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DNA磚塊自組裝方法制出一粒灰塵大小的大晶體
DNA可作為一種編程材料平臺,人們希望它能為計算機、顯微術、生物學等眾多領域帶來全新的革命性納米設備。但要想實現這些技術夢,必須讓DNA分子能按照設計的形狀和大小,自動而精確地組裝在一起。過去20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方法,讓人們能按要求設計復雜形狀的DNA大晶體。 哈佛大學韋斯仿生工程研究所一個科研小組最近用一種“DNA磚塊自組裝”方法,制作出含32個DNA的大晶體,具有嚴格規定的厚度和復雜的三維特征。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 研究小組的方法在2012年的《科學》雜志上首次公布,當時他們用這種方法制作了100多個病毒大小的三維納米結構。新的大晶體比原來那些要大1000倍,接近一粒灰塵大小,這在DNA納米技術領域是相當大的。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更傳統的自組裝方法來形成復雜的三維DNA納米結晶,但組裝單位越大越復雜,產生誤差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很高興DNA磚塊攻克了這一難題。”論文高級作者、哈佛醫學院系統生......閱讀全文
MOF納米粒子和DNA的膠體晶體工程|Nature-Commun.
核酸修飾納米粒子的膠體晶體工程是制備三維超晶格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催化、傳感、光子學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迄今為止,研究的構件主要基于金屬、金屬氧化物、硫屬半導體和蛋白質。在這里,美國西北大學Chad A. Mirkin教授等人展示了被寡核苷酸功能化的金屬有機框架納米粒子(MOF NPs)可以被編
智能納米晶體對癌癥宣戰
在醫學上,在體內特定區域靶向藥物一直都是一個艱巨的難題。通常出現兩方面原因:第一,藥物本身沒有高效發揮其功能的途徑;另一方面它們在體內擴散過程中會殺死一大堆健康細胞,從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但是,現在科學家們正努力地研究一些能指導藥物特定靶向正確位置的智能納米材料,從而解決這一醫學難題。 當前大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制成的晶體管問世
晶體管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復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志上報告了一種新型制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他們稱,這種效應晶體管或可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來,有望用于物聯網、柔性電子和可穿戴設備的研制。 據賓夕法尼亞大學官網消息,研究人員在
納米紙有機晶體管問世
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佳、美國馬里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Hu Liangbing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全透明可彎曲納米紙晶體管》,在線發表于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 “透明化、可彎曲是電子產品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這一成果最大的創新點,
納米紙有機晶體管問世
近日,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佳、美國馬里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Hu Liangbing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全透明可彎曲納米紙晶體管》,在線發表于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期刊ACS Nano。 “透明化、可彎曲是電子產品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這一成果最大的創新點,是將全透明
納米晶體分子的特性和應用
中文名稱納米晶體分子英文名稱nanocrystal molecule定 義由分子生成納米量級的晶體。晶體顆粒尺寸小到納米量級時將導致聲、光、電、磁、熱等性能呈現新的特性,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分子生物學領域,DNA可作為制備納米晶體的分子模板。如在雙鏈DNA分子表面所裝配的多層金原子納米顆粒簇,形成
精準控制一維納米晶體
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道了一種對一維納米晶體直徑、長度、長徑比、組分、形貌以及結構進行精準控制的合成技術。此項研究主要由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龐新廠完成。該雜志同期發表相關評論文章,介紹了龐新廠以纖維素基的瓶刷狀嵌段共聚物為單分子納米反應器,獨創一種能制作任何類型納米晶
碳納米晶體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體管
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官網近日報道,該校材料學家成功研制的1英寸大小碳納米晶體管,首次在性能上超越硅晶體管和砷化鎵晶體管。這一突破是碳納米管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將引領碳納米管在邏輯電路、高速無線通訊和其他半導體電子器件等技術領域大展宏圖。 碳納米管管壁只有一個原子厚,是最好的導電材料之一,
基于光子晶體納米激光器的生物感應器可簡化DNA探測過程
科學家研究出新型,簡單,低成本儀器,通過獲知表面電荷密度或者溶液PH值的變化即可探測出DNA以及其他生物分子。 2015年1月13日華盛頓—一種簡單易行的探測DNA分子以及癌癥和其他如阿爾茨海默氏癥標記蛋白的方法很快將要問世--這要歸功于日本橫濱國立大學(Yokohama National U
首個10納米以下碳納米管晶體管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日(北京時間)報道,來自IBM、蘇黎世理工學院和美國普渡大學的工程師近日表示,他們構建出了首個10納米以下的碳納米管(CNT)晶體管,而這種尺寸正是未來十年計算技術所需的。這種微型晶體管能有效控制電流,在極低的工作電壓下,仍能保持出眾的電流密度,甚至可超過同尺
rTIAL納米晶體材料的合成
納米晶體材料的合成一直面臨產量與尺寸的問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采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機研發一種合成納米?-TiAl晶體的革新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德國 Fritsch公司的P4----可變轉動速率比行星式高能球磨機,使用碳化鎢的研磨裝置,利用機械合金的方法,而無需其他的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樣品 的
納米線晶體管能自我修復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11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合作,研制出了一款能自我修復的晶體管。研究人員表示,最新自我修復技術有助于研制單芯片飛船,其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在20年內抵達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 今年4月12日
美用納米晶體制成低壓柔韌電路
一般的集成電路都是印在堅硬硅晶片上,但柔軟靈活的電路用途更廣。在電子產品無處不在的今天,柔韌性電子設備更符合大眾需求,但要找到性能優良、成本低廉的材料,卻是一大難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6日報道,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硒化鎘納米晶體,能被“印”或“涂”在柔軟塑料上,制成多
用微晶體和納米線來分解水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一種新的方法,以利用這個世界上最豐富的清潔能源之一:水。 通過納米晶(又稱量子點)與納米線相結合,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將水分解成氧和氫燃料,可用于汽車,公交車,船和其它類型的交通工具。 “氫被看作是清潔能源的重要來源,因為水在加熱的時候,它是唯一的副產品,
新型可調光納米晶體可用作防偽材料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通過探究銫錳溴納米晶體的相變過程,實現了納米材料的光譜可調節過程,并對一系列相變機理進行了詳細地研究和探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因具有較窄的發射光譜,含鉛鹵化物鈣鈦礦納米晶體(NCs)被廣泛應用于發光器件的研究,但由于毒性和穩
蘇州納米所高產率制備單分散銀納米晶體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由于納米晶體的光、電、磁、熱等優異性質在光電、催化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納米晶體的可控制備技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眾多納米晶體中,納米銀因其廣泛應用使得其可控制備尤受關注。但是到目前為止,實現高質量納米銀顆粒的簡便、批量合成仍具挑戰。 最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技
DNA納米物體的組裝加快
據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合適的情況下,科學家們能夠比過去更為有效地誘導DNA折疊成為復雜的、納米尺度的物體。這些發現應該會使諸如納米級電子器件或藥物輸送系統等的DNA納米技術在實際應用上更為有用。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折疊由短DNA“書釘”捆綁的某單股DNA“支架” 而制作出了一系列令人
什么是DNA納米技術
脫氧核糖核酸(英語: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為DNA)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長期性的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食譜”。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RNA所需。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稱
美開發出無缺陷半導體納米晶體薄膜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1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電子束光刻技術和剝離過程開發出無缺陷半導體納米晶體薄膜。這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新材料,可廣泛應用并開辟潛在的重點研究領域。相關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志網絡版上。 半導體納米晶體的大小決定了它們的電子和光學性質
美用無害納米硅晶體制造“電子墨水”
7月30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已經克服了由廉價、耐用且無毒的化學材料制成電子設備和太陽能電池的技術障礙。這意味著成本僅幾美元的電子觸摸板和便宜的太陽能電池離我們更近了。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該研究的合作者之一、明尼蘇達大學的機械工程學教授烏維·科特沙根表示:“最新技術讓發
新型生物納米電子晶體管構建成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3日報道,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建造了可由三磷酸腺苷(ATP)驅動和控制的生物納米電子混合晶體管。他們稱,新型晶體管是首個整合的生物電子系統,其將為義肢等電子修復設備與人體的融合提供重要途徑。相關研究發布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
石墨烯納米晶體管研制取得進展
據瑞士聯邦材料研究所(EMPA)消息,該所與德國馬普學會高分子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開展的納米晶體管研制取得重要進展,使用石墨烯納米帶制成的核心結構大幅度提升了納米晶體管的性能和成品率,為納米半導體器件進入實用階段創造了條件。 石墨烯材料制成的石墨烯納米帶可展示優良的半導體性能
納米晶體的角、邊和面控制生長|Science-Advances
精確控制納米晶體(NC)形狀和組成的能力在催化和等離子體等許多領域都是有用的。種子介導的策略已被證明對準備各種各樣的結構是有效的,但對如何選擇性地生長角、邊和面的理解不足,限制了控制結構進化的一般策略的發展。在這里,美國西北大學Chad A. Mirkin教授等人報告了一種通用的合成策略,用于指
柵極長度僅一納米的晶體管問世
在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一美國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碳納米管和二硫化鉬(MoS2),成功制出目前世界最小晶體管,其柵極長度僅有1納米,這一僅是人類發絲直徑五萬分之一的尺度,遠低于硅基晶體管柵極長度最小5納米的理論極值。 制出更小的晶體管,是半導體行業一直努力的方向,柵極長度則被認為
揭秘美國新型納米晶體:有望用于存儲氫燃料
8.凈化晶體樣本 凈化晶體樣本 這是實驗室的玻璃儀器,用于凈化沸石咪唑酯骨架結構晶體的樣本。位于底部的被加熱的液體在磁環境下經過攪拌,冷液體則被抽進中部的圓柱形玻璃管。凈化后的晶體凝結在中部圓柱形玻璃管表面。 9.等待掃描的樣本 等待掃描的樣本 這些樣本“坐”在一張用做便條紙的穿
蘇州納米所利用DNA折紙術構建金納米棒
等離子體納米粒子及其組裝結構因為優異的光學特性在納米科技中具有廣泛應用,如超材料、生物傳感器、光電器件等。精準構建等離子體納米結構對于光學特性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而精確調控等離子體納米粒子的表面功能性質則是進一步獲得復雜自組裝體系的關鍵。目前借助各種物理和化學方法,可在納米粒子表面的一定區域范圍
折疊DNA有望精準制備納米材料
DNA納米折紙術已被應用于光學材料的諸多領域。圖片來源:科界App DNA折紙術雖然給納米材料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是,想要隨心所欲地折疊DNA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DNA只能是雙螺旋結構嗎?當然不是,它還可以是網狀、方形、心形,甚至可以拼出復雜的“中國地圖”。 需要通過光學顯微鏡才能查
折疊DNA有望精準制備納米材料
DNA只能是雙螺旋結構嗎?當然不是,它還可以是網狀、方形、心形,甚至可以拼出復雜的“中國地圖”。 需要通過光學顯微鏡才能查看的DNA鏈,科學家竟然也能像折紙一樣,把它們有目的地折疊成各種納米結構,這也被稱為DNA納米折紙術。 作為一種精確高效的DNA自組裝方法,DNA納米折紙術應用的范圍越來
生命起源假說:源自礦物晶體而非DNA有機分子
北京時間9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66年,一位年輕的化學家提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50年過去了,他的理論是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從表面上看,毫無生氣的石頭似乎怎么也無法和生命聯系在一起,畢竟只有在受到沖擊的時候,石頭才會移動一下。但是,石頭內部的礦物是否與生命的起源存在聯
蘇州納米所印刷碳納米管薄膜晶體管研究取得進展
印刷電子技術是最近5年來才在國際上蓬勃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與產業領域,印刷電子技術成為當今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前沿研究熱點。高性能新型印刷電子墨水的研制成為印刷電子技術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半導體碳納米管與其他半導體材料相比不僅尺寸小、電學性能優異、物理和化學性質穩定性好,而且碳納米管構建的晶體管等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