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家生物工程風險企業與日產化學工業公司日前宣布,兩家公司的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使造血干細胞有效增殖的化合物。將這種化合物添加到臍帶血中,血中的造血干細胞數量就能增加到30倍以上。 這種化合物名為“NR-101”,能與造血干細胞結合,促進造血干細胞活躍增殖。該化合物與人體內存在的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類似,但其促進造血干細胞增殖的能力比后者更強。 ......閱讀全文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一、造血干細胞的起源 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第4周開始轉移至胚肝,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
血液系統中貯藏著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成各種血細胞潛能的成體干細胞,稱為造血干細胞,它能夠維持機體長久造血和組織穩態1。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惡性血癌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干細胞來源不足成為限制該治療廣泛應用的瓶頸。因此,造血干細胞的發育,尤其是造血干細胞擴增的研究備受關注。然而,現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干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干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美日兩國科學家團隊聯手發現,阻礙造血干細胞擴增的是培養基中存在的
自噬是細胞對抗惡劣環境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營養缺乏或高溫氧化等惡劣環境下,細胞可以啟動自噬,達到應對細胞應激保護自身的目的。研究發現,自噬也是許多物種對抗衰老的一種措施。最新研究發現,造血干細胞也利用這種方法維持自身的年輕化。這給許多造血相關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思路。其實人體內的干細胞類型非常多,這
造血發生是一個動態有序的過程,其維持依賴于一群數量極其稀少的多能干細胞——造血干細胞。造血干細胞一方面通過自我更新維持造血干細胞庫的穩定,另一方面通過分化產生各種類型的成熟血細胞。為了描繪造血干細胞完整的分化過程,科學家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經典的造血層級結構(hematopoietic hie
造血發生是一個動態有序的過程,其維持依賴于一群數量極其稀少的多能干細胞——造血干細胞。造血干細胞一方面通過自我更新維持造血干細胞庫的穩定,另一方面通過分化產生各種類型的成熟血細胞。為了描繪造血干細胞完整的分化過程,科學家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經典的造血層級結構(hematopoietic hie
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髓移植。這種強大的技術能夠治愈多種人類疾病,但因為毒性太強目前只用來治療最危險的疾病。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新方法,在小鼠模型中顯著降低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毒性。這項研究發表在八月十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基于造血干細胞體外擴增和基因修飾的治療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潛力巨大,如何解決干細胞離體后的分化并最大程度的保持其再生能力是制約這一技術發展的最大挑戰。臍帶血是造血干細胞的主要來源,但稀少的數目制約了它的進一步臨床應用,科學家們在近年研發出各種臨床相關的造血干細胞體外擴增辦法:包括Notch-1 配
造血干細胞移植已被廣泛應用于重大疾病的治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能成功歸巢到造血組織,分化產生全部血細胞類型維持生命。歷時六年攻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對干細胞研究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今天(2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白細胞吞噬功能測定粒、單核-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反應和免疫調節細胞中的重要成員。它們不僅具有吞噬功能,吞噬外來的微生物、腫瘤細胞等,同時又分泌多種生物因子參于免疫反應,此外單核-巨噬細胞對抗原物質的攝取、修飾、遞呈等作用,是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必不可少的。因此檢測白細胞吞噬功能對了解機體免疫狀況有重要意
斯坦福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調整膳食可以去除造血干細胞。這種膳食療法有望替代化療和放療,顯著降低骨髓移植的毒副作用。 纈氨酸是一種需要從膳食中獲取的必需氨基酸。研究顯示,缺乏纈氨酸的膳食可以有效去除小鼠的造血干細胞,成功移植其他小鼠的造血干細胞。纈氨酸缺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31571505、31371461)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帶領其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研究成果以“VCAM-1+ Macrophages Guide the Homing of HSP
造血干細胞歸巢停留“熱點區域”的三維重構模型(紅色代表造血干細胞,藍色代表動脈,綠色代表靜脈)。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潘巍峻帶領其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該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11月20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7月17日,《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波研究組和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Sean J. Morriso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Bone marrow adipocytes promote the regenera
生物通報道:造血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細胞,可以分化為所有類型的成熟血液細胞,在機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造血微環境對于造血干細胞行使功能具有關鍵的調控作用,但直到最近幾年,造血微環境的細胞和分子基礎才逐漸明晰。 近期來自City of Hope醫學中心和第四軍醫大學的
2019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研究組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的成體造血干細胞
11月19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項重大突破成果。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團隊,歷時6年攻關,在世界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干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開辟了造血干細胞長時程在體研究的新時代。 造血干細胞 人體的血液中包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我國干細胞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居國際論文總量排名第五;2014年全球再生醫學產業的產值預測將達到170億美元,而我國約為50億人民幣。吳祖澤院士表示,在生物治療領域,我們要努力自主創新,加快轉化醫學進程,縮短與國外的差距。 記者:目前我國在造血干細胞研究處于什么階段? 吳祖澤:已進成熟階段,發展
1961年Till JE, McCulloch EA用小鼠體內脾結節方法第一次證實了造血干細胞的存在。八十年代后,Weissman等多個實驗室相繼通過細胞表面標記分離出高度純化的不同階段的造血干祖細胞。在小鼠造血干細胞的研究中,造血干細胞的分離是通過細胞表面標記Lineage Sca-1c-ki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造血干細胞是血液系統中的成體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潛能。造血干細胞可以分化形成各類成熟血細胞,以此滿足生理需求和調節各細胞組分之間的平衡。如果發生嚴重感染,造血干細胞會生成更多的白細胞以抵抗病原物。 復雜的造血系統如何調控產生足夠數量的血細胞?“感染”信號如何翻譯成“造血”指標?這是
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造血干細胞位于骨骼之中,而魚類的造血干細胞位于腎臟。20世紀70年代末,生物學家首次發現了血液發育的特定部位——“造血干細胞龕”。此后,科學家們想知道為什么不同生物的造血部位如此不同。 40年后的今天,他們終于發現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哺乳動物進化出干細胞龕的目的是保護造血干
近日來,從科學家們揭開干細胞一代神秘的面紗后,一種治愈各種血液疾病和免疫疾病的方法即近在眼前。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一篇論文表明,他們首次明確了體內引發造血干細胞的生產機制,發現在骨髓和臍帶血內造血干細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可以補充人體的血液細胞的供應。一些白血病患者已經成功地使用造血干
巨核細胞(megakaryocyte)最為人所知的是能夠生成愈合傷口的血小板。根據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發現,在骨髓中這些“巨大”的細胞還對調控干細胞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造血干細胞分化生成了骨髓中的巨核細胞。新研究第一次證實了造血干細胞(母細胞)直接受控于它自身的后代細胞(
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干細胞研究與實驗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身體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丟失。這一發現不僅證實從平衡飲食中攝入充足的維生素A非常重要,加強我們對血細胞發育的理解,而且有可能為癌癥治療打開新的局面。相關研究結果于2017年5月19日發表在Cell期刊上。 造血干細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91640203)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研究員在環狀RNA調控造血干細胞穩態機制領域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一類特殊的環狀RNA維持LT-HSCs (Long-ter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長期造血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