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冰層探測衛星首批數據發布
歐洲航天局說,該機構已對極地冰層探測衛星“克里塞特-2”發回的首批探測數據進行了處理,并將其提供給全球150余名科學家進行核準。 歐航局20日發布公報說,“克里塞特-2”發射已有3個月,它發回的數據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極地海洋浮冰的厚度變化以及覆蓋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大冰原的變化情況。該機構表示,來自全世界40余家科研院所的150多名科學家獲得了這些數據,他們將對其準確性進行核準。如果確認無誤,歐航局將把數據提供給更多的科學界人士。 “克里塞特-2”衛星項目經理托馬索·帕里內洛說,衛星現已進入試運行的最后階段,因此數據核準工作至關重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衛星運轉一切正常,發回的數據內容豐富,令人鼓舞。 “克里塞特-2”衛星于今年4月8日發射升空,它由法國阿斯特里姆公司制造,在軌壽命3年,主要用途是探測地球極地冰層狀況。人們之前關于冰層的數據一般依靠冰層鉆孔取得,但這種方法無法準確反映全球冰層變化狀......閱讀全文
歐航局發布歐洲冰層探測衛星首批探測數據
歐洲航天局說,該機構已對極地冰層探測衛星“克里塞特-2”發回的首批探測數據進行了處理,并將其提供給全球150余名科學家進行核準。 歐航局7月20日發布公報說,“克里塞特-2”發射已有3個月,它發回的數據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極地海洋浮冰的厚度變化以及覆蓋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大
歐洲冰層探測衛星首批數據發布
歐洲航天局說,該機構已對極地冰層探測衛星“克里塞特-2”發回的首批探測數據進行了處理,并將其提供給全球150余名科學家進行核準。 歐航局20日發布公報說,“克里塞特-2”發射已有3個月,它發回的數據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極地海洋浮冰的厚度變化以及覆蓋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大冰原的變化
歐航局將研制新型對地觀測衛星
歐洲航天局25日發表公報說,歐航局將從“熒光探測衛星”和“碳衛星”兩個方案中選擇一個,研制新型對地觀測衛星,作為未來研究氣候和環境變化的重要工具。 公報說,去年10月,歐航局開始征集新型對地觀測衛星的設計方案,4個專家小組經過嚴格評審,從31個高質量方案中選擇了上述兩個,權
歐洲“羅塞塔”探測器成功飛掠小行星“魯特西亞”
歐洲航天局7月10日晚間發表公報說,“羅塞塔”彗星探測器于當天近距離飛掠小行星“魯特西亞”,并傳回首批高清晰圖像。 公報說,“羅塞塔”與“魯特西亞”最近的飛掠發生在格林尼治時間10日18時10分,當時兩者的距離約為3162公里。在此期間,“羅塞塔”觀測到一個拉長的橢圓星體在不斷
NASA發射“苔絲”探測衛星
據外媒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美東時間18日下午6點發射了一顆探測衛星,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期望發現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個地球”。 NASA發射“苔絲”衛星探索太空。圖片來源:NASA。 據悉,這顆衛星名為“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苔絲”(TESS),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歐航局公布2011年航天任務計劃-將是“發射器之年”
歐洲航天局1月14日公布了2011年航天任務計劃,其中包括發射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和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等。 歐洲航天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約翰內斯·開普勒”定于2月15日發射,它將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物
“羅塞塔”將相約“魯特西亞”
歐洲航天局15日發表公報說,“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將于7月10日飛掠小行星“魯特西亞”。屆時,“羅塞塔”將仔細“端詳”這個至今面目不清的天體,為天文學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靠數據。 公報說,為了準備這次“約會”,“羅塞塔”從今年5月底就開始拍攝“魯特西亞”的圖像,以便地面控制中心
“羅塞塔”將與小行星“魯特西亞”會面
耗資10億歐元的歐空局“羅塞塔”彗星探測器將于7月10日近距離飛掠“魯特西亞”小行星,隨后該探測器將前往最終目標——“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羅塞塔”探測任務主管格哈德·施維赫姆表示,長達2小時的這次“會面”將是“羅塞塔”第二次近距離飛越小行星。研究人員將通過探測器
“悟空”衛星或探測到暗物質存在證據
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衛星在軌運行前530天采集的數據在Nature雜志發表。“悟空”有充分數據證實,在太空中測量到了電子宇宙射線的一處異常波動。這一波動此前從未被觀測到,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一項開創性發現,且有可能與暗物質相關。 宇宙中暗物質比普通物質多5倍
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圓滿發射升空
“嫦娥一號”預計11月5日進入月球軌道 北京時間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目前,星箭成功分離,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繞地軌道。 孫自法 攝 ?“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首顆人造月球衛星,它的成功發射,標
碳衛星獲取首組觀測數據
記者2月23日從中科院獲悉: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今年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測任務模式并獲取首批觀測數據。
衛星數據看透全球氨污染熱點
氨是煙霧的重要成分,并且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科學家一直試圖詳細追蹤來自諸如動物飼養場和化肥工廠等源頭的氨排放。如今,在一篇最新論文中得以描述的衛星數據,或能幫助他們闡明并測量氨的熱點地區。 英國愛丁堡大學水文中心環境物理學家Mark Sutton介紹說,同煙煤、臭氧和其他污染物相比,氨一
“深挖”衛星數據,精準繪制人口地圖
尼日利亞衛生部門今后將不必只依靠不完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放麻疹疫苗了。《自然》官網10日報道稱,由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日前交付尼日利亞政府的、基于衛星圖像建筑物的分析詳圖中,對當地人口分布做出了明確標示。 蓋茨基金會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人員一起,制作了尼日利亞北部各州
羅塞塔彗星表面傳來首批測量數據
自著陸器“菲萊”于2014年11月在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表面著陸后,迄今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專家們借助COSAC儀器共檢測出16種化合物。許多物質被認為糖或氨基酸合成的關鍵物質。《科學》雜志于2015年8月7日發表了8篇文章,公布首批測
中國“極目”衛星首次發布天體爆發事件探測結果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成功發射一個多月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命名“懷柔一號”極目望遠鏡,英文簡稱GECAM)兩顆衛星,近日觀測到編號GRB 210119A的天體爆發事件并及時向國際天文界發布,這是“極目”衛星團隊發布的首個天體爆發事件探測結果。
科學探測衛星專用平臺研制成功
“只見技術,不見科學”,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長期以來中國空間領域的短板。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級復合控制平臺”原理樣機,將助力科學載荷的性能提高,為實現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穩定性的科學觀測奠定了基礎,有望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的發展。據記者了解,該科學探測衛星平臺將在“十三五
中國遙感衛星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首軌數據
?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6月4日9時47分,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六號衛星首軌載荷成像數據,首軌數據接收任務時長為6分鐘,完成總計40GB數據的實時接收、記錄和傳輸。所接收數據后續處理正常。在此之前,密云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句芒號”衛星數據
8月4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數據。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于8月4日晚間21時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時48分,成功跟蹤、接收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8PSK-800Mbps模式和VCM模式兩種不同調制方式的下行數據,經處理檢驗,數據
“珠海一號”數據首發-專家呼吁用好衛星大數據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我國火箭和衛星總體技術專家、中科院院士孫家棟曾多次提到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目標。 12月17日,在由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商業航天高光譜衛星數據首發會”上,出席會議專家指出,與我國衛星平臺、載荷研發水平相比,我國衛星數據應用能力和水平嚴重不足。 專
衛星數據揭秘35年全球植被演變
隨著地球人口越來越多,人口所需糧食也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耕種。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人類伐林擴耕,霸占了不少林地的面積,一度讓地球上的樹木深受重創。當人類意識到樹木對于地球的重要性后,退耕還林、保護森林的政策頻出。那么,在人類行為的頻繁干擾下,全球林地面積與耕地面積有何變化?其他土地覆被情況又是如何呢
普朗克衛星數據表明宇宙或是球形
關于宇宙的形狀,一直眾說紛紜,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平的。但3位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志撰文稱,普朗克空間天文臺提供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球體,而非目前理論認為那樣是平坦的。 支持宇宙暴脹的傳統理論認為,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以一種扁平的方式膨脹。然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日報道,來自
氣象探測衛星入軌-西永微電園啟建低軌衛星星座
?記者10日從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獲悉,由落戶該園區的企業研制的氣象探測衛星“西永微電園1號”和“西永微電園2號”,9日搭載星河動力航天公司谷神星一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入軌,標志著北斗/GNSS大氣掩星、北斗/GNSS電離層掩星和北斗/GNSS-R一體化探測技術在國際首次實現
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回傳影像首次公布
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拍攝到的太陽彩色合成圖。圖片來源:NASA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在線版4月22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發布了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發回的太陽活動影像。3月底剛剛開始運行的太陽動力學探測衛星給科學家帶來驚喜,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太陽,其中有許多人們從
高分五號衛星大氣環境探測載荷正式交付
3月21日,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等用戶單位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高分五號衛星在軌投入使用證書,這標志著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為高分五號衛星研制的用于大氣環境探測的三臺載荷實現正式交付。 高分五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遙感衛星,目前已圓滿完
NASA發射地球探測衛星-追蹤懸浮顆粒對氣候影響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發射最新的地球探測衛星,這項預算4.24億美元的任務目的是分析火山、森林火災、煙囪和排氣管所排出的空中顆粒。 這枚“榮耀號”(Glory)衛星計劃于當地時間2月23日凌晨在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七號衛星數據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發布最新消息說,11月4日至6日,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在成功完成高分七號衛星首軌數據接收后,按計劃又先后完成6軌高分七號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接收數據量總計616.6GB,實現中國最高數據碼速率民用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接收。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高分七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時間當天上午11點46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成功跟蹤、接收到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下行數據,這也
高分1、2號衛星原始遙感影像數據
高分一號?? ? ? 高分一號衛高分一號衛星是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突破了高空間分辨率、多光譜與寬覆蓋相結合的光學遙感等關鍵技術,設計壽命5至8年。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由國防科工局、總裝
“苔絲”探測衛星發射推遲-尋另一個地球
據外媒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原定于16日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的探測衛星“苔絲”,發射日期推遲到了當地時間18日。NASA稱,“苔絲”狀況良好,在進行額外的指導導航控制分析。 探測衛星“苔絲”的藝術模擬圖。(圖片來源:NASA)
中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啟動征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從即日起至7月24日,中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面向廣大網友征集中文昵稱。 ASO-S將于10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是繼“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