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大規模,國際化的研究揭示,攜帶BRCA2基因缺陷的吸煙者在他們的一生中,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會患上肺癌。 科學家宣布,肺癌和特定BRCA2基因缺陷之間的一個以前未知的聯系,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BRCA2基因缺陷,最出名的是其在乳腺癌的作用,其增加患肺癌風險約1.8倍。而新的研究表明:BRCA2基因缺陷吸煙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患上肺癌。在英國,約10萬成年人吸煙,這意味著高達約20萬成年吸煙者存在BRCA2基因缺陷,即BRCA2 c.9976T 。 倫敦癌癥研究學院研究人員,比較了11,348名歐洲肺癌患者與15,861名沒有此疾病人的DNA,尋找他們DNA的特定差異。 BRCA2缺陷已知會增加乳腺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癥的風險,尤對于最常見的肺癌的分型--鱗狀細胞肺癌更明顯。 研究人員還發現鱗狀細胞肺癌相關的第二個基因CHE......閱讀全文
一項大規模,國際化的研究揭示,攜帶BRCA2基因缺陷的吸煙者在他們的一生中,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會患上肺癌。 科學家宣布,肺癌和特定BRCA2基因缺陷之間的一個以前未知的聯系,相關研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BRCA2基因缺陷,最出名的是其在乳腺癌的作用,其增加患肺癌風險約
來自美國波士頓和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一種特殊的基因能夠抑制小鼠肺癌進程的關鍵步驟。研究人員將這些發現公布在8月5日的《自然》雜志的網絡版上。這種叫做LKB1的基因在小鼠中不但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腫瘤抑制基因,而且其功能還可能比其他已知的抑制因子更加強大。 原文檢索:Natu
抗氧化劑(Antioxidants)是一類能幫助機體捕獲并中和自由基,從而去除自由基對機體傷害的一類物質,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抗氧化劑在人類機體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爭議,有些人認為抗氧化劑對機體有益,其能夠幫助降低癌癥風險,還能夠幫助抵御神經變性疾病;而有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抗氧化劑對癌細胞的益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在生物學方面有了極大的突破,并將其科技技術運用于生活當中并逐漸提升對自我的關注。甚至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體檢,都能夠細致到基因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基因測序這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樣的狀況。 你考慮過檢測自己的基因嗎? 現在在美國隨便就可以找到一家為你提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在生物學方面有了極大的突破,并將其科技技術運用于生活當中并逐漸提升對自我的關注。甚至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體檢,都能夠細致到基因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基因測序這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樣的狀況。 你考慮過檢測自己的基因嗎? 現在在美國或中國隨便就可以找到一家
編者注: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在生物學方面有了極大的突破,并將其科技技術運用于生活當中并逐漸提升對自我的關注。甚至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體檢,都能夠細致到基因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基因測序這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樣的狀況。 你考慮過檢測自己的基因嗎? 現在在美國隨便就可以找到一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大多數癌癥與環境或生活方式并無直接聯系。 科學家發現,多數癌癥的病因應該歸咎于壞運氣,而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基因缺陷。 多年來,衛生專家警告稱,腫瘤的出現與不良的生活作息,運動
2017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與《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家委員會聯合選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其中腫瘤的無創診斷技術成功入選并榮膺榜首。腫瘤無創診斷技術即液體活檢(liquid biopsies)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在攻克腫瘤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與傳統的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備實時
癌細胞是異常的體細胞,它們繁殖迅速,有不斷復制和生長的能力。這種生長不受控制的異常細胞就會導致腫瘤的形成。腫瘤能不斷地生長,其中有些腫瘤被稱為惡性腫瘤,它們可以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有很多的不同點。癌細胞不會像正常細胞一樣衰老,具有不斷分裂的能力,也不會回應身體發出的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癌細胞是能夠快速繁殖再生的異常細胞,這種不受遏制的細胞生長速度會促使組織塊和腫瘤的生長及惡化。腫瘤持續生長惡化,其中一些被稱為惡性腫瘤,它們可以從一個部位擴散到其它地方。癌細胞于正常細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表現。癌細胞不會生物性老化,可以持續分裂,也不會響應細胞終止的信號。 以下關于癌細胞十個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哈佛大學科學家與丹麥和芬蘭研究員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至少有22種癌癥屬于遺傳疾病,會在家族之間世代相傳。 根據這項大型研究的結果,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癥是遺傳的。家族遺傳風險最高的包括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和腸癌。科學家發現,如有同胞手足得這些癌癥,其他兄弟姊妹得同樣癌癥的風險會提高33%。這是有史
研究人員已解開30種最常見癌癥的DNA秘密,使我們離了解它們的起因更近一步。癌癥是由DNA突變造成的。 有些癌癥是由煙草、日光或衰老等明顯因素造成的,但許多癌癥原因依然是未知數。 科學家有望了解腫瘤DNA的遺傳密碼模式,例如由吸煙造成的肺癌等。但其他原因令人吃驚,例如科學家認為一種有助于我們抵抗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為提高機體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成為癌癥治療中最令人振奮的突破。但在紐約最近的一次科學會議上,排得滿滿的議程表明,在宣告人類對抗癌癥的戰爭終獲勝利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什么是推動免疫系統運轉的最佳方法?免疫治療對各種癌癥患者都起作用還是只能針對少數幸運者?有沒有一種方法
本年度1月份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強調了某些組織的特異性癌癥風險要高一些,它和該組織干細胞分裂壽命的數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而本月16日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報導反駁了這個觀點。認為對癌癥風險的嚴重影響是外在因素。 之前Science上的文章得出的結論認為癌癥的成因主要是 “壞運氣”
第二軍醫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腫瘤外泌體RNAs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中性粒細胞促進了肺轉移前微環境形成。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8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曹雪濤現任職浙江大學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采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于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更加關心和注重自身
基因檢測能“解碼生命”嗎 花上幾百元,收到一個基因試劑盒,采集一點唾液或血液,再寄回基因檢測公司進行檢測。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得到一份關于自己基因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患病風險、祖源信息、天賦技能、情緒社交……最近,這類基因檢測在網上很火爆,不少網絡紅人都有推薦。隨著生活水平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歸因于隨機DNA復制錯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證據證實隨機的不可預測的DNA復制“錯誤”導致將近三分之
為什么人會患上癌癥?因為他體內有一小撮細胞在不受控制地瘋狂生長。為什么這些細胞失控了?因為它們發生了突變,多個突變積累最終導致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但這些突變是哪里來的呢? 多年以來,健康專家告誡道,癌癥的出現是因為糟糕的飲食、缺乏鍛煉或遺傳自父母的基因錯誤。英國政府甚至建立了“十萬基因組項目”
來自天津醫科大學、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及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繪制出了中國人群胃癌(Gastric cancer)的突變圖譜,并探討了其對于預后和治療的意義。研究結果發布在1月1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醫科大學名譽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癌癥病例300多萬例,220萬人死亡,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癌癥發病率排在前5位的,在男性中分別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大腸癌;女性中分別為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和肝癌。在中國排在最前面的致癌因素分別是環境因素、慢性感染、吸煙等。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診斷出癌
腫瘤個性化治療意為靶向某位患者腫瘤特定的基因特征,而腫瘤免疫治療指的是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來控制腫瘤。將這兩種表面上看起來不同思路的治療策略加以融合,便發展出一種新的治療理念,即個性化腫瘤免疫治療。深入了解患者腫瘤基因突變中能夠影響抗腫瘤免疫的部分,能夠預判患者的免疫治療療效,或指導免疫治療藥物的
不久前,《自然》發表的一組重磅研究,同期刊發的三篇論文共同發現,癌細胞和神經細胞竟可以形成所謂的“突觸”連接直接相互作用,從而促進致命腦瘤的生長,并且讓癌細胞變得更具侵襲性。這一事實和其他一些證據強有力地表明,神經元是腫瘤微環境的關鍵組成部分。 那么,好好兒的神經細胞,怎么會在腫瘤微環境里生長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8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9年,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里,世界頂級醫學期刊Lancet雜志的影響因子再創新高(2017年IF:53.254),那么在這一年里,Lancet雜志上又發表了哪些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呢?時至歲末,小編帶你一起去學習一下!圖片來
盡管已經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對于營養補充品是否能夠真的提高健康水平,研究者們還是無法達成一致的觀點。 1911年,波蘭生物化學家Casimir Funk發現在那個時候很神秘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腳氣病在某些地區更加常見,這些地區的人們的主食是去殼的大米。于是,他用一組患病的鴿子進行了實驗,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