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院士:為國奉獻是一種單純的堅持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 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臺工作回國當LAMOST項目“敢死隊長”,到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崔向群把為國奉獻作為一種單純的堅持,將畢生才華獻給了中國科學事業。 學有所用:哪里用得上,就到哪里去 年過六旬的崔向群沒想到,當年愛看《十萬個為什么》的小姑娘,會“磨”一輩子鏡子。 1975年,24歲的崔向群從華東工程學院光學儀器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大型飛機制造廠。 為了學有所用,她把目光投向了大茅山深山溝里的軍用光學儀器廠,堅持要求改分配。 飛機廠在省會,不少大學生做夢都想分在那兒,而那個光學儀器廠,從南昌出發要走三天,乘一趟火車倒兩趟汽車。廠干部看到年輕姑娘分來很驚訝,但崔向群說:“好多同齡人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我學到東西不能不用。” 到了......閱讀全文
崔向群院士:我國應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了崔向群。 崔向群認為,在大型天文儀器研究領域,中國人應該有充分的自信,走自主研發
崔向群:“鏡”觀星辰 人生無悔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
崔向群代表追問大科學裝置“欠薪”的尷尬
“2014年,我們就已經欠了國家天文臺2000多萬,到現在只會更多。” 3月5日,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說起了“欠錢發薪”的事理直氣壯。 作為主持建設LAMOST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她一直沒弄明白,為啥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 LAMOST全稱“
崔向群院士:為國奉獻是一種單純的堅持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 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臺工作回國當LAMOST項目“敢死隊長”,到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崔向群把為國奉獻作為一種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 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器。這對國產儀器的發展、基礎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也在科學儀器方面對國外形成依賴,使國
崔向群代表 :供給側改革應包括科學儀器
“供給側改革應該包括科學儀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稱,現在大部分科研儀器都是進口的,長此以往將不利于自主創新。 近年來,我國對科研領域的投入大大增加。一些科研單位購買儀器時,只買進口的,即使價格比國內的貴上十多倍也無所謂。有人調侃,科研經費一撥,大部分錢都跑到國外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 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器。這對國產儀器的發展、基礎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也在科學儀器方面對國外形成依賴,使國家有技術
LAMOST望遠鏡巡天已獲光譜150萬條
“LAMOST望遠鏡從去年9月開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觀測到光譜150多萬條。”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崔向群代表今天(3月1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了國家大科學裝置——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的最新進展。 我國投資3億元建成的L
中國大科學裝置:崔向群院士的三個煩惱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后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借助于激光干涉引力
國產測光望遠鏡年底將登上南極最高點
記者8月21日從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制的4架口徑為14.5厘米的測光望遠鏡將在今年年底登上南極最高點冰穹A,用于南極天文觀測選址工作。?中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中國已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2005年初,以中山站作為中轉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