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出席會議,并分別代表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簽署了相關項目合作協議。 會議宣布,在前期相關具體項目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統一的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共同推進在廣東省落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工作。會議聽取了相關項目關于建設和籌建工作進展情況的匯報,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協調。 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在廣東建設大科學裝置,既是中科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科技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戰略布局,也是通過 院省合作支持建設創新型廣東的重要舉措。他強調,院省聯合成立共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導小組,進一步理順中科院在粵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組織 管理體制,強化雙方統一領導決策、統籌相關資源、整體部署推進的工作機制,將對廣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閱讀全文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國內高校進入迅猛發展的快車道。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除了辦學歷史悠久而且實力雄厚的雙一流高校(985/211高校)外,各地不斷涌現的新建大學也在蓬勃發展。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達403所,接近普通本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為做好規劃綱要的宣貫工作,現以“問答”方式就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總體考慮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任務、重點改革舉措等大家可能關心關注的相關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大家增進對規劃綱要的了解。 1. 中科院“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哪些
今年是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25周年。 1986年,廣東省在國內率先啟動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經過25年的開拓進取,如今的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廣東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廣東基礎研究、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戰略性高新技術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平臺,成為廣東經濟、
關于印發振興東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發創〔2018〕17號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國資委、知識產權局,中科院院屬有關單位,國家開發銀行有關分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扎實
4月8日,廣東省科技廳正式印發《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共10條措施。通知指出要以廣州、深圳為核心,打造廣深港、廣珠澳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集聚區。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化學原料藥生產基地。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統籌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布局 以廣州、深圳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發布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介紹了中科院參與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的進展情況。 白春禮表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科院建院70周年。中科院全面總結成就和經驗,產出了一批重大創
8月29日上午,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在廣州舉行,會上為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3家廣東省實驗室授牌。 會上指出,啟動建設第三批廣東省實驗室,是我省落實“1+1+9”工作部署、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的重大舉措,對于全面提升我省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推
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是用于探索科技,實現技術變革的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近年來,科研設施與儀器規模持續增長,覆蓋領域不斷拓展,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綜合效益日益顯現。同時,科研設施與儀器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視頻庫視頻: 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廣東開建:劉延東出席開工奠基儀式]var flashvars = { videoSource:"rtmp://video.cas.cn/fmsApp/13323ed0368.flv",autoPlay:"false",isAutoBandWidthDe
12月8日,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廣州舉行“十三五”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及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回顧總結了近年來院省科技合作工作成效,研究部署“十三五”時期重點合作任務,并簽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 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廣東省委副書
廣東省委、省政府于今年初決定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6月28日上午,新廣東省科學院在廣州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胡春華,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省長朱小丹,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省委常委、秘書長林木聲出席揭牌儀式。胡春華、白春禮為新廣東省科學院揭牌。王志剛、
據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已于近日正式動工。該實驗室已匯聚47個高層次科研團隊,正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粵港澳科研力量建設實驗室分部,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 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 廣州海洋實驗室位于南沙灣慧谷地區,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
第十一章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推動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優化發展布局,創新體制機制,集成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北京發揮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文慶,利用在廣西南寧參加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務委員會議的間隙,為廣西的科研院所、大學的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部門的領導作了題為《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報告。報告在分析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和未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后,提出做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之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軍號角。地處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的廣西賀州市如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簽約儀式現場 9月30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與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舉行共建廣東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廣東省中科宏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的簽約儀式,以推動LED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廣東LED產業技術創新重大平臺和MOCVD產業化基地。
3月29日,中科院向社會公布了一份賬單:去年中科院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3831.4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68%;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利稅472.44億元,比上年增長6.83%。其中江蘇、廣東、河南、浙江、安徽、山東、重慶、遼寧、吉林、湖南、陜西、北京等12個省市的
一、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現狀及存在問題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始建于1986年。20多年來,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總體規模不斷壯大,建設規模和管理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截至目前,廣東共建有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7家國家企業重點實驗室,181家省重點實驗室,37家省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省部共建
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 2016 年12 月20 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同組建的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裴端卿與學生討論實驗進展。 朝陽下的廣州生物院。■本報記者 朱漢斌 通訊員 黃博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3月1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全面戰略合作重大項目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出席。簽約儀式由廣東省宋海副省長主持。 簽約儀式之前,雙方就進一步推進院省全面戰略合作進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進人才管理方式,鼓勵地方和行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與國際人才管理體系接軌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目前,許多地方都提出建設“人才特區”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人才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環境,聚集海內外人才。 改革開
1月8日,記者從廣州市科技局獲悉,2019年,廣州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城市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新認定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
展開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地圖,一塊又一塊世界頂級的“科學拼圖”正在聚合。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顯出上海推動科技發展的決心和腳步。 去年2月,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3月25日,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深圳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一舉拿下5項獎。其中,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成果突出,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項目獲獎: 1.重大基礎設施結構形變精密三維測量技術與裝備 獲獎類別:技術發明獎一等
自去年2月獲批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張江國家科學中心”),一年后的今天,這里依托先進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群,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正在向躋身世界一流實驗室行列的目標不斷迫近…… 如今,張江已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創新源泉。那么,作為其核心引擎的張江國家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