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鋪設首條大口徑鋼骨架塑料管海底污水輸送管道
記者7月22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獲悉,該院研制生產的大口徑鋼骨架塑料復合管近日在浙江寧波成功沉海。這是國內鋪設的首條鋼骨架塑料管海底污水輸送管道。 海底污水輸送管道全長千余米,主要用于將梅山島污水輸送至與之隔海相望的春曉污水處理廠,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對海域造成的污染。 鋼骨架聚乙烯塑料復合管以高密度聚乙烯為基體、以經、緯方向點焊成網的鋼絲作為增強相復合而成,具有雙面防腐、耐壓等優越性能。本條海底污水輸送管道由近百根長度為12米、口徑為60厘米的鋼骨架塑料復合管連接而成。在寧波市梅山海底污水壓力管工程中,經過管內排除空氣、海水填充、水泥塊配重等流程后,逐漸沉入事先挖好的海底溝槽內。......閱讀全文
東電推進核污水排放口海底挖掘準備工程
據日本共同社16日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正在推進福島核污水排放口的挖掘準備工程。 據報道,東電在核污水將排放入海的近海1公里處啟動了海底挖掘作業。此外,在陸地一側的豎井位置,東電已完成連接海底隧道的下游一側的挖掘工作。 報道稱,挖掘工程原定4月下旬啟動,但因海浪較高等原因而推遲至5月
東電推進核污水排放口海底挖掘準備工程
據日本共同社16日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正在推進福島核污水排放口的挖掘準備工程。據報道,東電在核污水將排放入海的近海1公里處啟動了海底挖掘作業。此外,在陸地一側的豎井位置,東電已完成連接海底隧道的下游一側的挖掘工作。報道稱,挖掘工程原定4月下旬啟動,但因海浪較高等原因而推遲至5月上旬,并計劃于7月上
福島核污水“排放口”海底挖掘基本完工-排放時間已暫定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將排放入海的近海1公里附近,東京電力公司基本完成了核污水“排放口”的海底挖掘施工。今后,東電計劃在挖掘處放置箱狀構造物,與從核電站港灣附近開始挖掘的海底隧道終點相連。 報道稱,據東電介紹,排放口為鋼筋混凝土制,長12米,寬9米,高約10米。在核電站外
海底蛋白愛“吃光”
組尋找“吃光”蛋白質的科學家,在加利利海海底偶然發現了50年來的第一個新品種。這種蛋白質可幫助植物和微生物從太陽中獲取光的細胞成分。這一意想不到的發現可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感知光線的,并促進新型光學研究以及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 許多生物利用光敏蛋白質收集太陽的能量,并幫助其
海底蛋白愛“吃光”
圖片來源:ALINA PUSHKAREV 一組尋找“吃光”蛋白質的科學家,在加利利海海底偶然發現了50年來的第一個新品種。這種蛋白質可幫助植物和微生物從太陽中獲取光的細胞成分。這一意想不到的發現可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微生物是如何感知光線的,并促進新型光學研究以及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 許多生
我國鋪設首條大口徑鋼骨架塑料管海底污水輸送管道
記者7月22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獲悉,該院研制生產的大口徑鋼骨架塑料復合管近日在浙江寧波成功沉海。這是國內鋪設的首條鋼骨架塑料管海底污水輸送管道。 海底污水輸送管道全長千余米,主要用于將梅山島污水輸送至與之隔海相望的春曉污水處理廠,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對海域造成的污染。 鋼骨架聚乙烯塑料
《自然》:研究發現海底“異型”
據美國《科學》雜志在線報道,當一條魚被海鱔的主頜骨咬住后,其咽部的頜骨將向前滑動并咬住獵物,直至將其拉入喉嚨。研究人員認為,這第二套系統將幫助海鱔彌補沒有呼吸器官的缺陷,后者使得能夠呼吸空氣的生物可以啜食它們的獵物。研究人員在9月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公布了相關的X射線圖像。 這是一個“
福島核污水排放方式基本敲定:用海底隧道引至海中排出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24日報道,相關人員透露,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已基本敲定,未來將通過修建海底隧道,把福島核電站污水引流到距離海岸1公里附近的海中排出。 據報道,在4月宣布將在兩年后將核污水排放入海后,日本政府就和東京電力公司展開了對排放方式的討論。此前,雙方有兩個備選方案,除了將核污
氣候變暖讓海底生物迷路
海洋變暖導致洋流方向改變,藍貽貝幼蟲的散布方式也受到影響,該物種的生存范圍已大大縮小。(圖片來源:SCIENCE SOURCE) 全球變暖讓許多生物不得不尋找新的棲息地,但對海蝸牛、海腸和貝類等底棲生物而言,找到新家并非易事。 9月7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線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西洋西北
這場海底“大戰”,背后大有深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91.shtm8月10日-13日,遼寧大連,金石灘黃金海岸,一場機器人海底“大比拼”引起圍觀。從43支國內外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的21支決賽隊伍,操作著各自的水下機器人,在6至10米的海底一決高下。他
大洋海底首次發現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僅有化石,還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圖片來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學快報》 在廣闊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幾乎沒有生命跡象:沒有鳥類,極少的魚類,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見。但是研究人員日前報道,他們發現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寶: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來
海底撈也現食品安全問題?顧客曝在海底撈吃河豚中毒
近日,四川成都一網友發文稱在海底撈吃河豚中毒。 該網友稱,4個人去海底撈新品品鑒吃河豚后出現神經中毒癥狀,感知覺異常,手腳麻木,頭暈目眩。對此事件,成都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回應共富財經稱,“食藥所已經處理了,聽說那些都是有資質的,是沒有問題的。后期如果沒有協商一致只能報警,我們該協商的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美國Science雜志2018年6月15日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沖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
借水傳信-海底撈針
編者按: 10909米!“奮斗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斗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后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后”專欄,走進“奮斗者”號研制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
“蛟龍”號首潛海底熱液區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這是我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下潛作業。 海底熱液區由海底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帶噴出的高溫液體形成,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其中的熱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海底熱液區是“蛟龍”號從未去過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環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沖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盡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
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影響幾何
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島近日發生火山噴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多名專家分析認為,這可能是30年來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底火山噴發,它引發的海嘯規模巨大,火山灰將對周邊的大氣、洋流、淡水、農業以及民眾健康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高溫地球化學的
聲學深拖:海底探測添“利器”
近日,由中科院聲學所承擔的“6000米聲學深拖系統適用性改造與維護”課題,通過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組織的驗收。 這標志著我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領域再添“利器”。 讓海底探測不再“霧里看花” 在海洋中,光波和無線電波無法遠程傳播,聲波便成為進行高效探測的主要手段。 多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將討論核污水排海計劃審查結果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16日宣布,將在18日的定期會議上,討論匯總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海計劃審查結果的“審查書草案”。 據報道,東電計劃在2023年春季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水。根據計劃,核污水將用海水稀釋,再通過海底隧道在近海約1公里處排放。東電于2021年12月提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將討論核污水排海計劃審查結果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16日宣布,將在18日的定期會議上,討論匯總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海計劃審查結果的“審查書草案”。據報道,東電計劃在2023年春季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水。根據計劃,核污水將用海水稀釋,再通過海底隧道在近海約1公里處排放。東電于2021年12月提出了審查申請。
地震可撕裂海底儲層釋放甲烷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8日報道,德國和瑞士一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揭示,地震可以撕裂海底沉積物使儲藏的甲烷泄露,而由此造成的這種溫室氣體排放應該被添加到全球氣候系統中碳排放列表之中。該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上。 溫室氣體分自然和人為兩種來源。能夠確定的自然來源包括火山爆發噴出吸
82歲院士深潛南海海底
自己認為順理成章的一件小事,卻引起巨大社會反響。“82歲高齡深海下潛3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最近成了“網紅”。近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其他院士們不僅為他點贊,還詳細詢問他的下潛感受。上世紀70年代末,海南島西邊的鶯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時,汪品先在岸邊為石油井做
把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北京時間9月7日6時30分,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搭乘“向陽紅03”船,在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成功回收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董純明介紹,回收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主要是將陸地實驗室中常用的海洋微生物培養基和培養方法“移植”到5200多米的深海海
大洋科考之旅:收獲海底沉積物
抓斗“吐”出樣品。 海底沉積物。 經過近60個小時的持續作業,第四航段在南緯19度附近的南大西洋洋中脊完成了4條熱液綜合拖體測線。在海底攝像的幫助下,神秘的海底世界一覽無余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揭開海底的神秘面紗,看只是第一步,科學家的好奇心不會就此得到滿足。海底究竟有什么寶
中國確定以《詩經》命名大洋海底地名
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體系方案通過專家審議,我國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成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體系,并以《風》、《雅》、《頌》為主線進行命名,國際海底的命名方式顯現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 對新發現海底地形、地名的命名,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還能塑造國家形象及
馬來西亞新發現海底油田
??? 吉隆坡10月30日專電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30日在馬來西亞行政首都普特拉賈亞出席全國生物科技大會新聞發布會時透露,馬來西亞新發現一處儲量約為6400萬桶的海底油田。 ????納吉布表示,新發現的油田位于該國彭亨州海岸線外約160公里處,深度約為海底下76米。 ????他說,該油田是
11個鉆探孔揭開海底煤田面紗
龍礦工作人員在介紹海域首采面的第一刀煤炭。 如今,在龍口附近的渤海灣,11個直通海底的鉆探孔掩藏在深深的海面下。從1990年到2008年,它們依次扎進海底,將這片海域煤田的信息傳遞上來,見證著中國首個海域煤田的誕生和發展。 1983年12月,在一片荒蕪人煙的鹽堿地上建起了我國第一
深遠海底觀測技術大有可為
近年來,在國家“863”計劃資助下,我國先后研制了淺海海床基觀測系統、4000米海底觀測站、4000米深海海底邊界層原位觀測系統等實驗樣機,初步構建了海底多參數底基觀測平臺。 近日,記者就國際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科學研究前沿和趨勢、我國應如何發展深遠海移動式海底觀測網技術、觀測深遠海海底成礦
我國海底油氣管道存嚴重隱患
青島管道爆炸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對油氣管道安全問題的質疑。陸上油氣管道存在諸多安全問題,那么,管道鋪設環境更加復雜的在役海底油氣管道情況如何呢? 《中國能源報》記者近日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均表示,陸地管道檢驗體系已具雛形,相比之下,我國在役海底管道存在的問題卻十分突出:無可執行的行業檢驗標準;無
海底地層中發現“超節能”微生物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組在青森縣八戶市近海海底距今約46萬年前的地層中采集到大量活的“超節能”微生物。由于這些微生物消耗能量的速度極慢,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生物已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上。 研究小組2006年利用“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對八戶市約80公里外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