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8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由該局生態環境保護司組織實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2014年第一航次順利返航。 航次首席科學家何建華介紹,除完成既定監測任務外,還取得了五方面的創新性成果。一是在呂宋海峽口監測采樣深度由2013航次的最深1000米增加至2000米,且監測深度超過1000米的站位數也由2013航次的1個增加至5個,這將為深入了解日本放射性污染物向我國管轄海域的遷移擴散情況提供更準確的監測數據。二是利用海洋三所自行研發的富集設備,開展了多核素的現場快速富集與測量試驗,并首次在部分站位現場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為實現現場快速監測預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監測采樣范圍由2013航次的東經119°向西擴展至東經116°附近,為進一步了解日本福島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對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資料。四是在我國管轄海域和西太平洋公海海域首次開展了海洋三所自主研發的溴化鑭探測器現場測試實驗......閱讀全文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什么是海洋在線監測技術?在線監測的對象是什么?難點在哪里?如果你不了解,那么請你關注微信公眾號:海洋生態大講堂。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 2016年9月4日,“海洋生態大講堂”邀請青島水德儀器有限公司張國豪總經理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孫秀軍博士開講“海洋在線監測技術”系列(三)主題講座“ 海洋在線
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為積極應對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我國管轄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在2011-2012年四個監測航次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海洋局于2013年4月24日至6月2日組織開展了2013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一航次監測工作(總第五航次),重點對日本福島東南方向西太平洋公海
罩上“保護罩”,開出“提醒單”,建起“防火墻”……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不菲成就,這種態勢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更加深化,并融入到“美麗海洋”的海洋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中。 在剛剛召開的年度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新任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王宏說,過去一年海洋綜合管理進一步強化,已確定了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上午,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任務圓滿完成,監測隊員乘坐“向陽紅09”號監測船凱旋。這是我國第二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實施放射性監測工作。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陳力群介紹,在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的基礎上,第二航次繼
近日,國家海洋局對外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根據《公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
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二航次任務圓滿完成,30余名監測隊員乘坐“向陽紅09號”監測船近日歸來。 這是我國再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實施的放射性監測工作,在第一次監測的基礎上,此次繼續深入掌握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我國海洋環境的影響,構建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由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第一航次于4日上午完成任務后返回廈門,該航次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島核事故對西太平洋可能造成影響的第一手數據。 據介紹,此次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歷時18天,航程約5000海里,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島核事
日前,2017年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在山東煙臺召開。會議總結分析了上半年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情況,討論并部署了下半年工作。 山東省、市、縣22家海洋環境監測機構負責人及業務骨干40余人參加了會議,省廳環保處調研員崔洪國到會講話。 上半年,山東省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緊緊圍
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 本報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對西太平洋及中國海域的影響,在前期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國家海洋局于2012年11月8日至12月23日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第二航次監測工作。 結果
昨日上午,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2名工作人員攜專業設備,驅車來到取水點進行海水取樣。 獲取海水樣品后,他們隨即返回位于火炬區的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的全自動分析室,借助連續流動分析儀等先進設備,對海水樣品進行營養鹽含量檢測,快速得出了相關水體質量的直觀數據。記者獲悉,該中心近年不斷夯實軟硬件基礎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復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范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由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國海域300倍,國家海洋局網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初步結果引發各方關注。國家海洋局環保司8月12日在給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函作出的書面回復中表示,監測結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遠超日方公布影響范圍,不排除核污染物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的可能性。
7年多過去了,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還在繼續。 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報道,有關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向日本政府的小委員會匯報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經凈化后、所含放射性物質測定結果資料,發現有錯誤的問題,東京電力公司10月18日透露,對當初稱約有260處的訂正數進行詳查,結果發現實際有12
大連溢油災害發生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領導極為重視,在與合作伙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緊急協商后,成立了以副所長張國范為組長、所長助理王凡為副組長的“中科院海洋所大連溢油災害海洋環境調查科技工作組”,工作組由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生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相關專業人員組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日前,由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組織實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2014年第一航次順利返航。 據悉,本航次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實施,使用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鋒”號監測船,歷時27天,總航程5500余海里,完成站位53個,采集125公斤海洋生物樣品,布放5個漂流浮
據了解,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日前在首個航次中應用成功,將成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黃海影響等水體放射性核素監測的一件“利器”。 新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近日搭乘“中國海警1115”船,參與了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2016黃海海域放射性監測春季航
近日,國家海洋局召開2013年度標準海洋斷面調查專題工作會。會議明確,今年國家海洋局將開展4個航次的標準海洋斷面調查工作。 據悉,這4個航次的標準海洋斷面調查,將分別于2月、5月、8月、11月執行,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南海分局分別承擔所轄海區的標準海洋斷面調查工作。此次專題工作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圖片來源于網絡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通過物理、化學過程和食物鏈富集,進入生物體甚至人體。微塑料也帶
科技日報“向陽紅10”船5月8日電 (記者陳磊)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
記者21日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了解到,這個所科研人員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日前在首個航次中應用成功,將成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黃海影響等水體放射性核素監測的一件“利器”。 新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近日搭乘“中國海警1115”船,參與了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2016黃海海
5月24日至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渤海海洋酸化與海氣二氧化碳通量監測”航次在渤海持續作業。該航次同時搭載北戴河鄰近海域典型生態與污染監控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南海及西太平洋海區微型生物海洋學及其儲碳過程與機制研究等6個項目。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樣品和重要數據
近日,膠州灣國家野外站2020年季度月綜合調查航次在青島順利啟航。本航次搭乘“創新”號科考船,針對膠州灣及鄰近海域,聚焦多重壓力下的近海生態系統健康,開展水文、化學、生物、底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與研究。 據介紹,膠州灣國家野外站始建于1981年,是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中唯一一個溫帶海
“近年來,放射性技術的發展比較緩慢,自2014年以來,我國近海每年都有2個航次的放射性監測。需求在逐漸上升,而技術卻沒有進步,所以自主研發新型儀器顯得尤為重要。”石紅旗告訴記者,“下一步研發團隊將開發其他放射性元素濾芯,從而更加全面地監測水體中的放射性元素水平,為海洋漁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海洋觀測,是一切海洋活動的開始,是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和海洋信息化的重要基礎。 海洋中從海面到海底,溫度是如何分布的?長江口的近海海域的海底,溶解氧濃度有多高?印度洋的鹽度和大西洋的鹽度相比較,哪個更高?太平洋海底洋中脊周邊生活著的蝦類,它的生活規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必須要通過海洋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