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20日發表的一篇環境學模型研究認為,大氣微塑料或能通過反射陽光輻射對氣候有微小的冷卻效果,但是由于塑料持續在地球環境中累積,未來可能會展現更強的氣候效應。這些發現是首次對大氣微塑料的直接全球氣候影響進行計算的結果。 微塑料正在成為全球大氣中廣泛的污染物,其體積小、密度低,可以通過風繞地球傳播。而微塑料的危害,正是體現在其顆粒直徑的微小上,體積越小,意味著比表面積(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更高,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也越強。這也是它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英國倫敦是目前測量到大氣微塑料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偏遠地區也都發現了微塑料:今年一月份一項研究計算得出,整個北極地區的污染物分布為每立方米約40個微塑料顆粒。合成纖維是微塑料的最大來源(占92.3%),且大部分由聚酯組成。聚酯纖維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人工產品。 科學家們......閱讀全文
你剛剛丟棄的一個塑料袋,可能若干年后就變成細小甚至是肉眼難以看見的塑料顆粒出現在南極。近日,正在“向陽紅01”船上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科考隊員在南極地區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圖片來源網絡 遍布近海大洋的“海洋PM2.5” 微塑料是海洋環境中一種新興污染物。 國家海洋局第一
微塑料是指能在環境中漂浮、長期殘留、易被生物誤食、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碎片或顆粒。“很多微塑料用肉眼很難看到。”日前,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教授施華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外研究甚至顯示,在飲用水中也發現有微塑料。而該課題組幾年前發表的頗受關注的研究論文揭示,在食鹽
微塑料是指能在環境中漂浮、長期殘留、易被生物誤食、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碎片或顆粒。“很多微塑料用肉眼很難看到。”日前,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教授施華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外研究甚至顯示,在飲用水中也發現有微塑料。而該課題組幾年前發表的頗受關注的研究論文揭示,在食鹽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香港研究資助局(RGC)關于設立聯合科研資助基金的協議,雙方每年共同資助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研究人員間的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2020年度共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項目申請239份。經初步審查并與香港方核對清單,確定有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17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總經費達人民幣1,708,013,700元,專項經費達人民幣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
本文刊載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年第5期專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自1962年美國作家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出版以來,環境污染開始引起社會和公眾的廣泛關注。20世紀一系列環境健康損害事件已經給人類社會敲響了警鐘,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與金磚國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國際合作項目初審結果,其中金磚國家146項、埃及82項、日本35項,智利25項通過初審,具體如下。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中華人民共和國
(城建與環境)科學擬資助項目編號擬資助項目名稱依托單位申請者職稱合作單位擬資助金額(萬元)重點項目8191001海綿城市視角下源頭體積控制與城市面源污染削減及地表水環境改善的響應關系研究北京建筑大學李俊奇教授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808191002大氣細顆粒物與肺內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和損
912211101067新型長效胰高血糖素樣肽-1/胰高血糖素受體雙重激動劑的分子構建,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活性及作用機制研究錢海中國藥科大學Avraham YosefaHadassah Medical Center, Ein Kerem922211101068糖基生物分子調控的乙肝病毒衣殼表面修
為什么小時候愛吃的東西長大后味道卻變了?圖片來源于網絡 食物正在發生變化。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農作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而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左右夾擊,也改變了農作物和海產品的營養成分。人們正在認識到,生態環境的改變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盤中餐。 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植物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8月19日~20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