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材料鍺烯 艾克斯-馬賽大學等一個歐洲聯合研究團隊成功合成石墨烯的又一“表親”,即二維材料鍺烯(germanene)。該材料是由單層鍺原子構成,或具備表現出色的電學和光學性質,未來有可能被廣泛集成在各種電子設備。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9月10日的《新物理學雜志》上。 這種二維材料最早于2009年被提出,但截至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難以將其實現。而自那時起,石墨烯已被進一步開發,其他的二維材料如硅烯(silicene)已經合成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10日報道,用于合成這種材料的方法類似于硅烯,在超高真空里,單個鍺原子在高溫下沉積成一層基底。研究人員已經將該材料合成到鉑金基板上。 研究人員說:“根據以前合成硅烯的路徑,我們很自然的試圖以同樣的方法合成這種新材料,通過沉積鍺到銀基。但這種嘗試失敗了,因此決定切換采用鉑金基底,于是鉑金生長到鍺基板上。這將是值得嘗試的另一種方式。” 將鍺原子沉積于鉑金基底后,研究人員通過光譜測量和......閱讀全文
錐形量熱儀雖然屬于小型尺寸的火災試驗設備,但它的一些試驗結果可以用來預測材料在大尺寸試驗和真實火災情況下的著火性能。目前錐形量熱儀已被多個國家、地區及國際標準組織應用于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木材制品以及電纜等領域。研究工作者利用錐形量熱儀開展的研究主要表現在:材料的燃燒性能研究。錐形量熱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激光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與光物理研究團隊與南京曉莊學院、中國科學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國內研究機構合作在微納單模激光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創新提出并制備了一種新型全無機鈣鈦礦RbPbBr3材料,通過理論模擬與實驗解析了鈣鈦礦材料的相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應用于防毒面具,多孔材料便開始走進公眾視野。科學家發現,活性炭內部具有復雜的孔隙結構,具有吸附功能。其中,孔徑大小決定了能進入孔隙內部的分子大小,就像不同身材的人只能通過不同尺寸的門一樣。 由于天然材料的孔隙大小、形狀不一,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科學家開始通過人工合成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4月22-26日,2016全國表面分析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在古都西安召開。交流會由全國微束分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表面分析分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東省表面分析專業
1月23日,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無機材料基因科學創新中心”啟動與咨詢會在滬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瑞平和江東亮、王崇愚、薛群基、屠海令、王海舟、李言榮、丁文江等院士和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材料基因創新研究的進展與發展愿景。 材料是高科技發展的物質基礎,創新是材料研發的永恒主題。我國材
“光學大家”高端人物訪談欄目終于在2021年與大家見面了!這里是對大師們高光時刻的致敬,是對當代光學家科學智慧與探索精神的全記載,更是青年學者與光學大家的對話與交鋒。近期,中國光學微結構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祝世寧接受了Advanced Photonics特邀編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常國慶研究員的專訪
NTC熱敏電阻具有測溫精度和可靠性高、互換性好、易實現遠程測量和控制等特點,廣泛應用于穩壓、溫度補償、抑制浪涌電流、溫度檢測以及通訊設備的遠距離控制等方面。因此多年來,設計和開發新型熱敏電阻材料、復合熱敏材料及高溫熱敏電阻材料一直是熱敏電阻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敏感
近年來,我國海洋開發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維護海洋權益、爭奪海洋資源的形勢日益呈現出尖銳復雜的局面,海洋科技的發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日前召開的主題為“深海極端環境下材料腐蝕科學理論與關鍵實驗技術”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3次學術討論會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薛
會議現場 11月23日至25日,第五屆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學術研討會(東山會議)-“功能材料”專題研討會在蘇州東山賓館召開。本次專題會議隸屬“東山系列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中國科學院無機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協辦
吸波材料是能有效吸收入射電磁波、降低目標回波強度的一類功能材料。傳統的吸波材料大多是基于Salisbury吸收屏原理設計,其典型不足是體積過大。隨著通信、隱身等領域對吸波材料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吸波材料已不能滿足民用、尤其是軍事應用需求。因此,研制更薄、更輕、頻帶更寬的新型吸波材
圖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視察漢麻初加工基地 圖二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漢麻綜合利用情況 圖三 總后勤部部長廖錫龍聽取漢麻項目研究情況匯報 圖四 總后勤部副部長孫志強為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成立揭幕圖五 總后勤部副部長丁繼業視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1、與華科合作在Cell子刊發表新一代鋰電池從基礎到產業化綜述與展望文章 隨著5G、可穿戴電子、電動車和大規模儲能的發展,對鋰電池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發展新一代鋰電池。鋰電池(屬于堿
根據《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條例》(試行)的有關規定,經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2007年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建議名單:楊學明、EAST大科學工程研究集體、強場物理若干前沿問題研究集體和高端硅基SOI材料研究集體,現予以公布,同時在中國科學院網站上公布。 &nb
推薦專業書籍!《世界常用農藥核磁譜圖集》由龐國芳院士、張磊博士(天津阿爾塔科技董事長)及團隊合著。 內容簡介: 該譜圖集是龐國芳院士《世界常用農藥譜圖集》系列專著之一,包括1015種有機磷、有機氯、菊酯、氨基甲酸酯、磺隆類等農藥及部分代謝物,以及56種多氯聯苯類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譜圖1007幅
阿爾塔為您推薦專業書籍!《世界常用農藥核磁譜圖集》由龐國芳院士、張磊博士(天津阿爾塔科技董事長)及團隊合著。 內容簡介: 該譜圖集是龐國芳院士《世界常用農藥譜圖集》系列專著之一,包括1015種有機磷、有機氯、菊酯、氨基甲酸酯、磺隆類等農藥及部分代謝物,以及56種多氯聯苯類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
12月3日下午,電工所舉行了第42期《科技前沿論壇》學術報告會。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雙聘教授巨新應邀參加了本期論壇,并作了題為“能源科學相關材料研究中的若干物理問題”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古宏偉研究員主持。 巨新教授首先介紹了目前能源的發展情況。他指出,隨著煤、石油、天然氣等
作為中國航空材料界的拓荒者、中國航空鈦合金研究的開拓者,顏鳴皋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從金屬織構理論到航空鈦合金研究,從航空高溫合金應用基礎研究到航空金屬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他以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鑄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顏鳴皋 (1920.6~2014.12)
想起十幾年前的遭遇,仍讓清華大學教授周濟感覺有點可笑,“當時我聽到超材料的概念,后來報項目的時候用上這個詞,第一次沒上去,一個評委對我說‘你的提法就不能讓你上,別人是做材料的,就你叫超材料’。第二次我改成另一個詞,后來通過了。” 事實上,“超材料”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設計結構并呈現出天然材料所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教授團隊在二維磁性材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磁性二維材料Fe3GeTe2,為研究二維巡游磁性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想體系。10月23日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以《二維鐵鍺碲中柵壓調控的室溫鐵磁性》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據悉,復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研究員陳春林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Yuichi Ikuhara等人合作,利用掃描透射電鏡差分相襯成像技術(DPC STEM)實現了對Fe3O4孿晶界面磁性耦合的直接測定,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Fe3O4孿晶界面的原子/電子結構與其界面磁性
中國材料學會顧問 嚴東生院士 中國材料學會顧問,著名的材料研究專家嚴東生院士從事材料研究已有70年的時間,親眼驗證了中國材料學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國際上取得的成果。嚴院士欣喜地指出:目前我國在國際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已達到前幾位,引用率也在不斷提高,這些成就離不開材料工作者
紅外光譜 拉曼光譜 共同點 給定基團的紅外吸收波數與拉曼位移完全相同,兩者均在紅外光區,都反映分子的結構信息 產生的機理 振動引起偶極矩或電荷分布變化 電子云分布瞬間極化產生誘導偶極 入射光光源 紅外光 紫外-近紅外 光學原理 光
隨著材料科學發展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粉體合成新工藝和材料制備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而水熱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很有潛力的液相制備技術,在制備壓電、鐵電、陶瓷粉體和氧化物薄膜等領域內的研究很活躍。本文介紹了水熱法的特點,總結影響反應的主要因素,包括溫度、壓力、處理時間、pH值等;綜述了水熱法的特
2008年7月6日,福建省科技廳組織專家組對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吳新濤院士主持完成的省科技重大專項“功能納米材料”專題“納米分子功能材料研發”進行項目驗收暨成果評審。評審專家組對該專題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專題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具有系統性和顯著的創新性,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
隨著電動汽車、便攜式電子器件、智能手機、電動工具等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發展高能量密度的二次電池成為了當前社會的熱點需求之一。鋰金屬負極由于擁有高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電極電位(相對標準氫電極-3.040 V)方面的優勢,是下一代高比能電池負極材料的理想選擇之一。但是,鋰金屬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韓偉研究員、謝心澄院士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Sadamichi Maekawa教授受邀在國際著名刊物 Nature Materials (《自然-材料》)撰寫綜述文章,介紹“自旋流-新穎量子材料的靈敏探針”這一新興領域的前沿進展。 自旋電子學起源于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在
一、指南方向與內容 1. 新型電子材料與器件 1.1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應用 1.1.1 高質量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關鍵技術 開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大尺寸、低成本、高質量襯底制備和外延技術研究,突破相關核心關鍵技術,滿足高溫、高頻、高效大功率器件研制的需求。 1.1.2
AFM 是利用樣品表面與探針之間力的相互作用這一物理現象,因此不受STM 等要求樣品表面能夠導電的限制,可對導體進行探測,對于不具有導電性的組織、生物材料和有機材料等絕緣體,AFM 同樣可得到高分辨率的表面形貌圖像,從而使它更具有適應性,更具有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