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鏡”觀星辰人生無悔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穹續寫“鏡”觀星辰的新篇章。她就是我國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大概是我比較‘一根筋’,認準一條路就一直走下去吧!”談起數十年如一日對天文光學研究的堅持,這位“50后”的女科學家言談間透露出一如既往的干練、直爽。 “一根筋”的倔女子 是緣躲不過。1972年,經過“文革”三年下鄉后,崔向群步入向往已久的大學殿堂。彼時,她的分配指標先后從某醫學院,被換為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最后又被調到該校光學儀器專業。 “那時,我們都很聽話,很單純,分配什么就是什么,有些傻呵呵的。”崔向群笑言。然而,很快她......閱讀全文
崔向群院士:我國應發展極大光學/紅外望遠鏡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了崔向群。 崔向群認為,在大型天文儀器研究領域,中國人應該有充分的自信,走自主研發
崔向群:創新引領中國天文光學儀器的發展
紫金山天文臺一位老天文學家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初,臺長張鈺哲先生考慮我國天文學發展規劃時強調“中國天文學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和研制天文儀器”。回顧我國研制天文儀器的歷史,正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 2012年,崔向群在北京第28屆IAU大會開幕式上。 1950年左右,楊世杰經過刻
崔向群:“鏡”觀星辰-人生無悔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
崔向群代表追問大科學裝置“欠薪”的尷尬
“2014年,我們就已經欠了國家天文臺2000多萬,到現在只會更多。” 3月5日,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說起了“欠錢發薪”的事理直氣壯。 作為主持建設LAMOST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她一直沒弄明白,為啥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 LAMOST全稱“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 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器。這對國產儀器的發展、基礎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也在科學儀器方面對國外形成依賴,使國
崔向群代表-:供給側改革應包括科學儀器
“供給側改革應該包括科學儀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稱,現在大部分科研儀器都是進口的,長此以往將不利于自主創新。 近年來,我國對科研領域的投入大大增加。一些科研單位購買儀器時,只買進口的,即使價格比國內的貴上十多倍也無所謂。有人調侃,科研經費一撥,大部分錢都跑到國外
崔向群委員:為自主研制儀器提供發展機會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 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器。這對國產儀器的發展、基礎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也在科學儀器方面對國外形成依賴,使國家有技術
中國大科學裝置:崔向群院士的三個煩惱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后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借助于激光干涉引力
崔向群院士:為國奉獻是一種單純的堅持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 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臺工作回國當LAMOST項目“敢死隊長”,到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崔向群把為國奉獻作為一種
LAMOST望遠鏡巡天已獲光譜150萬條
“LAMOST望遠鏡從去年9月開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觀測到光譜150多萬條。”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崔向群代表今天(3月1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了國家大科學裝置——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的最新進展。 我國投資3億元建成的L
國產測光望遠鏡年底將登上南極最高點
記者8月21日從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制的4架口徑為14.5厘米的測光望遠鏡將在今年年底登上南極最高點冰穹A,用于南極天文觀測選址工作。?中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中國已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2005年初,以中山站作為中轉地的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
郭守敬望遠鏡背后的故事-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興隆,一個寧靜的小縣城。縣城境內,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組巨大的白色建筑靜靜佇立。在那雄偉的建筑里,藏著一雙仰望星空的明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其管理和運行的LAMOST已經圓滿完成了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1997
最大光學望遠鏡即將崛起
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海拔3000米的賽羅阿瑪佐斯山山頂,一張鋼梁網拔地而起。它所支撐的穹頂與足球場一樣大,且出人意料地靈活,而它所承載的一個巨大望遠鏡將在不久的將來追蹤夜空中的星星。 據《科學》消息,這臺望遠鏡名為極大望遠鏡(ELT),其主反光鏡將是一個直徑39米的鍍銀玻璃碗,由798塊六角形鏡
南京天光所完成慕天望遠鏡1.93米主鏡磨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與空間鏡面技術研究室,完成了慕天望遠鏡1.93米非球面主鏡磨制。慕天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定強、崔向群以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香濤共同發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京天光所和新疆大學共建,南京天光所負責研制。鏡面的細磨和拋光均采用主動拋光盤完成
大麥哲倫望遠鏡向NSF說“再見”
大麥哲倫望遠鏡已經在智利破土動工。 近10年來,美國的兩所大學聯盟一直在進行著一場建造陸基望遠鏡的競賽——一旦建成,這兩部望遠鏡都要比迄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大數倍。 由加利福尼亞大學主持的聯盟計劃在夏威夷建造“30米望遠鏡”(TMT),而由卡內基天文臺、亞利桑那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率
凝聚科學目標-統籌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
“10米左右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是天文界的溫飽水平,是生活必需品。”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韓占文近日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指出,我國應盡快開展大型光學望遠鏡建設,加快光學天文的發展。 7月13—15日,聚焦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的香山科學會議“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題討論會在北京召開,除了廣受
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選址確定
美加兩國科學家7月21日宣布,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的30米口徑望遠鏡(TMT)確定在夏威夷的莫納克亞山山頂建造。TMT將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和加拿大大學天文學研究協會組成的聯盟聯合建造,預計2011年動工。 TMT預計耗資10億美元,聯盟目前已收到的資助和承諾的資助共3億
甚大望遠鏡成功串聯-成世界最大虛擬光學望遠鏡
歐洲南方天文臺位于智利的帕瑞納爾觀測站日前成功地將甚大望遠鏡的4個主望遠鏡“串聯”,并將它們觀測到的圖像信號整合為一個,堪稱目前世界最大的虛擬光學望遠鏡。 甚大望遠鏡是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架設的。它共包括4個單獨的主望遠鏡,此次成功連接后,相當于形成了一個直徑達130
專家聯名呼吁早日建設12米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
國內最大的通用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直徑僅2.4米,全球14架8—10米級光學望遠鏡均與中國無緣; 科研人員想要獲得清晰的天體圖像,只能去“蹭”國外的望遠鏡,一晚租金高達幾萬美元,甚至還預約不到; 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有望率先突破,因為沒有大口徑望遠鏡開展后隨觀測,一年后被國外同行率先摘得…… “
我國已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
9月7日至8日,2017極地科學亞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是本屆論壇的輪值主席國,來自中、日、韓等8個國家的80余位極地科學研究專家與學者參加了論壇。 會上,專家透露,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將開始組裝。同時,中國不僅在昆侖站成功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中國科學報:國有重“器”,更須重“人”
“當前,國內的大科學裝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席話,道出了很多基礎研究人員的痛處。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建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LAMOST)望遠鏡,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運行4年來,該設備獲得了大量領先世
智利將建全球最大地基光學望遠鏡
天文學家于5月25日簽署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協議,共同建設全球最大的地基光學與紅外線望遠鏡。 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于德國加興總部舉行的典禮上,ESO總干事Tim de Zeeuw與3個意大利工程公司簽署了破紀錄的價值4億歐元的合同。這3家公司將建造支撐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的巨大39米
韋布望遠鏡首批數據揭示大質量星系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95.shtm
我國南極中山站首臺光學望遠鏡“進駐”
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員專注利用,將極大地彌補我國在南極地區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BSST由中科院國
中國科學家為光學望遠鏡戴上“眼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宣麗帶領的團隊,成功研制出快速液晶自適應光學系統。該系統已成功應用于日前交付使用的2米自適應光學望遠鏡中,使其空間分辨性能大幅提升,隔著1000公里的大氣層依然能將星體“看”得清晰。 地基大口徑望遠鏡是天文觀測中最
中國科學家為光學望遠鏡戴上“眼鏡”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宣麗帶領的團隊,成功研制出快速液晶自適應光學系統。該系統已成功應用于日前交付使用的2米自適應光學望遠鏡中,使其空間分辨性能大幅提升,隔著1000公里的大氣層依然能將星體“看”得清晰。 地基大口徑望遠鏡是天文觀測中最重要
中外科學家攜手保護“暗夜靜空”
一群星鏈衛星(中間偏右的縱向平行曲線)經過新墨西哥州卡森國家森林公園附近上空。圖片來源:M. Lewinsk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萬維望遠鏡模擬的新疆星明天文臺半米望遠鏡(HMT)后隨觀測引力波事件S200316BJ的情形。黃色曲線表示S200316BJ
南理工與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
南理工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共建“天文光學超分辨探測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簽字儀式舉行。 會議伊始,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尹群宣讀了學校關于聘任中國科學院崔向群院士為“雙聘院士”,聘任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朱永田、研究員袁呂軍、研究員李新南為兼職教授的決定。隨后,南京理工
世界最大光學天文望遠鏡于智利開工建造
世界最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大麥哲倫望遠鏡”11日在智利開工建造,有望給天文觀測和宇宙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 這一國際合作項目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當地干旱少雨、空氣通透度高,是天文觀測的絕佳地點,已經有多臺大型望遠鏡坐落于此。這臺望遠鏡由7個鏡面組成,1個鏡面居中,其他6個環繞。每個
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原理樣機問世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負責設計的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FASOT)原理樣機通過驗收。 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屈中權等提出的FASOT,是基于他們最初推出的具有原創意義的偏振分析器,結合在國外得到廣泛應用的積分視場單元技術研發的一臺新型太陽觀測儀器。 據科研人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