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九百公斤不是超級稻的終點,根據長沙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超級稻的畝產潛力達一千五百公斤。”正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是表示。 全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分三期實施。第一期的產量指標是大面積示范畝產七百公斤,已在二000年實現;第二期畝產八百公斤,于二00四年達標,現正在國內大力推廣;第三期畝產九百公斤的目標還處于攻關階段,現正在從形態改良、利用野生水稻的有利基因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究。 “超級稻研究三期育種計劃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到二0一0年,第三期超級雜交水稻要爭取實現大面積示范片的產量達標。”老當益壯的袁隆平并不滿足于此。他堅信,根據目前中國特別是長沙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超級稻畝產甚至可以達到一千五百公斤。 超級稻育種的成功,不僅可以解決中國乃至世界人口的吃飯問題,還能為調整農業結構、農民致富創造條件。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廣“種三產四”豐產......閱讀全文
超級稻風暴眼中的袁隆平:埋頭攻關水稻“核武器”半年走遍大遍大半個中國 從今年4月9日,“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一事被披露開始,關于“超級稻”的各種討論至今未絕。10月9日,袁隆平在《環球時報》上發表的署名文章《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無疑為超級稻討論又添了一把火。在不同地方,袁隆平表
9月15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在創造1000公斤畝產紀錄的第四期超級稻品種“Y 兩優900”種植基地。 “萬畝絕收”風波后 超級稻遭遇新挑戰 “超級稻”說法會被廢止嗎 “超級稻品種”萬畝絕收、盲目追求超高產目標,高水高肥不環保、增量不增產、米質口感差……自1996年農業
19年來,超級稻試驗產量高歌猛進,中國稻谷總產量和單產卻未見顯著提高。2013年,中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447.8公斤,與1000公斤的試驗水平相去甚遠。 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再度引發農業界對“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反思。 超級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然而日本發展超級稻是為了
4月9日,“超級稻”在互聯網上又火了一把。伴隨《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被下逐客令》成為各大網站、朋友圈轉載的頭條與熱點,半年前發生的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產絕收事件,再度引發超級稻有多“超級”的熱議。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團隊與超級稻領域諸多專家,正在海南,舉行“第五期超級稻觀摩培訓會”。 超級稻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上不斷出現有關超級稻的質疑,某些網上評論甚至將矛頭對準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以及我本人,對此我有話要說。 首先,超級稻是國家為了保證全國人民糧食需求而提出和設立的重大項目。從現實情況看,水稻既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國60%以上人口以大米為
“袁院士,我謹代表所有學生,在這個特別日子里,表達我們對先生的敬意。”9月12日,在長沙舉行的“中國超級稻二十周年暨第二屆袁創超級稻論壇”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金果獎”。第32個教師節剛過,這是袁隆平首次獲得由學生頒發的獎項。 一篇宏文 開宗
在安徽蚌埠,萬畝“超級水稻”去年出現絕收或減產,這將種子供貨方隆平高科推上風口浪尖。在一片爭議聲中,隆平高科4月12日晚間宣布停售這一雜交水稻種子,并宣布將籌建種子行業災后救助基金。袁隆平則認為,這次在安徽出了點小問題,不能據此說超級稻都有問題。(《新聞晨報》4月14日) “兩優
近日,“超優千號”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基地實施的百畝示范項目,經專家實地驗收平均畝產達到941.79公斤,創造了我國海南水稻最高紀錄。 對我國第五期超級稻的這一驗收結果,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態度是“滿意卻不滿足”。他表示:“‘高產更高產’是育種永恒的主題。”
超級稻是非常重要的行動計劃,不同品種的適應區域不同,要加強品種的適應性評估。同時,在超級稻品種的研發中,不僅要考慮到它的高產性,還要增強它的抗性。4月14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回應了有關超級稻的熱點問題。 日前有媒體報道,2014年10月,在安徽蚌埠等6市種植的“兩優0
近日,江西農業大學接到了來自北京的喜訊,該校選育的中晚稻新組合“淦鑫688”通過農業部超級稻認定,領到了江西省首張超級稻“身份證”,江西自此擁有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稻品種。 超級稻是指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大面積推廣增產15%以上)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新型水稻品種。根據袁隆
袁隆平(右三)在湖南省超級稻試驗田查看稻穗。 “超級稻每公頃產量16噸的目標原計劃在2018年實現,但我們爭取明年就突破!”“馬上就是羊年,我們的超級稻就是領頭羊。”談起自己的羊年愿望,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說的還是他心愛的水稻。這位已經84歲的老人,在海南剛剛做完育種,2月8日晚上又趕到北京開會。在
袁隆平(中)在田間聽取品種主要選育人鄧啟云(右一)介紹情況。 2013年4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海南三亞田間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共同宣布啟動超級稻第四期攻關計劃,撥款1000萬,預計歷時五年完成。僅過了不到半年,兩系法雜交稻組合“Y兩優900”就在湖南隆回創造了畝產988.1公斤的超高產記錄;今
結合隆平高科的“兩優0293”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事件,一些媒體報道認為,這應該引發農業界對“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反思。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生產的“兩優0293”在安徽出現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事件被媒體報道后,立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人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兩優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沈陽農業大學承辦的“中國粳稻發展戰略暨超級稻20周年”研討會在沈陽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期間,多位院士專家作了16場學術報告,總結超級稻研究推廣經驗,分析超級稻研究推廣面臨的挑戰,探索超級稻研究發展的方向和戰略。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開展超級稻育種研究較
湖南省長沙市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大院內,幾位科研人員在采集水稻光合作用的數據。 猝不及防——“老實說,攻關900公斤的消息,本不想這么快報出來。” 袁隆平秘書辛業蕓向記者坦言,實在是“關注度超過了我們的想象”:離農業部驗收還有3天,有媒體播出將沖刺900公斤,各地記者接踵而至,辛業蕓壓力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視頻會上獲悉:我國正式啟動“千公斤超級稻攻關計劃”(超級稻四期),將集中全國水稻育種優勢力量,通過聯合協作攻關,選育出在我國水稻主產區百畝方實現畝產1000公斤以上的超級稻品種。據初步測算,全國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已達1.21億畝,畝增產60公斤以上,
袁隆平接受專訪時重申: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圖為袁隆平在察看超級稻的長勢。 昨日(9月28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就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以及超級稻在全世界的推廣等問題進行了闡釋。 水稻不打農藥不能存活 記者:畝產900公斤的超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表達了自己的一個新愿望:那就是通過大力推廣超級稻種植,幫助湖南省早日實現增產6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任務。 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其中湖南省承擔的任務是增產6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袁隆平說,湖南省推
基本信息主題: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與根系形態和生理性狀的改善有關期刊:3.013影響因子: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施衛明、陳梅研究使用平臺:NMT植物營養創新科研平臺標題:Highe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in hybrid “super rice” links t
11月26日,在株洲召開的2016軌道交通產業國際峰會上,株洲宣告:要打造中國軌道交通城,打造全球最大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世界頂級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和制造中心。2020年,力爭軌道交通產業產值達兩千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長沙,湖南省政府新聞辦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2016年超級稻高產攻關
讓種植了7000年水稻的農民,不用再臉朝黃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實行免耕直播的“懶人種植法”——把種子直接撒在地里,不打農藥、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干旱地區,最懶的農民也能收獲沉甸甸的稻子。這就是科學家黎志康、張啟發的夢想。 品種具
袁隆平 袁隆平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培育稻種—— 高端 訪談 “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美國的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進口到中國,我們的豆油、豆腐都來源于這些,都是沒問題的。” 昨天,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國家雜交水稻
記者從10月23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上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將在廣西百色建10萬畝超級稻制種基地。 本次袁隆平親自率領超級稻科研團隊前來百色出席交易會開幕式,實地考察交易活動,還在當天下午舉行的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給廣西區內外專家、東盟
“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可以研究雜交小麥,利用雜交小麥優勢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17日在河南農大的一場學術報告中提出一個這樣的建議。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非常關注小麥。他說河南是糧食大省,小麥平均畝產已超過400公斤,很不錯。 袁隆平介紹,現在國內部分地區已經開
提出并主持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5日在海南博鰲說,經過13年研究推廣,中國超級稻研究已取得可喜成績,在糧食主產區小面積試種大獲成功,水稻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到2015年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的產量將達900公斤/畝。 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始于1996年,是為解
記者從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農業部門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8月22日組織科研、教學、推廣、統計等專家,對灌陽縣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范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結果顯示,這個示范片今年最高畝產達911.27公斤,平均畝產達879.9公斤。 專家組出具的《2013年廣西超級稻超高產攻關技術(灌陽)驗
昨天,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部昨天表態,化肥、農藥要減量使用,農膜、秸稈要做無害化處理。張桃林還表示,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張桃林指出
近日,“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三千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通過早造測產驗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實割平均畝產達到832.1公斤(干谷),刷新了雙季早稻產量世界紀錄。 該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
“今年氣候條件不太好,陰雨天多,稻瘟病高發。但超級稻四大攻關總體情況不錯。”2日在長沙召開的湖南省超級稻高產攻關與示范年度總結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 今年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領銜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攻關、“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及“三分田養活一個人”
媒體披露中國大米污染分布圖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潘根興教授,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對稻米的鎘污染進行過系統的研究,這是緣于種植水稻的土壤中發現了重金屬超標的狀況,而土壤關系著食用大米的品質,水稻自身的獨特的“基因”,也影響著水稻米粒吸收土壤中特殊物質的能力,而其中稻米對于鎘污染的吸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