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建設大型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記者16日從正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江蘇首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上獲悉,江蘇省科技部門和中國(泰州)醫藥城正聯手建設大型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據了解,建成后的服務平臺將對國內外醫藥企業、單位開放。 江蘇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科技資源共享,這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還將促進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他們與中國(泰州)醫藥城聯手建設泰州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目的就是為了集聚醫藥產業的科技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國內外醫藥企業,尤其是資金比較緊張的中小型醫藥企業。 據了解,項目總投資7.9億元的泰州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正在建設之中。這個服務平臺共包括7個子平臺,分別是:藥學研究與開發子平臺、藥理毒理評價子平臺、藥物中試子平臺、生物技術子平臺、動物實驗子平臺、儀器分析檢測子平臺和信息服務子平臺。 建成后的泰州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將主要為四大板塊提供科技支撐服務:為醫藥研發單位提供全面的新藥創制公共實......閱讀全文
江蘇建設大型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記者16日從正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江蘇首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上獲悉,江蘇省科技部門和中國(泰州)醫藥城正聯手建設大型醫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據了解,建成后的服務平臺將對國內外醫藥企業、單位開放。 江蘇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科技資源共享,這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中國醫藥科學》雜志創刊
由衛生部主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與二十一世紀聯合創新(北京)醫藥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國醫藥科學》雜志日前在北京創刊。作為第一份主要面對海峽兩岸醫藥衛生科研工作者的半月醫藥衛生刊物,該雜志以創新、科學、導向、實用為辦刊方針,立足醫藥科研、教育和臨床研究前沿,面向海內外醫藥衛生界及相關行業
王國強副部長出席“海峽兩岸中醫藥科技平臺”啟動儀式
2010年6月20日,海峽兩岸中醫藥科研平臺啟動儀式在廈門大學舉行。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廈門市副市長潘世建、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臺灣中國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李英雄等參加了啟動儀式,并為海峽兩岸中醫藥科研平臺揭幕。 海峽中醫藥科研平臺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市政府、廈門大學、
多管齊下提升醫藥科技創新水平
由中國藥學會主辦,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中國藥學會醫藥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承辦的“中國醫藥科技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如何提高我國的醫藥科技創新水平,促進醫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獻計獻策。他們強調,中國醫藥產業升級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雖然我國醫藥
中醫藥科技資源現狀摸底調查將鋪開
記者近日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獲悉,我國中醫藥科技資源現狀調查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此次摸底調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制定調查方案,并設立《中醫藥科技資源狀態調查及中醫藥服務科技支持體系建設研究》項目。在充分利用科技統計年報、全國中醫現狀調查及相關部委重大項目報告的相關信息基礎上,由
醫藥科研成果轉化,不要起大早趕晚集
“中國的藥物研發能力本身就比較薄弱,如果審批再比較慢,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委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陳凱先表示,事實上,有時我們起步并不晚,甚至比國際上還早一點,但往往在審批上慢了那么一拍,就導致新藥上市比人家落后,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的確,新藥審
MAH制度改革助上海醫藥科研轉化跨越發展
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天慈國際藥業有限公司20日與北京亞東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簽訂了198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合作協議,其中包括36項中國獨家品種,一大批市場前景廣闊、技術水平高的藥品將落戶張江科學城生產,這讓多年來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豐碩,但產業轉化困難的上海醫藥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據了
安捷倫與新領先醫藥科技共建創新研究實驗室
共同致力探索前沿的CXO制藥技術和解決方案 2022年8月19日,北京——安捷倫科技公司(紐約證交所:A)近日宣布與北京新領先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領先”)達成合作,共同建立“創新研究(北京)實驗室”。依托該實驗室,雙方將圍繞CXO制藥科研和復雜技術難題展開深度合作,針對特定的復雜機制
中科院南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中心揭牌
簽約儀式 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中心揭牌暨進駐項目簽約儀式在南海經濟開發區大瀝園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中科院廣州分院常務副院長黃寧生,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劉煒,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子甫,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黨委書記黃建沖,佛
閆傲霜代表:加快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領域進展喜人,從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產品、疫苗研發等,充分反映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創新的積累,展現了創新型企業的科技實力。 但在深入調研后,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傲霜發現,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也面臨原始創新不足、某些方面存在“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