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基礎司組織有關專家就新興交叉科學前沿召開研討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靜海作了《從多尺度模型到介尺度科學》的主題報告。“973”計劃顧問組專家徐冠華、林泉、朱道本、于淥以及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位院士專家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會上,專家們不僅探討了介尺度科學的概念、科學問題及相關領域發展趨勢,還建議有關方面關注和支持介尺度前沿科學研究,推動學科交叉研究課題,拓展并提升我國在介尺度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基礎科學前沿的難點在于實現各學科單元和系統的關聯,即介尺度是各個學科領域十分普遍的研究命題。 此外,北京大學教授陳十一、南京大學教授胡征、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凱先、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斌等分別從流體力學、介觀化學、藥物設計、地球模式與介尺度科學相關科學問題作了專題報告。......閱讀全文
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度項目指南 過程工業涵蓋能源和資源轉化利用等重要基礎產業,但效率低、污染重、資源浪費嚴重,多數過程的工藝技術開發周期長、風險和費用高,這些問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多相反應是其中最普遍與最核心的過程,探索這些過程中介尺度結構的形成機理、實現其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靜海院士到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高研院”)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從多尺度模擬和介尺度科學”的學術報告。交流會由上海高研院孫予罕研究員主持,黃偉光研究員及百余位院內研究人員和學生參加了交流會。 李靜海院士根據他和
會議現場 2月22日至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59期“雙清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由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和政策局主辦,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承辦,主題為“復雜化工過程的多尺度機制關聯與調控”。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與袁權院士、胡英院士共同擔任論壇主席。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梁文
中國顆粒學會將于2020年10月23-25日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召開“中國顆粒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顆粒與多相流數值方法及其工業應用”為第十三分會場。 分會場主要結合顆粒與多相流領域中急需解決的、與模擬及其工業應用相關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討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關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部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積極探索建立對原創性基礎研究項目的非常規評審機制,設立原創探索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原創項目),以進一步引導和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關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部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積極探索建立對原創性基礎研究項目的非常規評審機制,設立原創探索計劃項目(以下簡稱原創項目),以進一步引導和激
為推動我國科研裝備自主研制,探索國家財政對科研裝備自主創新的支持方式,“十一五”期間,財政部安排專項資金在中國科學院開展了“國家重大科研裝備自主研制試點”工作。在該專項資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承擔的“高效能低成本多尺度離散模擬超級計算應用系統”于11月8日順利通過驗收。這標志著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張鎖江表示:“這是目前為止第一篇發布在《化學評論》上從多尺度認識離子液體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以下簡稱基金委化學部)在四川成都召開了“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重大研究計劃年度學術交流研討會。項目指導專家李靜海、袁權、胡英、何鳴元、陳建峰、謝在庫及基金委管理組成員等出席會議。近100名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點及培育項目負責人作項目進展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2019年8月28-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第238期雙清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期論壇由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信息科學部、數理科學部與政策局聯合主辦,北京化工大學承辦,論壇主題為“新研究范式下的分子化學與分子工程”,論壇主席由陳建峰院士、張希院士、唐勇院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副研究員張凱等人和國內外課題組合作,利用同步輻射多尺度成像技術,在鋰離子電池的化學-力學相互作用的衰退機制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雜志上。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對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副研究員張凱等人和國內外課題組合作,利用同步輻射多尺度成像技術,在鋰離子電池的化學-力學相互作用的衰退機制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雜志上。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對
科技進步推動化工創造美好未來 圖為顧秀蓮等向獲獎者頒獎 10月14~15日, 以“化工創造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7中國化工學會年會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20個學術分論壇充分體現了化工行業未來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向,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大會向廣大科技工作
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舉行框架合作簽署儀式。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中國石油總工程師兼石油化工院院長藺愛國、石油化工院黨委書記何盛寶等出席儀式。 簽約儀式上,李靜海作了題為《石油化工研發模式變革-邁向虛擬現實》的專題報告,闡述了化學工程的發展歷程和當前面臨的
8月11日,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的陪同下,視察過程工程所分布式GPU超級計算系統。 李靜海首先介紹了超算項目,回顧了過程工程所多尺度模擬方法的發展歷程及其多尺度計算模式的形成過程,強調了應用導向和對象、模型、軟件、硬件一致性對高性能計算與過程模擬的重要性。隨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這一重要發現
1月18日,記者在香山科學會議第586次學術討論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在北京建設一臺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igh Energy Photon Source,HEPS)——北京光源,設計亮度及相干度高于世界現有、在建或計劃中的光源。專家們認為,這一新光源的建成將在滿足國家需求的同
6月20日至22日,作為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的分會場之一,“化學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本論壇作為《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以下簡稱“兩刊”)創刊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雜志社共同主辦,《中國科學:化學》主編黎樂民
日前,依托復旦大學建設的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兩年來,該實驗室以聚合物分子工程為主線,從通用高分子的高性能化、生物醫用高分子的設計、高分子相關的功能介孔材料、高分子多尺度制備科學與技術等四個方向,開展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他們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解決了
12月28日,懷柔科學城16個科學設施平臺項目和6個城市服務配套項目集中啟動建設,至此,“十三五”時期國家布局在懷柔科學城的26個科學設施平臺全部啟動建設。 此次集中啟動的重點項目22個,總投資約196.9億元。其中,16個科學設施平臺項目投資約39.4億元;6個城市服務配套項目投資約157.
硅介質超表面器件示意圖以及其對太赫茲波超快調控的實驗結果當前研究的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功能比較單一,即只能在單一外場下實現單一的功能。但單一功能難以適應當今技術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單一器件上,實現多物理場的調控,并實現對太赫茲波的多功能調控,是當前太赫茲技術的發展前沿之一,也是實際應用的現實需求。有鑒
我校陸亞林教授量子功能材料和先進光子技術研究團隊在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該團隊研究了太赫茲波與超構材料、氧化物超晶格薄膜相互作用機制,并成功制備了超快的太赫茲調制器,率先實現了皮秒級的高調制深度的太赫茲超快開關;同時制備了多功能的太赫茲器件,在單一器件中實現電開關、光存儲和超快調制
經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審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程義云(華東師范大學)、關正輝(西北大學)、金一政(浙江大學)、李震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濤(大連理工大學)、聶舟(湖南大學)、湯平平(南開大學)、王博(北京理工大學)、袁荃(武漢大學)、趙遠錦(東南大學)2015年
關于2015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的授獎決定 經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審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程義云(華東師范大學)、關正輝(西北大學)、金一政(浙江大學)、李震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濤(大連理工大學)、聶舟(湖南大學)、湯平平(南開大學)、王博(北京理工大
近年來,科學范式的變革逐步成為科技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同時,如何應對全球性挑戰,比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社會經濟體系治理等,也亟待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這兩方面的討論基本上相互獨立:前一方面的討論涉及比較籠統的趨勢判斷,后一方面的討論則側重于具體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如何統一這兩方面
“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制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 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
在北京市腦科學研究專項引領下,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類腦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進展。 一個小小的機器人,從它的視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擺放著一個搖鈴。機器人問:“這是什么?”一個聲音告訴它:“這是搖鈴。”機器人先進行了緩慢地觀察,之后伸手握起搖鈴晃動,然后放回。當再次向機器人展示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是將甲醇氧化反應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一種發電裝置,其工作原理非常簡單,主要由陰極、陽極、質子交換膜及雙極板等組成。工作時,甲醇在陽極上被催化氧化為CO2和H2O,同時產生6個電子和6個質子,其中質子經質子交換膜由陽極到達陰極,在催化劑作用下使陰極室的氧還原,生成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