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的改變可能暫時性地抵消了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將開始“中場休息”,時間大約是10年。 這是全球首個十年期氣候預報。德國研究小組聲稱,全球平均氣溫與正常水平相比仍將會持續偏高,但21世紀頭7年所呈現出的氣溫不再進一步升高的勢頭,很可能還將再持續10年。 這是位于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條冰川(8月23日攝)。自1966年以來,這條冰川已縮減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氣候變暖速度的兩倍,這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 新華社/法新社 洋流改變抵消溫室效應 德國研究小組的努力是世界范圍內首次正式發布的十年期氣候預報。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為什么會有這種結論?研究小組稱,海洋洋流的自然改變有可能會暫時性地抵消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科學家湯姆警......閱讀全文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什么是二氧化碳當量? 人們在談論溫室氣體時,會提到二氧化碳當量。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當量呢? 二氧化碳當量是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各種不同溫室效應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 貢獻度皆有所不同。為了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又因為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二氧化碳是一個典型的“雙面間諜”:一方面它能幫助土壤固碳,另一方面又會加劇溫室效應。它究竟“是正是邪”,這成為了一道困擾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多年的難題。記者9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鄒建文課題組通過觀測計算,揭示了陸地生態系統碳氮過程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響應強度及其驅動機制,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國
二氧化碳是一個典型的“雙面間諜”:一方面它能幫助土壤固碳,另一方面又會加劇溫室效應。它究竟“是正是邪”,這成為了一道困擾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多年的難題。記者9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鄒建文課題組通過觀測計算,揭示了陸地生態系統碳氮過程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響應強度及其驅動機制,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制造了氣候變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于“亦正亦邪”的角色。一方面,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以促進光合作用,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形成“固碳效應”;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動陸地生態系統釋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溫室效應。吸收量和釋放量究竟誰占上風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于“亦正亦邪”的角色。一方面,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以促進光合作用,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形成“固碳效應”;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動陸地生態系統釋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溫室效應。吸收量和釋放量究竟誰占上風
極端氣候事件,這種被定義為“一個地點或地區發生‘概率較小’的天氣氣候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在過去一個世紀、特別是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陸地或特定區域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強度是否發生了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原因是什么?中國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7日至8日在京舉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和水汽等,它們在高空的聚集把更多的能量反射回地球,這是給地球升溫的過程。溫室氣體越多含量越高,造成的溫室效應越明顯。目前使地球升溫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人類文明的發展過分的依賴于化石能源,從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006年時,《自然》
一份題為《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對IPCC報告的科學性質疑》的研究報告,近日正式完成。且看如下觀點:“近百年來,氣溫的上升和全球氣候的變化屬于正常波動范圍。與其說氣候變暖,不如用‘氣候變化’來得客觀”,“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和氣溫的關系復雜,它們與氣候變化存在多大相關性
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爭議愈演愈烈。繼有關國際科學組織發表各種聲明以來,近日(5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又刊登25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關于“氣候變化與科學公正性”的公開信。 氣候變化的科學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氣候觀測事實證據的完備性、人類活動與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對大小、氣候模
世界氣象組織網站26日說,今年7月,全球多地高溫、干旱、災難性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發,給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等帶來廣泛影響。下圖為IPCC主席Hoesung Lee在2018年《Climate chang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報告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多年凍土區碳循環野外觀測系統分布圖 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凍土有機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第二課題“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其碳循環過程”
據國外媒體報道,氟是對人有害的氣體。這種元素目前仍被用于制造各種人造氣體,這些氣體中有的導致人暴露于灼人的紫外線下,有的甚至在導致地球變暖。 “氟就像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暴龍”,化學教授Andrea Sella介紹說,“它瞬間就能與除了氦、氖、氬以外的其它元素發生反應。” 如果你看到過純的氟元素
科技日報南京5月9日電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二氧化碳是一個典型的“雙面間諜”:一方面它能幫助土壤固碳,另一方面又會加劇溫室效應。它究竟“是正是邪”,這成為了一道困擾全球變化研究領域多年的難題。記者9日從南京農
9月16日上午,國家“973”計劃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大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項目啟動會召開。中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遙感應用研究所的專家,以及項目
幾十年來,一部分科學家不斷對占主導地位的氣候變化科學提出質疑,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提供的論據接連被推翻。調查表示,目前97%的氣候科學家都將全球變暖看作是嚴重的風險。 然而,據《紐約時報》報道,近年來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表示,云層將拯救地球。他們承認,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變暖,但云層的移
“馬丁·路德·金說過:‘明天即今日!在這個無法預見卻又琢磨不透的生活與歷史里,趕緊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吧’。” 昨天中午,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博士,在他父母親的母校清華大學,神色凜然地發出呼吁:“我們需要趕緊做的事情,就是全人類迫在眉睫的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挑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世界氣象組織9日發布的新報告顯示,全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加劇氣候變化,2014年這一濃度再創新紀錄。 自2004年起,世界氣象組織每年發布《溫室氣體公報》,重點關注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的濃度。 今年的這份報告指出,1990年至2014年間,由于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
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土壤碳氮過程及溫室氣體收支影響的框架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225003,41771268,41771323)等資助下,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低碳農業與溫室氣體減排重點實驗室劉樹偉博士、鄒建文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牛書麗研究員合作,在陸地
近日,據央視網消息,北極圈出現罕見高溫,其中瑞典北部北極圈內溫度一度達到30攝氏度,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更是達到32攝氏度。面對這細思極恐的高溫現象,很多網友理所應當的把主要原因歸結為全球變暖,然而,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并非這次高溫的罪魁禍首,極鋒噴流同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撇開其他因素不說,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現農村燃煤和燒木材來取暖吃飯占主要部分,燃燒后的廢物混合著爛菜等其他廢棄物堆積在一起得不到很好地處理。不及時的處理很容易造成不便,比如空氣質量,占據空間等問題。 我認為很多人提出的垃圾分類在這里是非常有用的,但必須建設一個全方位的垃圾處理站。垃圾處理站應集合理的垃圾處理方向和變廢為寶。垃圾填埋
國家防總最近預測表明,今年汛期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同時,華北地區等地同時出現較重旱情,極端天氣現象再次引發公眾關注。 “氣候變化研究里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同時要分析、研究氣溶膠的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要研究氣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前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國科學
二氧化碳,象水汽和臭氧一樣,是影響大氣中輻射傳輸過程的一種主要氣體,從而二 氧化碳的含量是控制大氣溫度的一個重要因子。眾所周知,地表和低層大氣的溫度比平流層和中層大氣溫度為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發自地表的和低層大氣的熱輻 射吸收了,使之不能射出大氣層以外,但高層大氣的二氧化碳卻以比較低的溫度向外發出
近日報道,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國際太平洋研究中心(IPRC)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顯示,盡管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但其對降雨變化空間格局的影響卻驚人的相似。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版上。 人為的氣候變化大多來自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或氣溶膠的輻射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