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格斯大學:海洋環流對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海洋環流沿大洋底部在南北半球間輸送熱量和水分的同時也運輸二氧化碳。(自羅格斯大學) 目前,人們對氣候變化的多數擔憂主要集中在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然而,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研究稱,海洋環流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與大氣同等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270萬年前地球的大嚴寒和北半球的陸地結冰現象與海洋環流改變正好吻合。這次環流改變將熱量和二氧化碳轉移至大西洋中,并在大洋底部從北至南將其輸送并釋放到太平洋。 羅格斯大學通過對250至-33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巖芯樣本進行分析,對當今氣候變化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科學家們認為,在北半球冰川面積大幅增加、海平面大幅下降的同時,海洋環流系統也發生了變化。南極海冰阻止了海洋表面的熱交換,并迫使其進入海洋底部,同時引發了當時的全球氣候變化,而不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該研究的主要作......閱讀全文
美科學家呼吁重視甲烷逸出現象
芝加哥大學計算海洋化學家大衛●阿徹(David?Archer)日前發表文章稱,盡管最近甲烷從海洋和北極凍土中逸出的消息牽動了公眾的心,但最可怕的還不止于此。 據每日氣候網站報道,阿徹表示,雖然不知道凍結在海洋深處的甲烷總量有多少,但應該不少于目前剩余的化石燃料的總和。而且,封存在逐漸消融的北極
科學家指出全球變冷變暖后果同樣嚴重
全球變暖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危機,但這種危機也可能發生在較冷時期。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16日報道,一個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德國科隆大學、德國國家海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基爾海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對取自北大西洋海底的鉆核沉積物進行了地球化學和微古生物學分析后指出,1.16億年前
科學家揭示大氣與海洋熱量輸送模式新變化
除了溫室效應和二氧化碳,還有什么會影響氣候變暖?近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大氣和海洋系統中熱量傳輸方式的變化,對未來全球升溫也影響有加。 地球表面的熱量輸送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大氣和海洋會將熱量沿著赤道—極地的方向傳輸,從而使地球系統的熱量達到收支平衡。“如果沒有熱量輸送,熱
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投入運行
近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該系統的建成可彌補中國南海南部海域上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高精度連續監測的空白,對開展南海海域海洋碳循環、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群島位于我國海域的最南端
鈣的地球化學循環
地球上的鈣循環建立了地質構造、氣候和碳循環之間的聯系。簡單地說,山脈的隆起使含鈣巖石暴露在化學風化中,并將Ca2+釋放到地表水中。這些離子被輸送到海洋,并與溶解的二氧化碳反應形成石灰石(CaCO3),然后沉積到海底,在那里它被結合到新的巖石中。溶解的CO2連同碳酸鹽和碳酸氫鹽離子,被稱為“溶解性
中國科學家發現南大洋酸化的“幕后推手”
“坐在‘雪龍’號上就像坐在篩子上一樣,上下左右前后一起搖晃。”南極科考隊員這樣描述自己“勇闖”西風帶的經歷。 在南緯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個環繞地球的低壓區,常年盛行五六級的西風和四五米高的涌浪,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咆哮西風帶”。 日前,科學家研究發現,這道進入南極必經的“鬼門關”,竟也是南
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9月21日,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羅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俄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掛牌成立。該中心是中俄兩國在科技創新合作不斷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個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平臺,標志著中俄海洋科技領域的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中俄
地球氣候可為尋找外星生命提供線索
溫室氣體之所以有個壞名聲,是因為今天的全球變暖跟它們脫不了干系。不過科學家說,溫室氣體或許也是讓生命首先在地球上扎根的“有功之臣”。 德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該研究圍繞溫室氣體和其他氣候條件如何影響地球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展開,其結果可為了
火山活動噴出溫室氣體導致遠古地球“發高燒”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5600萬年前一次劇烈的全球變暖事件,主要原因是北大西洋形成過程中的火山活動釋放出巨量二氧化碳。 這次地球“發高燒”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持續了約15萬年,其間全球氣溫上升了5攝氏度到8攝氏度。科學界一般認為,這次升溫事件是大氣溫室氣體含量
全球二氧化碳水平創新高
據英國《衛報》報道,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月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千分之零點四。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上周三發布了該數據,并將其稱為地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顯著里程碑”。據科學家估計,消除80%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將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穩定。不過,他們警告說,當前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溫室氣
十大最瘋狂方式改造地球:垂直農場入選
10.地球現狀:人類每年排放84億噸二氧化碳 地球現狀:人類每年排放84億噸二氧化碳 人造颶風、轉基因森林植物、海洋肥化、軌道太空鏡,這些瘋狂的概念一旦處理不當即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對改變現狀于事無補。實際上,人類已經開始了有史以來最瘋狂的“地球工程實驗”:每年將8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4種“短壽命氣候污染物”亟待減排
美國研究人員14日說,采取措施削減4種所謂“短壽命氣候污染物”的排放,將能夠“大大減緩”本世紀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所謂“短壽命氣候污染物”,是指炭黑、甲烷、對流層臭氧和某些氫氟碳化合物。與二氧化碳等長期溫室氣體相比,“短壽命氣候污染物”在大氣中停留時間較短。 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
海洋大氣新粒子生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氣溶膠是全球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制約氣候模型預測準確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氣氣溶膠主要通過飛沫(sea spray aerosol, 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 NPF)兩種途徑產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應氣體通過反應成核(nuc
海洋大氣新粒子生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氣溶膠是全球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制約氣候模型預測準確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洋大氣氣溶膠主要通過飛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兩種途徑產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應氣體通過反應成核(nuclea
4.6億年前生物多樣性達峰后為何下降50%
距今約4.6億年的奧陶紀大輻射,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輻射事件之一。然而,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樣性曲線表明,華南的種一級多樣性在生物大輻射峰值之后出現近50%的降低,這一發現引起地質學家的重視。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與國外同行合作研究發現,奧陶紀氣候變冷
各國專家探討全球碳循環過程及二氧化碳減排機制
近期,全球大氣監測網多個監測站數據顯示,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已突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制定的400ppm(百萬分之一)閾值,溫室氣體排放警鐘再次敲響。 6月7日,第九屆國際二氧化碳大會在京落幕,來自世界各國的400多位氣候與生態及環境領域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共
2021年海洋增暖“又雙叒叕”破紀錄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全球14個研究單位23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國際首份2021年海洋變暖報告。新數據表明,2021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區溫度均創歷史新高。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大
報告顯示三峽庫區氣候主要受大氣候環境影響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日前發布報告顯示,三峽庫區氣候主要受大氣候環境影響,庫區蓄水運行對周邊的氣候影響有限,影響范圍在近水庫區,離長江干流不超過20公里。 《2016年度長江三峽地區氣候狀況監測報告》顯示,從三峽工程建成后蓄水運行以來的氣候監測結果看,三峽庫區的氣溫和降水變化與長江上游,乃至整
科學家稱海洋酸化將加速全球變暖趨勢
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近日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中發表文章指出,由于人類向海洋排放了大量的化工燃料排放物,使海洋酸性提高,同時減少了能夠幫助屏蔽輻射的天然氣排放,這就加速了全球變暖的進程。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所發現的這一巨大的潛在因素,目前尚未被人們作為氣候變化預測的因素加以考慮。 科學家稱
南海海洋所發現南海珊瑚礁夏季是大氣二氧化碳的源
日前,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研究團隊撰寫的《南海珊瑚礁夏季是大氣CO2的源》一文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科學通報》2011年第6期上。 分布于熱帶海洋的珊瑚礁長期以來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關于現代珊瑚礁究竟是大氣CO2的“源”或“匯”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南海珊
緩解氣候變化政策可避免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因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導致自身pH值持續下降。1751年到1994年間,海洋表面的pH值估計從大約8.18下降至8.1。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提供了一套全球氣候變化緩解政策,比如規定全球排放峰值到來的年份等,將給未來海洋酸化帶來的不同
美研究人員首次實地測試海洋浸灰技術
?研究人員在阿巴拉契科拉灣用無毒染料追蹤石灰流。圖片來源:WADE MCGILLIS 美國佛羅里達州西北部的阿巴拉契科拉灣,海水溫和,為該國供應了約10%的牡蠣。但近年來,牡蠣產量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海灣正在變暖、水域酸化。為此,該州自2020年起禁止捕撈牡蠣5年。該州同時鼓勵科學家進行實
大氣微塑料的全球氣候影響首次評估
英國《自然》雜志20日發表的一篇環境學模型研究認為,大氣微塑料或能通過反射陽光輻射對氣候有微小的冷卻效果,但是由于塑料持續在地球環境中累積,未來可能會展現更強的氣候效應。這些發現是首次對大氣微塑料的直接全球氣候影響進行計算的結果。 微塑料正在成為全球大氣中廣泛的污染物,其體積小、密度低,可以通
去除大氣中甲烷有助減緩氣候變暖
火炬燃燒會燒掉油田中多余的甲烷。圖片來源:ORJAN F. ELLINGVAG/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本報訊 作為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甲烷的危害長期以來都被二氧化碳所掩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雖然全球二氧化碳減排“步履蹣跚”,但已有10
科學家發現一種“長壽”溫室氣體是CO2的7100倍
據《衛報》近日報道,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系的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一種稱為全氟三丁胺(PFTBA)的物質也是溫室氣體,該氣體100年內使地球變暖的效應是二氧化碳(CO2)的7100倍。而這種工業化學品目前沒有受到監管,其在大氣中可長期存在。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PFTBA自2
科學家研究發現:北極成海洋酸化“重災區”
近日,北極圈現32度罕見高溫,引發公眾對北極熊生存現狀的擔憂。殊不知,北極生態系統面臨的潛在威脅遠不止于此。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所誘發的北極快速變化將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奇團隊通過對歷次中國北極科考航次數據的集成與精細分析,發現北極酸化水體以每年
二氧化碳水平創百萬年新高-人類進入“危險地帶”
聯合國新聞中心13日發布消息稱,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值最近超過了百萬分之四百(400ppm),稱這是百萬年來“二氧化碳濃度首次突破這一關口”,引發聯合國方面的高度關注。 聯合國負責氣候變化的高級官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13日就此特別發表聲明
科學家找到2.51億年前“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1月27日報道,最新研究顯示,發生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現已找到,科學家稱海洋苔蘚大范圍死亡,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反應,影響地球大氣層的變化,氧氣減少,硫化氫氣體增多,氣溫升高,最終在這種連鎖生態效應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滅絕消失。 海洋苔蘚
中國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評估系統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循環”科考分隊宣布,他們成功研發了完全自主的“貢嘎”(GONGGA)大氣碳反演系統(以下簡稱“貢嘎”系統)。這是“全球碳計劃”2022年全球碳收支報告首輪脫穎而出的大氣反演系統。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碳收支評估中的角色,由數據貢獻者
中國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評估系統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循環”科考分隊宣布,他們成功研發了完全自主的“貢嘎”(GONGGA)大氣碳反演系統(以下簡稱“貢嘎”系統)。這是“全球碳計劃”2022年全球碳收支報告首輪脫穎而出的大氣反演系統。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碳收支評估中的角色,由數據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