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測算出月球氦3資源量更為靠近100萬噸 尋找核能發電的原料——氦3,是人類探月的一項重要目標。但月球上究竟有多少氦3至今眾說紛紜。根據阿波羅號帶回的樣品,美國科學家分析認為,月球上氦3資源量在100萬噸~500萬噸之間,評估跨度很大,究竟是靠近100萬噸還是500萬噸? 近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在2009探月與地學科學研討會上向《科學時報》記者透露,根據搭載在嫦娥一號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儀傳回的數據,我國科學家已成功繪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圖,并利用實際探測數據反演出月球土壤層的平均厚度為5~6米,而氦3資源量更靠近100萬噸,而非500萬噸。 氦3是一種高效安全的核聚變發電燃料,10噸氦3就能滿足我國1年的能源需求。但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很少,目前人類已知的容易取用的氦3僅有500千克左右。而月球地殼淺層內蘊含的上百萬噸氦3足夠地球人使用上萬年。 據悉,在嫦娥......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8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世界石油價格的持續飛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月球,因為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而氦-3這種在地球上很難得到的物質是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燃料,可以提供無毒而且無放射性的能源,因此也被科學家們稱為“完美能源”。 當前,
月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人類為什么要登陸月球?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即將發射之際,新華網邀請到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做客新華訪談,解答廣大網友和青少年朋友關心、關注的問題。在談到為什么人類熱衷于探測月球時,歐陽自遠院士回
●嫦娥一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圖,是全世界覆蓋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張全月圖。 ●嫦娥二號已飛離地球6500千米,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天體。 ●嫦娥三號將首次把天文臺架到月球上,并首次攜帶核電源。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國無人月球探測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嫦娥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北京理工大學坐落在北三環西路,與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彼此相鄰。在一個深秋的下午,蝌蚪君來到了北京理工大學。 徐偉老師的實驗室就在這個狹長的校園里,這是一個位于延園餐廳附近的小平房,蝌蚪君進入實驗室,發現里面寬敞明亮,有研究生正在電腦前做質譜儀中的離子飛行軌跡的模擬計算。徐偉老
最近,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將在10年內建立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俄羅斯也宣布計劃于2031年首次載人登月,然后著手打造月球基地。我國已在今年透露,將發射嫦娥8號進行科學探測和試驗,以驗證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的可行性。由此表明,人類將在不久的未來掀起打造月球基地的高潮。 為何建造月球基地 所謂月球基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作為“嫦娥二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將于年底前發射,其飛赴月球的時間將比“嫦娥一號”縮短,估計不到5天即可到達月球軌道。 歐陽自遠說,“嫦娥二號”其實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在“嫦娥一號”圓滿出色
據國外媒體報道,未來10年至20年,月球上或將出現一派繁忙的景象,私人航天企業將開發月球,試圖把月球打造成太空旅游的目的地,同時也計劃開采月球上的礦物,最新的任務計劃表希望在2015年測試機器人登陸月球。月球上的礦物可滿足人類的需求,比如含量豐富的氦3就是其中一種,宇航員采集到的月球巖石樣本中發
北京時間11月27日夜,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微波探測儀開始工作。 “一切都很順利!” “利用微波遙感手段對月球進行探測,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探測月壤厚度的科學目標也是世界首次。” 承擔該項探測任務的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微波探測儀,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設計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歐陽自遠院士發表演講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先生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發表了題為“中國嫦娥月球探測計劃”的演講。本場報告會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的第107場報告會。 歐陽
“其實天文科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震,也可以為人類尋找未來的家園,還能啟迪人類尋找新的能源。”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近日走上“相約名人堂——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的講臺,暢談天文科技進展與人類的未來生活。 以“中國的最新天文科技”為講演主題,葉叔華用了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1月11日上午10點,人民大會堂奏響了國歌。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獲得者代表佩戴紅花依次走上鋪著紅地毯的領獎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頒獎儀式僅1小時。然而,這1小時里,飽含著科技人員的艱辛與追求,見證了中國科技事業長足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孫家棟下午在北京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有“嫦娥之父”之稱的歐陽自遠25日在江西南昌表示,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 當日,以“中國航天,探索宇宙”為主題的青云·墨子論壇在江西南昌市青云譜區舉行,歐陽自遠、龍樂豪、鄭永春、龐之浩4位知名院士專家齊聚于此,共話中國航天深空探測。
8月16日上午10點,國防科工委網站、國家航天局網站共同舉辦了“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和風險分析”的在線訪談。訪談邀請到了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網、國家航天局網站,圍繞中國探月的
9月18日晚,“復興論壇”之歐陽自遠院士報告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開講。歐陽自遠院士從人文角度為師生們解讀了中國月球探測的不凡歷程和挑戰。 揭秘阿波羅號登月 中國的嫦娥奔月、日本的女神“輝夜姬”,這些浪漫的神話緣起于月亮;如輪、如環、如弦、如弓,這些唯美的詞語出
系繩式太陽能電站方案。由大量太陽能電池陣組成的塔式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由大量太陽能電池陣組成的塔式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集成對稱聚光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集成對稱聚光系統空間太陽能電站設想圖。 新聞背景 最近,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在重慶啟動,該基地建成后開展的基礎性實驗和應用研究
質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圖和月球標準基礎地圖、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獨特的近月空間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數據…… 從2007年順利升空至今,“嫦娥一號”一直是一顆舉世矚目的耀眼“明星”,而隨著各項科學探測數據和成果陸續出爐,各國科學家對“嫦娥一號”的關注程度有增無減。 6月3
“要動員全國的科研力量,資源共享,把嫦娥一號獲取的科學探測數據毫無遺漏地分發給全國科學家研究與應用,進而實現繞月探測工程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科學產出。”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主任歐陽自遠,不止一次對《科學時報》記者說這句話。在7月8日舉行的繞月探
他,雖已75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渾厚的聲音響徹中科大水上報告廳。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開始真有點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傳來信號。”指著“月球影像”PPT,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臺下的90后大學生們展開了一場關于“月球”的對話。 從下午15點到晚上
日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林楊挺帶領的“嫦娥三號”科學應用核心團隊,通過研究“玉兔”月球車部分科學載荷獲取的探測數據,揭示了月球雨海地區火山活動的歷史。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于4月1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作為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組織的5個核心團隊之一,該團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宇航員之間也常因意見不合而爭執,甚至在外星球上大打出手。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科學家仍在苦苦探求如何保護宇航員不受太空輻射傷害,如何減少太空零重力對他們身體造成的影響,但在近日于倫敦舉行的會議上,宇航員面臨的社會和心理障礙也成為專家們探討的焦點。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選擇了12家不同的公司,資助他們研制和推動先進的深空探索技術,包括動力更強勁的新型離子發動機、更好的載人航天器以及小型衛星等。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NASA的這一項目名為“合作伙伴關系下的下一步空間探索技術”,包括12家公司,其中的艾德·阿斯特拉火箭公司
作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發現的兩顆太陽系外行星,Kepler-36b和Kepler-36c之間的距離可謂是兩顆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小距離。 這對“伴侶”相距僅為190萬公里,并同時圍繞一顆距離地球1200光年的名為Kepler-36a的恒星運轉。這是天文學家
“很多事情人家都做過了,中國也不得不做,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比別人做的好。但總有一兩樣沒人沒干過的事,中國一定要干。” 1月13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在國家天文臺做2021年度新年報告,題目為《承前啟后的嫦娥五號》。“不走老路”的探月精神,不僅
新華網北京3月30日電特稿:打開宇宙起源奧秘之鑰——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束流對撞試驗 化石研究使人們得以了解遙遠的人類歷史甚至是地球歷史,但科學家的探求遠未止于此,更加遙遠的“史前之前”——宇宙的起源也是人類的探秘目標。然而我們能借助什么來研究這一奧秘呢? 強子對撞機被認為是當前可
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本土大范圍地區可見的日全食促使上百萬人前往全食帶——月亮和太陽排成一條直線,使陸地陷入黑暗長達2分40秒。盡管如此,對于大多數科學家來說,這種天文現象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是因為日食經常發生,大約每18個月就會出現一次。即便在它們沒有發生時,天文學家仍能利用日冕儀研究太陽大氣
10月10日凌晨,月亮慢慢地“吃”掉了位于金牛座的明亮恒星——畢宿五。這種天象被稱作“月掩星”。 比起月掩星,你可能對日食更熟悉。當月球剛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時,月球遮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線,太陽會短暫地在月球背后躲起來。 月掩星也是類似的原理。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與其他
2016年9月18日,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公布了嫦娥三號“地球等離子體層特征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研究”研究團隊的一項新成果。其搭載的極紫外相機不僅首次實現了在月球上對地球等離子體層進行定點觀測,并在國際上首次獲得等離子體層側面大視場動態觀測結果。這一成果已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雜
9月18日,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公布了嫦娥三號“地球等離子體層特征及其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研究”研究團隊的一項新成果。其搭載的極紫外相機不僅首次實現了在月球上對地球等離子體層進行定點觀測,并在國際上首次獲得等離子體層側面大視場動態觀測結果。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