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完全自主招生在我國推行難,是因為我國現實的大學制度與大學應然的本質和規律的距離太遠。或者說,是因為我國的大學在背離大學自然邏輯和規律方面走得太遠。從教育邏輯上看,高等教育只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不僅是一種權利、一次發展和提高的機會,也是一次追求知識和學問的跋涉過程,是需要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的。上大學不等于拿文憑,而是要達到某種專業標準才能畢業。大學要守住這個標準,需要大學中的人們特別是教師們能夠理解大學的本質,并對教育精神有真摯的信仰。 在真正的教育中,高考只是學生進入某所學校的考試活動,入學不等于畢業,更不等于就能夠拿到文憑。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除了直接的入學考試之外,還有轉學或其他進入大學的方式,人們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高考上。事實上,真正的高考只是鑒別中學生是否適合上大學以及適合上某所大學的評價活動,考試本身并不附帶為學生帶來好工作、高地位的使命。這樣的教育境界和認識,只有教育家們才......閱讀全文
4月15日,清華大學舉辦校園開放日,除了延續往年的招生政策宣講、各院系及兄弟院校面對面咨詢等活動外,清華今年還設立了招生咨詢微博互動平臺,各省市招生組、各院系、學生代表與清華名師通過微博在線咨詢答疑。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于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考招生不僅承擔著選拔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網站發布了柯炳生校長《關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幾點認識》(以下簡稱柯文)的文章,在目前“聯考”“四國殺”的混局中,人們聽到了一絲冷靜的聲音。有媒體認為柯文是在“炮轟”自主招生,實則不然。 柯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中國農業大學作為一所‘985工程’大學,是完全具備自主招生資格
中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目前,自主招生正在火熱升溫中,全國目前80所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中已有34所參與了相關的自主招生聯考,而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農大并沒有參與其中。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在學校官方網站發表《關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幾點認識》,
■高校招生是為國家選拔高素質的人才,招生改革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經之路 ■事實證明,統一高考遠不能把最優秀的學生選拔上來,不能用簡單化的統計數字來評判現行的高考,發掘高素質人才是教育至高無上的使命 ■把考分神圣化不能體現教育公平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應該體現于讓具有不同素質
高考獎勵性加分項目不是簡單的取消,而是改革。取消加分后,這些獎勵項目納入到了高校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的改革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重視個性和特長培養。 對于高考加分,很多人都不陌生,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都是加分項目。而在不久前
還有十多天,2017年高考就將到來。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稱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將在浙江、上海兩地展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命題、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斷調整、優化,這一次,是黨中央、國務院下定決心自上而下、展開全新頂層設計的大變動,被認為是恢復高
6月14日,在東南大學完成該校自主招生測試筆試的考生和家長一起聽取專業介紹。 6月14日,兩名江西籍考生拉著行李箱進入中國傳媒大學考點。 6月13日,直到走出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筆試考場,北京考生羅知白緊張的心情才稍稍有些放松。 就在前一天,他還坐在清華自主招生的筆試考場上,以機考形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 特別是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時候都更為迫切。作為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否踏上歷史的巨浪滾滾向前? 在深入總結高校自主招生
2018年8月,鄭州一中被爆出大量自主招生學生論文涉嫌抄襲,此后,《知識分子》發表了題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公眾號文章,在查閱高考自招錄取名額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所發表的論文后,發現了更多涉嫌抄襲的論文,這些學生大多以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名牌大學(該文章已被刪除)。 高考,對于很
按照“陽光高考”的程序要求,每年3月底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將公布招生簡章。這幾天,已經有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十幾所大學陸續公布了自主招生政策。 報名門檻提高是鮮明的特點,比如原來學科競賽省級二等獎就可以報名,除個別學校,其他都提高到一等獎。有一個共同的要
■王長樂 高考作為高校招生的一種教育性活動,可以說由來已久。但高考演變成讓全社會矚目、需要政府動用教育(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城管、衛生、建設等許多部門來保障的一種社會性活動,則是近些年來的事。而高考其所以由一個本來只是教育界內部的、單純為高校招生服務的活動,變成了一
今年4月,某名牌大學工作人員化名一葦出版《招生門》一書,以小說形式深度披露了國內高校錄取工作中種種秘而不宣的潛規則。無獨有偶,6月中旬,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欒梅健也在其博客上撰文揭秘了“高招”十大貓膩。 以1999年上海單獨命題為起點,我國高考改革已進行了11年,各地大大小小改革
教育部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這是立足我國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在自主招生工作經驗和綜合評價試點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一項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探索與嘗試。筆者認為,“強基計劃”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當前
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軍政表示,在研究生“入口”應適當擴大推薦免試生比例,尤其是學科實力強的綜合性大學,保研名額應當增加。 幾乎就在同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發布通知,該校20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只接受推免(保送)研究生。安徽省教育廳也印發
什么是有尊嚴地讀博士?怎么讀才能有尊嚴? 怎么讀才能有尊嚴? 在我看來,尊嚴最重要的首先得有錢作為支撐,沒錢談尊嚴會很沒底氣。因為但凡讀博士的平均年齡都二十六七,超過三十的也不在少數。都而立之年了,不但不能掙錢養家,甚者還要父母繼續資助,這擱誰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我記得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讀博士的
超級中學正壟斷一流大學生源,農村學生所占比例不斷下降 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梁晨等人的研究結論,與普遍的社會觀感形成了反差。2009年1月4日,溫家寶總理也曾在科教領導小組的講話中指出:“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