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8月19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 觸發去年湯加大型海嘯的因素 發生在2009年9月襲擊薩摩亞和北湯加群島的海嘯之前的是在這個海溝外坡上的一次8級地震,在這個地方,太平洋板塊進入消減帶時發生彎曲。這里最初被認為是該海嘯的唯一來源,但一個更為復雜的畫面卻正在出現。兩個小組在本期Nature上報告了在幾乎同一時間和地點發生的兩次地震,它們被稱為“一對觸發的地震”。但不清楚的是這兩次地震到底是哪個觸發了哪個。Beavan等人利用對GPS站發生的位移所作的一項分析及海嘯模型發現,外緣隆起上發生的地震是與在相鄰湯加消減帶中幾乎同時發生的一個特大逆沖地震相伴的,而且還可能是由后者觸發的。Lay等人分析了可以獲得的地震數據,他們的模型表明,外緣隆起上發生的地震觸發了特大逆沖地震中所發生的斷層斷裂。不管是哪種情況,這兩次地震都為在鄰湯加消減帶上偶爾發生的大型海嘯提供了一個機制。本期封面所示為Niuatoputapu島上所產生的破壞,那里由海嘯激......閱讀全文

    有沒有搞錯 《自然》雜志出版科幻小說選集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英] 亨利·吉編 , 穆蘊秋、江曉原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科幻在文學領域一直處于邊緣,從未成為主流,相比科學更是大大處于弱勢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科學雜志《自然》,居然出版了自己的科幻小說選集!它會因為這樣一個“童話”而被拉下科學的“神壇”嗎?

    12月20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 Nature首次頒發“年度新聞人物”獎 Nature雜志首次“年度新聞人物”獎頒發給2002年以來一直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任的Rajendra Kumar Pachauri和IPCC其他人士,以及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

    2015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12月21日《科學》雜志精選

    研究人員發現把兒童從羅馬尼亞的孤兒院移到家庭寄養環境中,改善了這些兒童的認知發育,這項研究也許能給沒有穩固的家庭寄養系統的國家提供公共政策上的借鑒。在羅馬尼亞,對機構和家庭寄養兒童的文化態度通常與美國等國家不同,這項研究第一次科學地研究了機構照顧幼兒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研究開始的時候,羅馬尼亞

    8月7日《自然》雜志精選

    8月7日《自然》雜志精選   植物生產力對氣候的反應  凈初級生產受到溫度和降水的影響,但這是對植物代謝的一個直接效應,還是由生長季長度和植物生物質的變化所介導的一個間接生態效應?在這項研究中,Sean Michaletz等人建立了一個代謝比例理論,來測試直接和間接氣候效應的相對重要性。  通過將他

    2018前10月生物醫學風云榜 袁隆平 曹雪濤及施一公等上榜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誘惑與困惑:“影響因子游戲”該如何繼續?

      伴隨著科研競爭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獲取tenure職位、獲得基金、評上國家獎或是當選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發表在哪家期刊比較好呢?論文發表后能否得到較大的認同度和傳播率呢?如果你面臨著科研選題,哪些期刊的研究情報才是最值得信賴的研究動態呢?一個可供你參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證報

    美NIH為腦計劃規劃九大重點領域

      神經科學家請注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經為你搭建了一個大帳篷。據《自然》雜志報道,該機構熱切期待9月16日發布的《通過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BRAIN)倡議》,奠定一個旨在使廣大公眾滿意的廣泛的研究計劃。   “它很棒,但還沒有驚天動地。”紐約市冷泉港實驗室的神經科學家Partha

    8月15日《科學》雜志精選

    8月15日《科學》雜志精選  勒死草植物的混雜RNA  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一種像一個饑餓的吸血蝙蝠那樣鉤在其他植物莖干上的寄生性植物會與這些植物交換大量的RNA。菟絲子類也被稱作勒死草,它們會用被稱作吸根的專用器官從其不同的植物宿主那里獲取食物與水。吸根會穿透宿主組織并建立聯系,這些聯系

    研究稱距離太陽64億公里鳥神星沒有大氣

    這張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和《自然》雜志提供的藝術構想圖展示了遙遠矮行星——鳥神星的表面    這顆冰冷的小行星位于充滿冰凍天體的柯伊伯帶中,距太陽40多億英里,每隔約310年完成一次軌道運行這張照片展示了多顆矮行星的大小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

    “業余”昆蟲學家張巍巍

       作為自由職業者的張巍巍,沒有科研機構的支持,沒有項目資金的來源,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對此卻輕描淡寫,甚至享受這份難得的自由。  “1986~2017,32年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8月25日晚,身在日本的張巍巍在微博上寫下了這句話。  當天,張巍巍在日本甲州大菩薩嶺拍攝到了蛩蠊目昆蟲。蛩蠊

    蛋白質組最新研究進展

      蛋白質組(Proteome)的概念最先由Marc Wilkins提出,指由一個基因組,或一個細胞、組織表達的所有蛋白質。 蛋白質組的概念與基因組的概念有許多差別,它隨著組織、甚至環境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多種mRNA形式剪接,一個蛋白質組不是一個基因組的直接產物,蛋白質組中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