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上海同濟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在肝癌形成過程中IL-1β/IRAK-1炎癥信號促成了持久的gankyrin激活,這項研究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19)接受并在線發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Hong-yang Wang)教授和第二軍醫大學的陳瑤(Yao Chen) 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王紅陽院士長期從事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病理機制和細胞信號轉導有重要建樹。迄今在 Cancer Cell、Nature等有影響的主流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 原發性肝癌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發及死亡病例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5.4%。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原發性肝癌是一種與炎癥關系密切的惡性腫瘤。在我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1/3有明確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在歐美及日本,......閱讀全文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具有確診晚、手術復發率高、耐藥強的特點,目前臨床治療藥物十分有限。記者近日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基礎醫學院教授高威課題組發現,一種名為GPC3的蛋白在肝癌細胞膜表面存在特異性高表達,它掌握著促進腫瘤發生的“信號通路”,并以此促進肝癌的發生,因此對其進行精準打擊
在世界范圍內,原發性肝癌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大腫瘤,約90%的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癌(HCC)。腫瘤干細胞被認為是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元兇,在HCC中現已發現多類腫瘤干細胞標志物,然而這些腫瘤干細胞亞群間的分子調控網絡異同性尚不清楚。因而研究多類肝癌干細胞間的分子異質性,或可揭示多類肝癌腫瘤干細胞的
在世界范圍內,原發性肝癌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大腫瘤,約90%的原發性肝癌是肝細胞癌(HCC)。腫瘤干細胞被認為是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元兇,在HCC中現已發現多類腫瘤干細胞標志物,然而這些腫瘤干細胞亞群間的分子調控網絡異同性尚不清楚。因而研究多類肝癌干細胞間的分子異質性,或可揭示多類肝癌腫瘤干細胞的異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便且診斷準確率較高,對腫瘤的供血動脈、側支循環及門靜脈有很好的檢測作用。本文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鑒別診斷中的診斷價值,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均為首次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為肝臟腫瘤的患者,其中男71
腫瘤的不完全切除一直是困擾乳腺癌外科手術的一個臨床難題,在進行了乳房保留手術的病人中有5%-40%患者的切除邊緣仍可以檢查到殘留的腫瘤,而不得不進行額外的手術以及放射治療。而在活組織切片檢查確定沒有腫瘤殘余的患者中仍有10%會繼續受到腫瘤疾病的侵擾。因此,大幅提高手術的切除率將會提高手術成功率,而手
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PBX3是多個miRNAs的靶點,其對于肝臟腫瘤起始細胞(tumour-initiating cell,TICs)至關重要。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北京大學腫瘤醫
10月9日,國際醫學期刊GUT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王慧研究組關于肝癌治療的最新研究成果《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CCL2/CCR2信號治療肝癌》(Targeting of tumour-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via CCL2/CCR2
我國是肝癌的主要高發區,因其起病隱匿,病程短,預后差,不僅嚴重影響公眾健康,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負擔。本文對我國原發性肝癌的現狀、發病因素、預防以及早診、早治做一綜述。 一、原發性肝癌的危險因素 (一)HBV和HCV感染 有研究發現HBsAg陽性者罹患肝細胞癌(HC
肝癌是我國最嚴重的腫瘤之一,也是世界上五大常見癌癥之一,因此,揭示肝癌發病機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臨床意義。 近年來,腫瘤干細胞學說受到了的高度關注和認可,腫瘤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可塑性潛能,在啟動腫瘤形成和生長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現有的治療措施尚無法針對腫瘤干細胞發揮作用,這可能是導致肝癌復發和耐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蛋白與細胞藥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亮及其研究團隊在肝癌發生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論文TRIM25 promotes the cell survival and growth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target
《Cell Stem Cell》雜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兩名新成員之一(另外一個雜志是Cell Host & Microbe),這一雜志內容涵蓋了從最基本的細胞和發育機制到醫療軟件臨床應用等整個干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這一雜志特別關注胚胎干細胞、組織特異性和癌癥干細胞的最新成果。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3月13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發表了題為“Blockade of Fas signaling in breast cancer cells suppresses tumor g
在百度上輸入“肝癌”二字,除了一些百科性質的內容,常常還能看到“肝癌晚期能活多久”,“家人得了肝癌怎么辦”,或者是“肝癌真的沒得救了嗎”之類的檢索項。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也許對于其它國家來說只是惡性腫瘤排行榜的一個名字,但是對于占據了全球一半新發肝癌病例的中國來說,這種疾病好似觸手
●目前腫瘤標志物檢測是早期發現無癥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但腫瘤標志物檢測呈陽性并非一定就是癌癥,檢測呈陰性也不一定就能排除癌癥 ●腫瘤標志物檢測對健康人群篩查作用有限,且檢測成本高,更適用于高危人群及年齡40歲以上群體的腫瘤篩查,不推薦作健康人群的廣泛篩查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C8orf4通過抑制NOTCH2信號負向調控了肝癌干細胞的自我更新。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1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課
原發性肝癌(HCC)我國多見于東南沿海地區,是國內三大癌癥之一,以30-50歲間的男性發病率最高。HCC常合并有肝硬化和門靜脈癌栓(PVCT)。但是,肝硬化和PVCT對HCC血供的影響,國內外文獻報道尚不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8例HCC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探討肝硬化及PVCT對HCC血供的影響。&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我國肝癌患者絕大多數感染慢性乙肝。肝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目前治療手段和藥物極其有限。乙肝病毒引發肝癌的分子信號通路錯綜復雜,亟需發現關鍵節點蛋白作為新的潛在靶標。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頌東課題組研究發現乙肝病毒X蛋白活化肝細胞中NF-κB通路上調熱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超聲檢查是診斷肝腫瘤的首選影像學方法,隨著新型超聲造影劑及其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超聲造影檢查鑒別肝良惡性腫 瘤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本研究應用超聲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常規超聲檢查發現的61例患者的68個肝臟腫塊進行檢查,觀察注入造影劑后肝臟腫塊圖像與時像特點,探討超聲造影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
常規彩超檢查主要是利用腫瘤的二維聲像圖以及彩色血流信號對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判斷。由于轉移性肝癌的聲像圖表現不一,大多數邊界較清晰,腫瘤形態較規則,在鑒別診斷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難度。 隨著造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臨床上目前采用Sono Vue和超聲造影成像技術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范祖森研究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肝癌干細胞能夠通過下調一個基因的表達激活NOTCH2信號途徑,維持肝癌干細胞干性,從而促進肝細胞癌產生化療抵抗和復發。 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肝癌類型,是導致癌癥相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肝癌患者體內存在循環干細胞樣EpCAM +(上皮細胞粘附分子陽性)細胞,可作為肝癌根治性切除術后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研究論文于5月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
Wnt /β-catenin信號轉導通路是一條在生物進化中極為保守的通路。在正常的體細胞中,β-catenin只是作為一種細胞骨架蛋白在胞膜處與E-cadherin形成復合體對維持同型細胞的黏附、防止細胞的移動發揮作用。只有當細胞外Wnt信號分子與細胞膜上特異性受體Frizzled蛋白結合激
癌癥干細胞(CSC)能夠通過自我更新和分化,啟動并維持癌癥的發生和發展。人們已經在越來越多的腫瘤中分離和鑒定到了癌癥干細胞,比如結腸癌、肝癌、乳腺癌和胰腺癌。 肝癌是一種預后很差的常見惡性腫瘤。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這種疾病。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也是惡性
來自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ANXA3/JNK信號促進了肝癌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腫瘤生長,阻斷這一信號有可能成為一個可行的肝癌治療方案。這項研究發布在7月14日的《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助理教授馬桂宜(Stephanie Ma)
最新一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ancer Cell》雜志以論著形式發表了第二軍醫大學醫學遺傳學教研室的研究人員在肝癌轉移方面的研究論文,報道了該課題組發現一種表達于人肝癌細胞中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通過直接結合其他RNA分子,調控腫瘤微環境,促進肝癌的早期侵襲及晚期定植。第二軍醫大學
1、屠呦呦,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談及她的獲獎歷程,最耀眼的榮譽莫過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了。她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榮獲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科學家、女科學家。 屠呦呦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煉出了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作為目前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田聆課題組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發表了題為“MicroRNA- 7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the phosphoinositide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MicroRNA-422a (miR-422a)與FOXG1/Q1/E1之間的雙重負反饋環調控了肝癌的腫瘤生長和轉移。這項研究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19)接受并在線發布。 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周偉平(We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