效的催化劑將氫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為甲酸,從而找到了一個安全高效的氫氣保存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志上。 氫氣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未來替代能源。為了更加容易直接處理氫,人們一直在考慮替代方法,其中之
人們耳熟能詳的納米技術早已經與化學、物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發生奇妙的交叉和融合,為這些領域支撐起更大的發展空間。而材料科學作為另一個激動人心的領域,直接影響著建筑、汽車、衛生保健、電子產品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在能源短缺、氣候變暖的今天,納米和材料科學肩負起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環境的重要使命,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