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要訓練防止眩暈,因為眩暈會導致突然失去垂直方向感而不能辨別上下方位,這可能導致飛機失事。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是腦中一個功能類似于3D羅盤的腦區暫時出了故障。最近,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利用蝙蝠實驗,首次證明了哺乳動物腦中存在這種3D羅盤,這些特定的神經元能感知動物的頭正朝向哪個方向,以此幫它在三維空間里導航。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志上。 辨別方向要靠空間記憶,這種記憶主要在腦深處的海馬結構區形成。在哺乳動物中,有3種不同的細胞分布在海馬結構區的不同位置,構成了導航系統的主體:“地方”與“網格”細胞就像GPS,讓動物能跟蹤自己的方位;“頭部方向”細胞,就像羅盤,當動物的頭指向一個特定方向時會做出反應。有關“地方”和“網格”細胞的研究已經很多,并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但“頭部方向”細胞是直到最近才開始以二維形式在小鼠中研究的,對大腦如何編碼三維方向就了解得更少。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跟蹤裝置,能以視......閱讀全文
1. 激光雷達是一種非常高科技的設備*蝙蝠的聲波演示激光雷達是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脈沖激光被發明出來之后不久發明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像蝙蝠根據從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來測量與物體的距離一樣,激光雷達只是將聲波換成了光波。激光雷達所做的,是發射出一段脈沖并測量它從物體反射回來的時間。由于光速是恒定的
人靠眼睛看路,無人車也是。激光雷達就是無人車的“眼睛”。 伴隨自動駕駛的落地,原來主要用于三維掃描的激光雷達,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必備,甚至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進化水平。但在這個切中行業要害的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 激光雷達不可取代 激光雷達是個傳感器,自帶光源,主動發出激光,感知周圍環
人類既沒有貓科動物的那種夜視能力,也不能像蝙蝠一樣發射超聲波定位物體,在遠古,夜幕降臨,兩眼一抹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而現在,美麗的城市夜景,豐富的夜生活,萬家燈火,黑暗似乎離我們已經很遠了。這背后是無數盞燈默默在工作,照亮生活。 燈的進化史,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的縮影,從原始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全球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而由新興病毒引起的疾病則是造成新型感染的疾病,例如最近導致中國武漢爆發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對全球公共衛生的產生巨大威脅。識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致病性病原對于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挽救人們的生命,停止流行病以及避免不必要地使
2014年是埃博拉年,這場埃博拉大流行始于幾內亞南部,靠近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邊境的一個村莊。2013年12月2日,一位兩歲男孩發燒、拉黑便、嘔吐,四天后死亡。男孩死亡一周后,他母親去世,12月29日,他3歲的姐姐去世,1月1日,他的祖母去世。 根據當地的習慣,在葬禮上不少人接觸了死者的體液,結
中國質譜學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全國學術交流會召開 2008年12月11日上午,中國質譜學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 第九屆全國學術交流會在海口市麗華大酒店召開,本屆大會是中國質譜學會理事會換屆及四年來質譜學會工作的總結會,也是質譜學的基礎及方法、新
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廣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在實驗室、在病房、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他們迎難而上、加班加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圖片來源于網絡 爭分奪秒研究,為科學防控提供決策參考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
3 早期的合成生物學及中國的貢獻 如果說Craig Venter是國際上率先解讀人類基因組的研究者之一,那么在合成生物學領域他絕對是世界上“制造”能夠自我復制的細胞基因組的第一人。人造細胞“Synthia”的誕生,讓Craig Venter又一次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燈下。但如果從廣義的角度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中國目前的法定報告傳染病分為甲、乙、丙3類,共40種。此外,還包括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開展應急監測報告的其他傳染病。新型冠狀
01、光刻機 《這些“細節”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 制造芯片的光刻機,其精度決定了芯片性能的上限。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覽上,中國生產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精度是90納米。這相當于2004年上市的奔騰四CPU的水準。而國外已經做到了十幾納米。 光刻機里有兩個同步運動的工件臺,一個載底片,
也許人們對實驗室的印象還停留在顯微鏡、培養皿、穿著整潔白大褂的怪博士上,而有些地方卻未必如此。一起來看看那些全世界讓你亮瞎眼的超級炫酷的實驗室吧! 密蘇里科技大學:實驗煤礦在這里,學生可
日前,由瑞士、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奇的微芯片,能夠實時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項新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們制造出能同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認知系統,為神經網絡計算機和高智能機器人的研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類似研究都局限于在傳統計算機上研制神經網絡模型
顯微鏡下的艾滋病毒(圖片來自英國《衛報》網站) 北京時間12月5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斯坦佛大學醫學院1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艾滋病毒的遠古祖先開始在野生靈長類動物體內進化的時間,比人們以前認為的要早好幾百萬年。 這一發現為人類研究艾滋病毒的起源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途徑。艾滋病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用于確定人類定位細胞的虛擬現實導航游戲的屏幕截圖。 在20世紀70年代末,科學家們發現,當老鼠處于一個特定的場所時,它海馬中的神經細胞就會激活。這些細胞被稱作位置細胞,而且不久之后人類也被發現擁有這種細胞。2005 年科學家們在老鼠體內發現了定位細胞,后來在蝙蝠和猴子體內也發現了定位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