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技術,不見科學”,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長期以來中國空間領域的短板。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級復合控制平臺”原理樣機,將助力科學載荷的性能提高,為實現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穩定性的科學觀測奠定了基礎,有望促進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的發展。據記者了解,該科學探測衛星平臺將在“十三五”期間在軌驗證。 科學探測衛星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天文衛星、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等。其中,空間天文觀測衛星存在“超精、超穩、超敏捷”等需求,對衛星平臺的要求最高。國務院于2010年批準了以重大科學發現為目標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以下簡稱“先導專項”)。該專項明確了我國空間天文學未來15~20年的發展方向,對高能量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的空間天文觀測技術和高精度對地觀測技術提出了明確需求。 502所研發中心副主任湯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科學衛星的這些需求對衛星平臺的研制提出了挑戰。“科學衛星在太空中觀測某一星體,好比在行駛的汽......閱讀全文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說,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10月25日6時57分,“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后,中國在一個多月內發射的第二顆海洋衛星。 什么是海洋衛星?這種衛星攜帶哪些有效載荷?“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一號C”衛星各有什么特點?中國在海洋衛星領域發展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質檢總局官網8月5日消息,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
時代先鋒 習慣是種可怕的力量。 好友馬芳武總是習慣性翻開他的朋友圈,但再也看不到那些或激情澎湃,或充滿詩意的文字; 助手于平遇到什么難題,總是習慣性想去找黃老師,但那個“戴著鴨舌帽的胖老頭”再不會背著雙肩包風塵仆仆出現在她們面前; 學生們晚上離開實驗室時,總是習慣性看一眼黃老師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我國已具備自主火星探測能力,有望在2013年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 這是記者從10月21日舉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的。當日,以火星探測為主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我國航天領域的主要專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討我國自主火星探測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認為:“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顯得是多么的弱小,我們無法阻止大自然對我們的直接傷害,泥石流、地震、山體滑坡、坍塌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還有對于一些暴亂分子、劫持人質的事件不斷發生,解救人質困難重重,對我們社會造成很大影響,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犯罪事件不斷,監獄犯人不斷擴增,越獄事件不斷發生,由此給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經濟發達,臨近大陸和島嶼的海域遼闊,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隨著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海上交通運輸、漁業養殖、油氣開采、科學研究、旅游和軍事等活動日益頻繁。然而,我國沿海地區以及瀕臨海域的氣候多變,氣象條件和海陸環境復雜,經常發生臺風暴雨、大風、風暴潮、大霧和海上強對流
劉文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長期致力于環境監測領域光學/光譜技術的研發工作,開展了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方法創新研究,研發了系列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并實現產業化,系統集成了大氣污染立體監測技術并進行應用示范,開拓了我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尤為
空間探測里程碑 “盡管雙星計劃數據采集早就結束了,但這些數據今天依然進行在空間科學研究,以及與其他探測數據配合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史建魁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為發展我國空間探測,1997年初,中科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劉振興提出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簡稱雙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 “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里,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自那之后,我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青龍峽、雁棲湖、紅螺寺、農家樂……在人們的傳統思想中,北京懷柔是一個休閑旅游、放松身心的好去處。 但如今的懷柔已在悄悄發生變化。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懷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制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脈沖,單個皮秒(1皮秒等于一萬億分之一秒)激光脈沖產生140萬億個光子,這套總長100米的裝置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光源。 自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飛控中心揭開圖像,并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26日亮相。月面圖像能夠順利傳回,嫦娥一號衛星上安裝的稱為有效載荷的各類探測儀器功不可沒。 CC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